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菩薩妙陀羅尼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003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菩薩妙陀羅尼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跟大家講佛典故事。有一些菩薩也許是今天才剛開始看到這一集,所以我們先跟大家說明,我們會說這個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因為我們從一個佛典故事來說的。
這個佛典故事說到的是:有一個人他想要學一種咒,這個咒語不僅能夠傷害他所恨的人,並且也會傷到他自己;但他對這樣的咒語,不僅心裡沒有生起懼怕,反而急切地想要得到這個咒語;他只要能夠傷害對方,即使會傷到自己也在所不惜。這個故事裡面有提到「咒」(也叫作陀羅尼)這個字,所以我們就針對這個「陀羅尼」,一路給大家講下來。
上一講次,我們看到從《般若經》裡面談到了各式各樣的陀羅尼,已經超越了原本陀羅尼是關於記誦的這個方式而已,它也有包含說:如何理解、如何忍辱,乃至於如何能夠觀行諸法不生的一面。我們上一次有講到,將這個陀羅尼精簡再精簡到最後的時候,會收斂到《大智度論》裡面講到的一種方式。
《大智度論》裡面有說,從「阿」開始到最後的「荼」,當時的梵語體系有四十二個字是根本的字母〔編案:《大智度論》乃是針對「陀羅尼」而說這些字音是「根本」,因此這四十二字音不必然與現今學界所普遍認定的梵文字母一致。以下談到四十二字之「根本」時,亦依《大智度論》之原意而說。〕,從這四十二個根本字,可以組合成當時的梵語〔編案:陀羅尼〕。這種的陀羅尼,就是用這四十二個根本字,來把佛法裡面需要大家常常關注的義理,把它貫注在裡面。
比方說,我們上次講的四十二個字裡面,首先開始的就是「阿」這個字:當我們把一切法不生、或者是無生忍所需要知道的義理,跟它所需要觀行的標的,這些事情全部都把它集合總結在這個「阿」裡面。那麼一旦你把它總結在這個「阿」裡面的時候,因為「阿」這個字在梵語裡面它是一個根本的字,所以換句話說,當你用這樣子的方式去把它總結在「阿」這個字裡面的時候,當你聽人家說話(就是聽人家說梵語的時候),你如果聽…聽…聽…,如果這個人說的話裡面有說到「阿」這個字,然後你聽到了之後,因為你之前已經很謹慎、很用功地把「阿」這個字跟一切法不生的義理,把它聯結起來了,所以當你聽到人家講話出現「阿」這個字根的時候,你就能夠隨時地提醒自己要能夠觀行一切法不生的狀況。所以,以這樣來說的話,你就相當於只要能夠跟人家說話,甚至是自己自言自語的時候,都能夠因為對「阿」的敏感性〔編案:這也就是唯識百法裡所說的「作意」〕,所以你會常常去提醒自己要深入觀察一切法不生的義理,乃至於說要深入對一切法不生的種種的境界加以觀行。這個就是一種修行的方式——透過「阿」這個字的修行方式。〔編案:這裡所舉的例子,是透過「阿」的單一字音作為誦習法義的方便法,以下「羅」、「波」兩字音之修持舉例亦同。至於更深廣的陀羅尼,則是透過四十二字音的組合,將經文的義理連貫起來,以方便記誦修持整段經文所蘊含的義理。〕
那這四十二個字裡面,除了「阿」這個字,當然 龍樹菩薩也舉了其他的字的例子,比方說「羅」這個字,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清淨離垢的意思。所以換句話說,如果你在跟人家交談的時候,聽到「羅」這個字根的時候,就能夠提醒您要如實去觀行一切法皆是清淨離垢。
又譬如說「波」這個字(第三個字「波」),那就是一切法歸於第一義,第一義當然就是如來藏的義理。所以當你在聽到一切人的說話當中,出現了「波」這個字根的時候,那你就要來反觀:到底目前的境界跟如來藏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能夠回歸到第一義?
