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15:40:25菩提

(轉載)三種無想定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664-a12_036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36集~由  正禮老師開示:三種無想定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跟各位介紹到《大乘起信論》裡面 馬鳴菩薩說,如果眾生能夠把一切妄念滅除,而成為無相的話,就是證得如來的智慧。我們也舉了有人有很嚴重的文字障,這個就是所謂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夠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就能夠妄念無相。

      我們上一集說到,悲智他主張無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張無想定,所謂的淨無想道,就是到達涅槃的一個道路。基本上他那樣說,他是對的,可是他又認為說「所謂的四禪中的無想定,是不存在的」,這個就是他的無明,也是他的妄念。我們上一集已經介紹了所謂的「無想定」,它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力,在阿含裡面也稱為無想定。可是我們要知道,在解脫裡面其實並不是因為禪定而獲得解脫,所以所謂的淨無想道裡面,要到達非想非非想天的這樣的禪定力才是解脫,這並不是真正的道理。所以 佛陀祂也說:即使證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實他也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涅槃。所以所謂的淨無想道,只是為外道方便開設說,你們能夠修得禪定,能夠修到四空定,已經算清淨,可是呢?還不夠清淨,所以特別建立了所謂的淨無想道給這些外道們──修禪的外道們,可以有一條解脫的道路。

      可是我們知道真正的解脫,有所謂的慧解脫;慧解脫的聲聞人並不需要到達非想非非想定的禪定力,他就可以獲得解脫。所以解脫其實是因為智慧而解脫,而不是因為禪定力而解脫。所以淨無想道的問題就出在,如果以它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話,其實他是有可能產生見解上的錯誤,所以 佛陀並不認可證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獲得涅槃;問題就在這裡,因為真正的解脫在於智慧,要有解脫的智慧,能夠斷除我見、去除我執,這樣子才是解脫啊!

      所以說,在聲聞法道裡面的解脫道,慧解脫的阿羅漢,他沒有四禪的禪定力,可是他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了。也就是說,他只要能夠有初禪以上,乃至二禪以上的禪定力,他就可以憑藉著他的解脫智慧入無餘涅槃了。所以顯然解脫最主要的力量,是在智慧力,也就是他的解脫的智慧,而不是在禪定力。當然有了智慧之後,你禪定力更高也很好啊!可是最關鍵的並不在於禪定力,而在於智慧力;若有禪定力,縱使能夠到達非想非非想天,如果他不斷我見,他照樣不得解脫,他還是照樣不如一個斷我見的聲聞人。所以淨無想道,其實是隱含了這樣的意涵,可是如果沒有智慧,是沒有辦法發現這樣的智慧的。

      我們可以繼續看,悲智他本身所說的,其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看:「無想定,雖曰不念一切想,卻並非完全無想思、無知覺。如經云:『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比丘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中阿含經》)『此無想心定是有為而所思惟。』(《中部阿含經》)無想定,尚有『念無想界』之一想一念。如經云:『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中阿含經》)(網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師蕭平實邪見魔說專集》)悲智他所引的,其實就是我們上一集所引的《中阿含經》的內容,而且我們根據上一集所引的經文,就可以來證明所謂的「入無想定,想知不滅」,其實它說的是非想非非想定,所以當然是意識心的覺知不滅。可是這裡也同樣有說到這件事情;這裡有說到,此無想心定是有為而所思惟,這是尼柯耶裡面的《中部阿含經》,顯然它已經在這裡說,這是有為而且是有所思惟,所以顯然這是有漏有為的一種禪定而已;所以它當然不是一種真正清淨解脫的一個禪定,所以他還缺乏了斷我見的功德,缺乏斷我見的智慧力。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裡面的《中部阿含經》裡面,已經清楚地告訴他:無想心定,其實它是有為的,而且是有所思惟。既然有為、有所思惟,顯然他不能真正獲得解脫,他還少了一分無為的解脫功德力;就因為這個有為、有所思惟,就把他限制在三界裡面了。所以說經文已經很清楚,而且他不能理解,其實這樣子在說有為,而有所思惟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否定這個無想定,這個非非想天裡面的無想定,是可以獲得解脫的。可是他就沒有這樣的智慧可以瞭解經文,已經這麼清楚地告訴他。

