2019-05-09 11:47:38菩提

(轉載)法無我之三乘差別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175-a14_021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 21集~由  正源老師開示:法無我之三乘差別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延續前面由正潔老師和正昌老師所講述的「人我見」,這一集《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要來探討「法我見」,就是從 平實導師《起信論講記》第四輯第252頁,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的論文開始。

      論文前半段說:【法我見者,以二乘鈍根,世尊但為說人無我,彼人便於五蘊生滅畢竟執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大乘起信論》卷2)電視機前的菩薩看到這段論文,或許會覺得奇怪,前面的論文中,馬鳴菩薩既然開示「我見有二種:一、人我見,二、法我見。」並且說:「一切邪執莫不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而佛法中判別所說的法是正或邪,主要就是依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來判別,三法印應該也適用於二乘解脫道的法。那 世尊既然只為二乘人說人無我,不說法無我;二乘人如何契合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另外,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也是二乘解脫道中,極為重要的觀行斷我見、我執以證解脫的行門。世尊不為二乘人說法無我,那二乘人又如何能作法無我的現觀,而成就四念處的觀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瞭解三乘所說人無我及法無我有何差異。首先說,不管人無我或法無我,都是指遵循 世尊的教導,而於佛法中依解脫道或佛菩提道聞思修,而有所實證後所發起的智慧:一個是人無我智,另一個是法無我智。

      以人無我智這個人無我來說,一般眾生都是有人我分別,並且執著於人我分別的;就是以五陰,特別是其中的識陰,來區分他人與自我;這也顯示一般眾生都是以五陰,尤其以識陰為我,這也正是一般眾生的人我見,而五陰的細分,則又包括了十二處、十八界。解脫道聲聞乘的聖者,包括初果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他們所證的人無我,都是親自現前觀察色陰非我、色陰虛妄,不是常住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最後一個識陰能見聞覺知,那也是緣生法,是因緣所生,緣散則壞,所以五蘊的一一蘊都是無常故空;十二處的每一處,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虛妄法、都是可滅法,都是無常故空。這就是聲聞初果的見道,是這樣證人無我的;聲聞的修道則是進而斷除我執,把五個下分結、五個上分結全部斷除了,成為四果阿羅漢。

      而緣覺辟支佛,則是透過十因緣、十二因緣,去如實觀察我的五蘊、我的十二處、我的十八界,都是藉本識如來藏這個常住的根本因及父母、無明、四大、業種為緣不斷無常生滅,因而有蘊處界的緣起緣滅;蘊處界既然是緣起緣滅無常故空的體性,所以說蘊處界「性空」。

      這就是二乘聖人所證的人無我智,是說一般眾生所認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這個「人我」,其實是生滅虛幻不實的,並沒有真實不壞的「我」的實質。但這種人無我智是三乘所共,也就是大乘菩薩明心見道後,也同樣證得這種人無我智。

      至於修學佛菩提的大乘菩薩開悟明心,親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時,現見如來藏心體恆常住,對照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卻是無常生滅的,由此確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是真實不壞的我,而發起同於二乘聖人的人無我智。再又現觀如來藏體性,雖任運隨緣,卻遠離覺觀不會六入,就是不覺觀六塵,不分別六塵;因此,不會生起人我分別,不會墮入 釋迦世尊《金剛經》中教誡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中,所以不受苦樂憂喜;祂就猶如明鏡映現影像一般,雖顯現六塵法相,並且出生眾生靈明覺了的六識心,但祂的自性卻是離見聞覺知,無人、無我的。就這樣以親證法界實相——涅槃本際如來藏心,並且體驗祂的無我性,而稱為證得無我;這就是大乘菩薩所證另一種不共二乘的人無我,因而生起的人無我智,是聲聞、緣覺二乘聖者所沒有的。所以二乘法的人無我,在大乘法的人無我中一樣也有;可是大乘法的人無我裡面,卻另外還有二乘法所沒有的人無我,這是親證如來藏才能現起的人無我智;而二乘聖人既然不證如來藏,當然就不具有這種人無我智。

      再來說法無我,什麼叫「法我」?平實導師解釋《大乘起信論》論文說:【這裡所說的「法我見」,就是於諸法裡面見到有一個能見聞覺知的實我存在,就是法我見。】(《起信論講記》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253。)於諸法裡面能見聞覺知的意義,可從 平實導師另外在《金剛經宗通》中的開示,進一步加以理解。導師說:

      如果要從法無我來講,什麼叫「法我」?法我就是說,在諸法中有一個能取的,那就是法我。諸法中,譬如在聽音樂時覺得「好好聽、好好聽」,這個覺知心正在取音樂,……就是法我。因為這個心會變來變去,所以有時候想:「吃午餐了,今天家裡同修煮出一桌好好吃的素食餐,色香味俱全。」這時候又是取什麼?取色香味。這個諸法中的能取心,祂就是法我。於種種法中,能取的心就是法我。(《金剛經宗通》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322。)

      而 平實導師這裡所說能「取音樂」、「取色香味」的心,當然就是眾生的六識見聞覺知心,由能取的六識去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種種法;相待於能取的六識心,六塵種種法就是所取。

      然而,獨獨六識本身是否就能成就了別六塵的功德?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5,解釋唯識五位百法第二位心所法,或者稱為心所有法時,開示說:【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於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意思是說:為什麼心所要稱為心所有法?因為它一定是依著心王而現起,與心王相應,繫屬於心王,而不會單單存在的,因此稱為心所有法;就好像屬於我的物品,就稱它是我所有的一樣。