所以按照這樣的方式,從「阿」開始總共有四十二個字,每一個字都是賦與它一種佛法的義理,這個我們把它叫作字的陀羅尼。這個部分,顯然從剛才我們談到的五百陀羅尼〔編案:前一講次所說〕,到現在這個所謂的字的陀羅尼,很顯然的,這已經是精簡再精簡的一種學習方式。不過我們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這個純粹是一種的總持,它就是一種方法,幫助你學習的方法。因為,當時以梵語這四十二個字為〔編案:陀羅尼〕根本字,所以用這四十二個字;現在你如果想要從這四十二個字再能夠衍生陀羅尼的話,那恐怕就不是那麼恰當了。
因為,比方說我們現在說的話,在台灣叫國語,在大陸叫普通話,這個話裡面並不是以這四十二個字當作一切字的根本;又比方說,如果是說英文的人,他更是不見得會以這四十二個字為一切字的根本。所以當你如果把這四十二個字─龍樹菩薩講的這段話─把它當成是一個真理一樣,然後這個字(每一個字)儼然就變成一個神聖的字眼,完全都不能改變的話,顯然這樣你就誤會了陀羅尼的意思。因為,陀羅尼它就是一種總持的方法,是要適應當時梵語的情境,所以才有了這四十二個字。
如果,按照今天來說的話,你可能就會按我們今天的國語(或普通話)的發音方式,來發展另一套的陀羅尼,這樣子對大家的修行才更有用處不是嗎?所以對於 龍樹菩薩在這一段講的四十二個字,我建議大家不要把這四十二個字根,當成說這四十二個字各自有它的神聖,所以說一個字都不能改!〔龍樹菩薩〕不是這個意思。因為,學佛法是要學它的義理,而不是學這些字。〔編案:這也是「依義不依語」的道理〕
那除了這個之外,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在《瑜伽師地論》裡面也有談到陀羅尼,不過在《瑜伽師地論》裡面這個部分的講法,是 彌勒菩薩專門為了菩薩而說陀羅尼,其實這個立場跟 龍樹菩薩是完全一致的。因為之前的講次裡面,我們曾經跟大家說 龍樹菩薩有說:聲聞人因為學的法,只是為了要自己度自己;所以相對來講,他要解脫的、要學的法就相對單純得很多,所以聲聞人不需要講求什麼樣的方法。可是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因為要在三大阿僧祇劫裡面自度度人,要學的法太多太多了,所以菩薩一定要有階段的目標,一定要有良好的方法。所以《瑜伽師地論》在這個部分也有特別強調;這一部分談到的,叫作菩薩妙陀羅尼 1。菩薩妙陀羅尼之所以強調菩薩,就是因為這是菩薩所需要,這是菩薩所特有的。這一個部分可分成四個部分:一個叫法陀羅尼,一個叫義陀羅尼,及忍陀羅尼、咒陀羅尼;每一個部分,彌勒菩薩都有特別講說這個就叫菩薩的法陀羅尼、菩薩的義陀羅尼……,每一個陀羅尼前面都會冠上菩薩這兩個字,來強調這個是菩薩所當學的陀羅尼。
那所謂菩薩的法陀羅尼,就是針對一切的佛法能夠憶持不忘,這個比較像是我們前面講的五百陀羅尼裡面的聞持陀羅尼。
菩薩的義陀羅尼講到的,是對一切佛法的義理能夠分辨而不會忘失,那這個部分也像是前面我們講的分別陀羅尼;不過這部分的義陀羅尼,就像我們之前在跟大家解釋分別陀羅尼跟聞持陀羅尼,顯然義陀羅尼它所牽涉到的境界,可能就是要比法陀羅尼更為深入、更為勝妙。
第三個叫作菩薩的忍陀羅尼,請大家注意到這裡面談到的忍陀羅尼,彌勒菩薩強調的是安住於法的實相,這個部分跟前面我們講的音聲陀羅尼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前面談到的音聲陀羅尼,主要是對他人的言詞聲音能夠不喜不瞋;可是這邊的忍,談到的卻是安住於法的實相。這也就是告訴大家:所謂的忍這個字,在佛教的修行裡面,不僅僅是不生氣而已。其實所謂的生不生氣這個部分,都只叫作世間忍,或者是眾生忍的範圍裡面。
那麼安住於法的實相這個部分,它有更多的部分是在法忍的層次裡面,這個部分是一般的學佛人比較難去關注到的點。怎麼說呢?我們說一般的學佛人,在剛學佛的時候,以大部分的狀況來說,大家都是希望,我來學佛了之後,我們都希望透過佛菩薩幫我們,希望能夠指點迷津,或者希望佛菩薩能夠指導看如何能夠讓生意作得更好,或者能夠讓小孩更聽話,或者能夠讓自己運途更順遂……。甚至也有許多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雖然沒有明確地談到說要求富貴或求什麼的,可是他卻非常重視「佛」有沒有來給他摩頂,他有沒有見到「佛」的身像等等,這個叫作感應的層次。