      好,那我們接下來,來跟各位介紹《阿含經》裡面的確有說到,有所謂四禪裡面的無想天,而且這四禪裡面的無想天,它是沒有覺知的,而且是無想無知的。可是這也是悲智這位先生他最為迷惑,而且極力反對說有這樣子的無想定存在。我們可以來看看,在《長阿含經》裡面,有這樣的經文:【復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復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這是《長阿含經》的卷8裡面就有提到,有所謂的一身一想,這是遍淨天,這是屬於三禪的遍淨天,因為三禪裡面,有所謂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還有遍淨天;舉遍淨天作為代表,來代表三禪。再接著就說到所謂的復有眾生無想無覺知是無想天,而且是第五個眾生所居處的地方;然後接著後面就談到四空定裡面的空住處,這是第六個眾生所居住的處所;從這個次序就可以知道,這個無想天它所說的,就是四禪的定力所安住的境界,而且在這個境界裡面,在這個無想天裡面,他是無想而且是無覺知的;所以無想無覺知,所以在這裡面是因為六識皆滅,所以當然就是無想無覺知,所以這裡所謂的無想天的這些天人,所依的定力就叫無想定。

      同樣的《長阿含經》卷9還有同樣的經文:【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或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阿含經》經常重複這些經文,就是在確定說,這個經文是沒有錯誤的,所以說兩次都是同樣的說法,所以就證明說有所謂的無想天。這些天人所安住的定力就是無想定,在這個禪定裡面,他是無想無所覺知的,所以他是完全不了知境界的,因為他六識皆滅,所以這樣子才是真正對於無想定正確的理解。

      可是這個悲智,他的文字障還真的很嚴重,所以他又舉了一個律部的一段經文,可是他又有節略了,把重要的意涵去除掉,想要來移花接木,來扭曲經文的意思。我們看看他怎麼說:「再比如:『聲聞弟子一念中。極多能知一世……是輸毗陀前身。從無想天命終。來生此間。無想天壽五百劫。以是故說一念中知五百劫。』」(《律》) (網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師蕭平實邪見魔說專集》)這位悲智先生,他就舉了律部的一段經文,然後節略了一部分,然後他舉的意思就是說:聲聞弟子裡面有一些人,能夠一個念頭裡面就知道一世,而且很多人都能夠這樣知道,而且他還舉例,就有這樣的一個叫作輸毘陀的人,他之前在無想天,然後在無想天命終之後來到人間,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可以一念之間知五百大劫。所以他認為說,因為他一念之間,能夠知五百大劫,所以就是說在這五百大劫裡面,他就是有覺知心存在的。其實錯了,因為如果我們詳細來看律部的經文的話,其實他所舉的這段經文,剛好可以證明,在這個五百大劫裡面,輸毘陀其實他是沒有念的。

      好,我們來看看,真正完整的律部裡面,是怎麼說的:【長老輸毘陀語諸比丘:「我能一念中識宿命五百劫事。」諸比丘語輸毘陀:「何有是事?聲聞弟子一念中極多能知一世。汝空無過人法故妄語,汝輸毘陀滅擯驅出。」佛聞是事語諸比丘:「汝等莫說輸毘陀是事過罪,何以故?是輸毘陀前身,從無想天命終,來生此間。無想天壽五百劫,以是故說一念中知五百劫。輸毘陀隨心想說無罪。」】(《十誦律》卷59)

      其實如果我們從這段完整的經文,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是因為這個輸毘陀,他說他一念之間,能夠知五百大劫中間的事情,可是聲聞人都反對這件事情啊!其他的比丘就告訴他說:「聲聞弟子裡面有很多人,可以一念之間就知道他一世是怎麼樣,而且這樣的人很多啊!」就他經過那一世,很快就知道了嘛!譬如人壽一百歲,一念之間就知道我從小到現在經過哪些事情;這個有禪定力的人是可以作得到的。可是這個輸毘陀說:「他一念可以知道五百大劫。」人家說:「哪有可能這樣子,你又沒有殊勝的斷我見的功德。」所以他們說他沒有過人法啊!既然沒有過人法,你說你一念之間能夠知五百大劫的事情,你顯然就是妄語啊!所以就把他滅擯驅除,讓他不能當比丘了。