      心王面對所緣的境界時,只緣取境界的總相;至於微細相等的差別相,就得要藉由附屬於心王而現起的心所來緣取,以助成心王緣境了境的事用,因此心所才會被稱為心所有法。在根本論《瑜伽師地論》中,更依心所有法的作用,稱它們為心王的助伴,因為這些心所有法總是伴隨著心王,幫助心王成就業用。

      所以,佛法中雖然說六識了別六塵,但更深細地說,六識了別六塵,不僅是六識取了六塵的總相,更需要有六識各自相應的心所法,就是觸、作意、受、想、思的五遍行,加上欲、勝解、念、定、慧的五別境,現起運作去取六塵中的微細差別相,才能成就六識了別六塵的功德。從這樣的理解,來看 平實導師在前面引述的《金剛經宗通》中「於種種法中能取的心,就是法我」的開示,這個能取種種法的心——法我,就包括了六識心及所相應的五遍行、五別境的心所平實導師在《金剛經宗通》中接著開示:

      法無我中講的「人」,這個「人」到底是講什麼?這個「人」就是不斷地執取六塵萬法的那個主體。在種種法中去取法時,容有許多法相上的不同,可是那個能取的永遠都是同一個,那叫作識陰或者是意識,識陰中的意識就是種種法中的「人」。在種種法中能取諸法的,雖然共有六識,可是歸結到最後都是意識在取。意識在取,這就是法無我中講的「人」我——人相。(《金剛經宗通》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323。)

      也就是說,在種種法中,能取諸法的主體就是意識,而這個主體就是法無我中講的「我」。那麼,這個我——意識,當然就包括了意識和祂的五遍行、五別境心所法。但是,正如前面說明,意識的五遍行、五別境心所法,是意識心的助伴,繫屬於心王意識,不能外於意識心而單獨存在;而意識又是以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現起,不具有可以自我存在的自性。也就是說,意識是因緣所起的虛妄法,是其性本空,叫作緣起性空;那繫屬於意識,伴隨於意識的心所法,當然更是虛妄非真之法。

      從這個真實義來看,並沒有一個在種種法中能取諸法的我存在,所以說法無我或諸法無我。然而,正如 平實導師開示:這就是「二乘菩提所說的法無我,就是純粹講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所生的心所法……等法的無我性與緣起性空。」可是仔細比對會發覺,二乘菩提這樣的法無我,跟我們前面說明二乘聖者藉由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緣起緣滅、無常故空,因而證得的人無我,甚至沒有心所法無我的現觀,實質上並無不同。

      那大乘菩薩才有的法無我智又是如何呢?平實導師開示,他說:【另一個法無我,是在佛菩提裡面說的,是依第八識如來藏的無我性來說法無我,也是依無餘涅槃的實際來宣說如來藏所生的一切法中都無實我。】(《起信論講記》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253。)親證這個無我相而生起的智慧,就是唯識學裡的一切種智。大乘別教菩薩要在證得如來藏以後,才有能力觀察第八識心,才有能力修證真實唯識門的法,才能在八識心王一一加以體驗;但尚在相見道的三賢位菩薩,都還是不懂這些佛菩提法無我的無我相,得要跟隨善知識繼續修學唯識種智,就是《楞伽經》所開示的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法,然後才能進入初地的入地心。唯識學的百法明門,就是證悟者在一切種智上的起修課程,這個部分的修學,就是初地所應修學的法無我、無生法忍;不僅從蘊處界以及所生的每一法去探究,親自實證每一法都是無我性的,也實證所有的一切種子全都是如來藏所含藏而出生的;所以初地滿心百法明門具足圓證時,他能觀察百法中的每一法都是這樣的無我性。二地也是一樣,千法明門中的每一法都去觀察,全都是無我性,這叫作法無我。這是大乘的無我觀,與二乘的純從蘊處界緣起性空而觀察人無我的無我觀,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說,嚴格而言只有大乘菩薩才有法無我智,二乘人則只能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去觀察緣起性空與無我。由於缺乏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的福德與智慧,他就無法藉由觀察如來藏的無我性,而發起總相智;進而藉由現觀蘊處界與如來藏間的關係而生起的別相智,至於具足了知如來藏所含藏功能差別的一切種智,就更不在話下!因此,馬鳴菩薩才會說:「以二乘鈍根,世尊但為說人無我。」(《大乘起信論》卷2)然而大乘人無我的見道,就是悟後起修的相見道智慧,得要到第十迴向位滿足才算圓滿;這時配合多劫所修的廣大福德及阿羅漢果的實證而起惑潤生,再加上十無盡願,才能成為大乘見道通達的初地菩薩,開始無生法忍道種智的修學,漸次證得諸地的法無我智。也就是說,大乘的無我觀是具足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現觀,兼含世俗諦與法界實相的勝義諦;而二乘的無我觀,只在現象界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上面去作人無我的現觀,或作蘊處界法無我的粗相觀行,但是永遠不能觸及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不能觸及第一義諦。

      由於大小乘所證人無我與法無我的差異,可知二乘聖者其實不具法忍,因為他們只證人無我、身無我,不證法無我,所以只有無生忍,並沒有無生法忍。由於他們都不知道一切外法都是自心如來藏所現,畏懼墮入外法中,導致繼續輪轉生死;因此,就急取滅度,希望早日入於無餘涅槃。這也就是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二乘人「於五蘊畢竟執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的原因所在。至於菩薩破參明心,雖然也證得人無我,具有無生忍,但是都不取證無餘涅槃,而依所證如來藏心體自性,漸次修學唯識一切種智,分證諸地無生法忍,繼續向法無我的究竟佛道修行邁進。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就解說到此,我們下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