有一類型的人就是非常地希求感應;那麼這一些人可以說是在剛學佛的時候;在剛開始學佛的人裡面,是有不少像這類型的人的。那麼這一種的這個狀況,我們從眾生的根性來說的話,我們也不能不接受地說:眾生本質上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您現在在電視機前面,聽到了我這樣說明之後,也希望多少能夠給您一點建議,那就是說:學佛不是在希求這一些的事情,學佛其實追求的是無上的解脫跟無上的菩提;所以您如果用到處希求的心態去學佛的話,那麼您在學法的過程中,就會處處(甚至是說常常會)遭遇到遮障。這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法是不會跟眾生談希求的這些事情、談欲求的這些事情;實際上要指導眾生的,反而是希望眾生透過 佛陀的開示之後,能夠自己主動地來離開這些欲求,離開了這些不切實際的妄想,這個才是學佛人真正要學的。
所以,學佛所學到的佛法,顯然跟世間人所期盼的指點迷津、富貴長壽……這些事情,實際上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才說佛法背俗。這個部分如果您聽到了這一點,希望您能夠(多少能夠)把它記在心裡面。換句話說,佛法的本身是非常清淨的,佛法也不是跟你談神通的這些事情;佛更不會一天到晚地在你面前示現給你看,然後告訴你說:你學得多好、多棒!這些其實都是著了神鬼道的境界去了。佛法的本身是很清淨、很單純的,它剛開始入門的時候,就是要從我們身體、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裡面,要從我們的蘊處界裡面去觀行,然後破除對我相的執著,接下來再進一步尋求開悟明心,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如果談到菩薩的忍陀羅尼這件事情的話,因為 彌勒菩薩講到的是安住於法的實相,所以對於一切還沒有開悟的菩薩們來講,您是不會知道如何安住於法的實相;但是在您還沒有開悟明心之前,我們多少也可以學著如何去行菩薩的忍陀羅尼,這個您就不妨把我剛才的勸誡把它記在心裡。真實的佛法不是講神通,不是講一天到晚指點迷津,也不是講感應,其實它是很平實的,就是要讓我們解脫於煩惱,並且將來讓我們開悟明心用的〔編案:也函蓋了菩薩五十二位階的成佛之道的修行〕。如果您能夠信受這一點,也就可以說您有趨向於菩薩的忍陀羅尼了。
那當然就是說,另外一個要給大家的建議,就是因為佛法跟一般人所認知到的世間法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真正的佛法,絕對不會像一般的世間法這樣子廣為大眾所歡迎擁戴。因為,一般的眾生都是具足了貪瞋癡的,那麼這一些的眾生,大家所愛樂的法,就如同大家在演藝圈裡面所看到的粉絲追逐明星一樣;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可以想像到,這樣子所講的「佛法」,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編按:因為佛法背俗,真正的佛法講求的是如何離五欲、離繫縛,不會是一般世間人所喜歡聽的。〕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真正的菩薩看到眾生這樣追逐世間法,而不曉得要來佛法中正確地努力的時候,菩薩因為不忍於眾生苦的關係,所以一定會出來呼籲大家、教導大家,要學習真正的佛法。可是這個時候,總難免就會碰到原先在世間法上既得利益者的抵制,所以菩薩常常不得不出來進行法義辨正。也就是菩薩經常會講出來(或者寫出來),說哪些人講的法不對,哪些人講的法有問題,什麼才是正確的佛法等等。那麼這一類型的法義辨正,主要的範圍都是在跟大家談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在談身、口、意行。所以這個法義辨正,跟一般人的守不守口德(有沒有口德)這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可是有許多的學佛人,往往看到菩薩不忍於眾生苦,而出來法義辨正的時候,世間人往往都會覺得這個菩薩沒有「口德」,可能是修行不夠。可是大家請聽我的勸哦!因為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要看這個菩薩出來,他是在作法義辨正呢,還是在隨便批評人家行為上的過失。如果是後者的話,你可以說這個人沒有口德;可是如果是前者的話,法義辨正是無關對方的行為過失的,他講的純粹是告訴眾生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佛法;所以他是基於大悲心,才會願意承擔,然後出來作法義辨正的。對於這點來說,也請大家要能夠安忍,如果您能作到這樣的話,我們也說您在這方面,已經有趨向於菩薩忍陀羅尼了。