      佛陀聽到這件事情,就跟這些比丘說:「其實你們不要說輸毘陀他的過失。為什麼呢?因為這輸毘陀本來他的前身是在無想天裡面,然後他命終,命終之後生到這個地方來,所以在這個無想天裡面,他的壽命是五百大劫的,可是也因為他五百大劫裡面,他才一出生,在無想天裡面才一出生,知道他在無想天之後,他的六識心就滅了、就無所覺知;可是等他壽命終了,要知道自己在無想天中要命終了,他最後一念又出現了,然後馬上命終,然後生到人間來,可是在中間的五百大劫裡面,其實他是沒有任何的念頭,因為他的六識心都滅了;因為六識心都滅了,所以他對於他的五百大劫裡面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他在五百大劫裡面,無所覺知啊!所以他能夠一念知五百大劫的事情,就是因為在五百大劫裡面,沒有任何事情嘛!因為他的六識心都滅了,所以他就說:「我這個五百大劫裡面,我只要一念就知道。」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他這個五百大劫裡面都沒有念啊!所以 佛陀說:「這個輸毘陀,他是隨著他自己的心意,隨意而說,所以他這樣說也是老實人,所以這樣是沒有罪過的,所以不應該把他滅擯,把他趕出去的。」

      所以這句話說,一念中知五百劫,其實剛好在證明,在這個五百大劫裡面,他的覺知心是滅的,所以他只有出生的那一念,跟要命終前再出生那一念,就這兩念。他說:「我在無想天中,然後就下生,就命終,下生在人間。」所以在這個無想天中,他當然知道他所經過的所有事情啊!因為他所經過的所有事情,那五百大劫裡面,就是他的覺知心不存在嘛!這樣的事情,當然一念之間他就完全了知這五百大劫裡面所發生的事情,那就是他沒有那個念嘛!因為他六識都滅了嘛!所以這個悲智先生提出來律部的這個文字,其實剛好證明無想天中確實是沒有覺知的。可是有很嚴重的文字障的悲智先生,反而拿來證明,想要證明無想天中是有念的,而且這一念裡面,可以知五百大劫。其實這個真是一個佛門裡面的一種笑話,還好他不屬於佛門,如果佛門有人把這個東西拿來說,跟他主張一樣的話,那真的是一樁大笑話。可是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一個人對於所謂的法界實相不能了知,而有種種的虛妄想的時候,這個就稱為妄念,而且稱為妄念有相。因為他不能把這樣的虛妄想滅除掉,所以就產生了很嚴重的文字障,乃至本來這個文字是否定他的,結果他竟然要拿來證明他自己,而且還要把它中間的一些重要的部分去除掉,想要移花接木,來證成他自己的道理。可是如果我們詳細去閱讀的話,就可以知道,他所舉的東西,剛好證明他自己錯欵,可是他竟然無所覺知啊!所以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

      除了所謂的兩種無想定的這個意涵,其實在《阿含經》裡面,無想定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所謂的三三昧裡面的無想定。因為三三昧就是所謂的:空、無相、無願,有時候這個無相三昧,也稱為無想三昧,這個三昧又稱為定,所以也有時候,也會把它翻成是無想定。好,我們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也有這樣的經文:【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入無願定,意不起亂,所謂焰盛比丘是。】(《增壹阿含經》卷3)而這裡有提到所謂的「行無想定」,為什麼我們可以說,這個無想定其實就是無想三昧呢?因為它前面有說到,所謂的恆樂空定,所謂的空定,其實就是講的是空三昧,後面又有所謂的入無願定,其實就是所謂的無願三昧;所以無想定有時候也在代表這個無想三昧,也就是三三昧裡面的無想三昧,所以說在《阿含經》裡面,其實無想定這三個字,其實就我個人所理解的,就有這三種意涵。這三種意涵,其實在《阿含經》裡面,如果一個人他沒有慢心,能夠願意相信 佛陀的言語,他就可以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他可以發現,其實這個無想定的意思,是彼此不同的;因為沒有慢心,而且也願意跟隨善知識來學習,這樣子他就不會被自己的慢心高漲所遮蔽了。

      我們如果說,根據上面所舉的這個悲智先生,他所舉的這一些文字,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實他對於無想定這三個字,對無想的意思,其實他有很嚴重的誤會,如果說無想是他所認為的,是有想知存在、有想知不滅的話;那這樣無想的涅槃,豈不是也應該要有覺知心存在了嗎?如果說涅槃裡面還有想知不滅,表示這涅槃就不寂靜了嘛!就不符合所謂的三法印裡面的「涅槃寂靜」法印的真正意涵,因為還有境界的叢鬧嘛!

      好,那因為時間到了,所以我們這一集,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

      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