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14:11:56菩提

(轉載)什麼時候該放下?(二)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16-a11_010

學佛釋疑(三)第10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什麼時候該放下(二)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學佛釋疑」這個節目,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談「什麼時候該放下?」這個問題。

我們上一次是講到說,在這個基督教的祈禱文裡面,有一段講到了:希望上帝能夠賜予他平靜的心,讓人可以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予人們勇氣,讓人們可以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且賜予人們,分辨這個兩者的智慧。我們上一次的時候跟大家說:要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就表示要放下!同時要分辨兩者,就是要分辨什麼時候該放下?什麼時候不該輕易放下?而是要努力去追尋、去改變。我們上次說,正因為在基督教的祈禱文裡面,都有這樣子很明顯的,希望上帝賜予這樣的智慧;可見「什麼時候該放下?」這件事情,並不是這麼樣的單純!也就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基本而且都一定會面對的這個苦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如何去放下?這個是我們要繼續,要來探索的課題。不過在講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們得要先跟大家交代一點,也就是我們剛才有提到了這個祈禱文,是基督徒向上帝祈禱的;換成在佛教領域的時候,到佛教裡面來的時候,也許諸位菩薩,有一些人學佛一段時間了,往往會感受到說,佛教很強調自己自身—能夠生起智慧、能夠面對煩惱、能夠解脫於煩惱,這當然是非常的正確。

不過我們在台灣,就有發生了一些的狀況,也就是有一些在佛教已經修行多年的法師,到最後卻離開了佛教,改信基督教去了。如果各位有機會去看這樣的狀況的話,您深入去看的話,您一定會發現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最主要都是因為這些人,他覺得在佛教裡面,光靠自身的力量要能夠面對這些苦、要能夠解決這些煩惱,是辦不到的事情;所以他覺得自己沒有那個力量、沒有那個智慧,根本不可能!所以他就一頭栽向基督教的這個世界裡面,然後所有的事情,都靠著祈禱上帝能夠賜給他,然後讓他可以靠著上帝的力量去解決。當然諸位如果說,知道了這個事實之後,可能心裡面也會生起幾分的納悶;那我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說,其實諸位的納悶,確實是有道理的,因為用這個理由,摒棄了佛教的信仰,而改到基督教的信仰,實際上是非常的薄弱,站不住腳的。

怎麼說呢?因為佛教除了談自力,也就是靠自己自身智慧的增長,來解脫於煩惱之外,佛教實際上也有相當的程度,在強調是靠佛菩薩的力量。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的四字洪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及祂所建造的極樂世界;這個世界跟天堂,是完全不一樣的理念跟境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其實就是要接引,跟阿彌陀佛有緣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靠著阿彌陀佛的法門,繼續的修行到那裡直到成佛。所以它跟一般我們說,在其他的教裡面談到的天堂,是有根本性的差異的;那麼當我們依照著念佛的法門,完完全全靠著念佛的力量,然後以至於到臨終的時候,能夠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一直單一純淨的念佛這個法門,其實就有一點類似於在其他的教裡面,仰賴上帝的力量一樣。因為在念佛的過程中,即便我們自己再怎麼樣說,不去刻意去求取智慧,那麼透過念佛,專心一志念佛的過程中,佛菩薩其實還是會給我們很多的加持保祐跟引導。所以像剛才那樣的狀況,我們只能說那些基於這樣子自力、他力的分別,而改信基督教的這些佛教的學人,其實他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佛教。實際上在佛教裡面,佛菩薩加持的力量,也是很偉大的;不過我們既然在這裡,是跟大家藉著電視弘法的這個狀況來讓大家分辨「什麼時候該放下呢?」,我們當然就暫且的,把佛菩薩如何加持,如何保祐我們的這些部分,我們暫且放在另外一邊。

我們直接的先看看,我們自己如何學習「什麼時候該放下?」。剛才我們節目一開始的時候,談到的祈禱文,如果放在佛教裡面來看的時候,那我們就不應該只是祈求上帝的賜予;我們其實應該是要期勉自己,能夠培養平靜的心,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而且我們要期勉自己要有勇氣,以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且最終而且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期勉自己,學習分辨這個兩者的智慧,也就是讓自己要能夠分辨「什麼時候該放下?」。當然這個部分更透徹,比剛才我們談到的更透徹,其實就已經蘊含在菩薩六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菩薩道裡面六項大項的修行的內容。