接下來,再來跟大家講的是最後一個(彌勒菩薩講的最後一個)叫作菩薩的咒陀羅尼2 。這個咒陀羅尼講到的部分,就是菩薩由等持自在而宣說,能除有情災患之章句,令彼章句皆悉神驗無所唐捐。這個部分,諸位菩薩看到了 彌勒菩薩的講法之後,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啊!因為,菩薩的咒陀羅尼開始講到了能除有情災患,這裡就表示說,這一類型的陀羅尼,它的目的是在透過一些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有情解除災患;而這個所謂的方法,是透過名相跟章句把它串聯起來。比方說,一句話或是好幾句話把它串聯起來以後,那這個章句,當你去唸誦這個章句的時候,它就能夠有所神驗,能夠除掉有情的災患,然後說無所唐捐。
各位不妨先想想看,就是說這一句 彌勒菩薩的開示(咒陀羅尼的開示)裡面,請問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項陀羅尼的本身,也是由名詞跟章句串聯起來的。然後這些章句是由誰所宣說的呢?顯然這些章句是由想要去解除有情災患的菩薩所宣說;而這些菩薩又怎麼能夠宣說這些章句呢?是因為有等持自在的關係。換句話說,菩薩(如果一個修證有成的菩薩)他具有深入的定力,然後他由這個定力,也發起了一些神通的話,那麼他就能透過這個神通去幫助某一個有情,去解除他的災患。
所以,這裡面的意思有幾個義涵。我們先說菩薩絕對不會為了自己而去修習這些神通,除非是為了地上菩薩修持的增上,如果不修、不具足哪一個神通,你就不能夠過得了〔編案:不能夠完成那個位階的修證〕;比方說三地要再往前的修證,那個時候你就不得不修神通。可是除這個之外,菩薩都不會為了自己而修持神通;只有一個狀況,就是為了——特別是為了要解除有情的災患,所以他會破例再去修習一些神通。〔編案:三地菩薩除了應該修證的無生法忍之外,還須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及五神通,具足修證這些法與次法之後,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方能成辦三地滿心猶如谷響之現觀。例如平實導師於《燈影——燈下黑》中開示:【若欲成滿三地心者,必須親證猶如谷響之現觀,否則不能成滿三地心;為成滿三地心故,必須有意成身,方能作此猶如谷響現觀,方能成辦三地滿心位功德,是故三地菩薩修完三地之無生法忍慧時,不得不隨順法行而修證四禪八定、五神通……等。】此諸義理除了在《燈影——燈下黑》書中有詳細的開示以外,於《宗通與說通》以及《大乘無我觀》等書中亦有勝妙的開示,請讀者自行請閱即可了知。〕
那另外就是說,這些章句其實就是跟我們印象中的咒語還挺像的,因為我們印象中的咒語,也都是持誦了這些咒語之後,它都有一些的效用;而這一些效用,顯然就是幫我們解決困難用的,所以這個部分確實是跟我們印象中的咒語很像。而這些咒語它的本質,都是由於菩薩所宣說出來的,所以真正能夠解除有情災患的,是菩薩的威神力,而不是章句本身擁有什麼神奇的力量。我再說一次:咒語的本身,像這個菩薩咒陀羅尼能夠神驗,其實是由於菩薩的力量,而不是由於這個咒語有什麼樣特殊之音聲的神奇力量。所以如果有人認為說,一個咒語它的文字、它的寫法或是它宣說的方式,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大力量,那顯然就是誤會了咒語的本義了。
剩下的內容,我們在下一個講次繼續來跟大家宣說。
阿彌陀佛!
1.《瑜伽師地論》卷45〈菩提分品 第17〉:「云何菩薩妙陀羅尼?當知如是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咒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大正藏》冊30,頁542,下16-18。
2.《瑜伽師地論》卷45〈菩提分品 第17〉:「云何菩薩咒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患,是名菩薩咒陀羅尼。」《大正藏》冊30,頁542,下26-頁543,上1。
上一篇:(轉載)五百陀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