菩薩六度,就是我們在菩薩道裡面,每一世每一世都必須要修行的六項重要的法門;當然這個六項的法門,已經完完全全的把「什麼時候該放下?」這個議題完整的包含了。不過因為我們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針對六度,仔細地去看,所以我們就從裡面,摘錄一小部分來跟大家分享,希望拋磚引玉,您能夠透過今天的講解,能夠進一步的深入去探討菩薩六度的內涵。

我們接下來要講的「什麼時候該放下?」的這個課題,我們把它用一個比喻來跟大家說,我們可以先想想看,假設我們今天要去朝拜一間非常有名的寺廟、或者說一個很有名的善知識,可是這個寺廟、或是這名善知識是住在山上,所以我們現在打算要去朝山,我們就用朝山這件事情的例子,來告訴大家「什麼時候該放下?」我們把朝山這件事情這個例子,我們把它分成四段來說:第一段就是起信,然後接下來儲備,然後正修,接下來參禪。

「起信」就相當於我們決定,我們要去拜訪名山大寺、或者是拜訪善知識,這個時候,我們相信了這個善知識,對我們的道業有所幫助、對我們人生的解惑有所幫助,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開始要去做這個事情,這個就是第一階段的起信。

接下來,有了這個起信的階段之後,因為我們開始要朝山,所以當然我們要替自己要先準備一些個行頭,比方說我們得要帶好足夠的飲水,比方說中途如果還遠的話,可能還需要一些簡單的食物,並且要注意衣著,要穿好鞋子,並且必要的時候,可能也要攜帶雨具等等;這個都是我們必須要事先把需要的這些知識,或者需要的這些器具先把它準備好,然後準備好了之後我們才能夠出發,所以這個是第二階段的準備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從決定相信之後,決定要這樣做,然後接下來開始準備。

準備完了之後,就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是我們開始要上山爬山了,那這個爬山的過程,當然就是很辛苦了;不過為了我們之前遠大的理想,希望善知識可以幫我們解答人生的困惑,所以一切的辛苦,當然也都是值得的,這個就是第三階段,我們講到的是「正修」。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我們要上山,走了好長一段的時候,終於看到了山門了,然後可是我們還有最終的一小段最陡的山路要爬,這個最陡的山路可以說是最辛苦的一個階段;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堅持下去,把最後一段的山路走完的話,我們就可以踏進山門,就可以見到善知識,聽聞他開示,然後能夠解決人生的諸多的大問題。那最後一個階段呢,要攀爬最後一階,然後入門這個階段,其實就是我講過,這邊講的「參禪」的階段。

我們再提醒大家,我們用這個例子,是分成四個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先有基礎的信在裡面「起信」。第二個階段就是要「準備」,準備開始要爬山。第三個階段,就是在一般的爬山的過程。第四個階段是最後一段,爬過之後就可以進得山門。所以我們用這四段,來跟大家說「放下」的智慧。

首先我們說「起信」,第一個你要相信,到底相信什麼事情呢?我認為你第一個要先相信自己——能夠作到、「能夠放下」。那這件事情當然呢,大家想起來也許是很奇怪,為什麼我們會不相信自己能作到呢?其實我們有許多的心識運作,都是我們平常所難以察覺的,包含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成見跟念頭。其實我們如果沒有靜下心來的話,我們也很難發現它就是這樣子——猶如瀑流般的運轉,然後決定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像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跟大家說,那什麼時候該放下呢?首先應該要相信自己可以放下、可以直接卸下重擔。這裡面,在網路上面有流傳了一個故事,我們不妨用這個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一個身陷在煩惱之中的人,去向一位師父求教,因為他身陷煩惱,所以他就問這個師父說:「那我應該要怎麼樣解脫於煩惱呢?」這個師父就跟他說,我所看到的版本是他們是在普通的一家餐廳會面,所以這個師父就讓來求教的人,隨手讓他拿起了一杯果汁,然後告訴他說:「你先拿著!我等一下再告訴你。」然後讓他一直拿著這個果汁,一直拿著、一直拿著,可是拿了很久,這個師父都不說話;到最後請教的這個人,他終於受不了,他就開口問說:「我是來請問師父如何能夠解除煩惱的?你怎麼就讓我一直拿著,拿著這一杯果汁呢?而且拿了很久了,我手很痠了,我可不可以放下?」然後這個師父就告訴他說:「可以啊!可以啊!你就把你手中的果汁,放下就是了啊!」所以這個時候,這個人聽了之後,就很直接的就把果汁給放下;把這一杯果汁放下的時候,他就覺得手臂,突然間就輕鬆了好多好多,是他沒有體會到的,很難體會到的輕鬆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這個師父接下來就告訴他說:「你來請教我如何解脫於煩惱的時候,我就讓你拿著這一杯果汁,一直拿著、一直拿著,你從中間就可以感受到,當你一直緊緊的、執著著這一杯果汁不放的時候,手中的痠是不是很難過呀?」這個弟子就說:「是的。」然後師父就說:「對呀!如果你覺得它很痠痛的時候,你何不就把它放下了?你一旦放下,不就覺得很舒暢了嗎?」所以聽了他這個話之後,這個弟子因此而瞭解到說,他之前所煩惱的事情,其實也真的可以像放下這一杯果汁這樣子,就直接把它給放下,然後心裡的重擔,頓時就卸下了不少。透過這個例子我們是要告訴他,因為這個例子,其實在網路上面流傳很廣,所以大家都覺得說,放下就如同我們手上拿著重物,一直拿、一直拿,然後手痠得不得了,這個時候只要我們決定放下,那個時候我們手就覺得輕鬆愉快,心情也跟著輕鬆愉快起來;許多人會覺得說:的確!「放下」就是這麼單純,就是如同你手中拿著重物,直接把它放下,不就是了嗎?可是我們在前一個講次裡面,跟大家談人生的八苦裡面的六苦:所謂的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的時候,我們告訴大家,這些個苦呢看起來容易,可是在我們人生中屢屢碰到的時候,卻不是每一次都是這麼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西方的基督徒,他還需要讓上帝來告訴他:要分辨何者是應該放下,何者沒辦法而是要予以改變的。這個中間,他們祈求上帝要給他智慧,所以這個故事,看起來是這麼樣的簡單;可是在我認為,這個故事要傳達的,並不是完整的放下的智慧,因為這個故事,從頭到尾就是在透過,手不斷地抓著重物的過程,讓你去比擬、讓你去體會,你自己如果一味執著煩惱的時候,是多麼的沉重、多麼的難捱、多麼的痠痛,然後並且藉著這樣的放下的過程,讓你瞭解到說:我們的心念,確實在某一些事情上面,是可以作到這樣的放下的。那由這裡你就知道說,其實你的心自己可以作主的,並不需要每一件事情,都要祈求上帝來告訴你;當然就是說,這個部分很重要的是,這個部分只有告訴你:你有機會,你可以作到。但你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因為不是每一件事情、不是每一個煩惱,都像手中的這一杯果汁這樣的單純。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來說,我們想想看,以剛才的例子,為什麼我們很輕易的能夠放下這一杯果汁?或者我們能夠很輕易的把手中的重物把它放下呢?那是因為手中所拿的果汁,或者手中所舉的重物,跟我們本來就是兩不相干的東西,也就是這個例子裡面所舉的手中所執著的東西,其實它們本來,就跟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我,是分得很清楚的;所以當你把它放下的時候,你也不覺得你自己有缺了哪一塊,所以所有的這些放下的過程,在這樣子的場景設定,也就是你眼前所面對的東西,跟你的自身,本來就界限分明的時候;這種狀況下的放下,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只是你從來不相信,你的心識有機會可以自己主導,你確實有放下的力量在;所以我們把這個部分,把它放在起信的階段。我們一開始講的就是朝山的四個階段,一開始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要相信自己:能夠邁開腳步,一直爬山,一直到最後進得了山門。所以這個相信,就跟我們現在舉的例子一樣,你要相信自己:真的可以透過學習,而把你該放下的煩惱,把它給放下。但大家要知道,這個只是起信而已,因為後面就如同朝山一樣,你開始相信可以做到的時候,你還得要準備,接下來還有真正爬山的過程,還有最後一段,爬最後一段以進入山門的過程;所以這些以後,都是你得要學習的:如何放下的智慧。只是這個階段,這個例子就很簡單的告訴你,你可以做到,這個並不是放下的全部,那有了第一個階段之後,具足了對自己有一些起碼的信心之後;我們要說,你就要進入第二個階段,準備要儲備必要的資糧了,以及知識了。

這些所謂的我們這裡講到的,必要的知識部分,最主要的是要能夠瞭解人生所面對的無常,要瞭解無常這個現象它是怎麼樣的必然,而且它是怎麼樣實際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必須要先在我們的理性認知上面,也就是要先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瞭解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體會無常,並且把這個體會,漸次地轉化到變成是我們在內心的念頭裡面,都可以接受這樣的無常了;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你已經準備好了,可以慢慢地去上山了,去開始體會。所以我們講到的準備呢,偏向於知識層次的準備,在第二個階段,要先把正確的知見,把它建立清楚;然後再接下來,才慢慢上山去修行。好!所以我們接下來,當然就是說,對於第二項無常的內容,我們還有一些部分要跟大家說,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留到下一次再說,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