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0 22:39:28菩提

(轉載)作者與受者的關係(六)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96-a10_038

菩薩正行(二)第38集~由 正偉老師開示:作者與受者的關係(六)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菩薩正行》,也就是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導讀。我們將一般的佛弟子對於持戒容易生起的問題,把它們在節目中分門別類,一項一項地為各位介紹。

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了毀謗正法的惡業,講到了目犍連的故事,我們就繼續往下說。當目犍連尊者到了靈鷲山中,入了涅槃,於是 佛陀就對弟子說著過去生的因緣:「在過去有兩個修道人,行腳到了一個村落,一群無知的頑童看到他們來了,就想著要如何為難他們。頑童就問第一個修行人,什麼時候氣候會變得寒冷啊?第一個修行人就笑笑著說:『不論是春夏秋冬,凡是有風有雨的日子,就會有寒意。』眾頑童對於這個答案很滿意,就放他過去了。接下來頑童就問第二個修行人,什麼時候天氣會變冷啊?第二位修行人就說:『冬天是寒冷的季節,這是因為日月星辰的運轉,所以就有了四季——春夏秋冬,到了冬天就會寒冷,這是自然界的法則,任何人都知道,只有愚癡的人才不懂。』頑童們聽完了就很生氣,大家就撿起了地上的石頭,一起向第二位修道人丟過去。第一位修行人就是舍利弗,第二位修行人就是目犍連。所以,像這一次的事情,早在過去生就已經發生過了。」佛陀也知道,很多人因為這一件事情,對於目犍連神通第一,生起了疑心,所以就繼續說:「你們不要懷疑,目犍連的神通真實不虛,他可以上天入地,變化莫測,他的神通並沒有失去;只是遇到了業力現前,目犍連知道這個業果必須要去酬報。因果的法則就是佛陀也不能違背,所以大家要歡歡喜喜地來接受業報,不要逃避,也不要怨恨;大家要明白業力的可怕,精進修行,謹慎個人的身口意三業;目犍連的遭遇就像是一面鏡子,是我們最好的借鑑。」

從這個故事當中,各位看到了嗎?毀謗 佛所說的正法,那個果報不是任何的人所承受得了的;不管今天我們相不相信 佛所說的如來藏妙法,那都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如來藏隨緣去執行業果;所以要聽 佛的教導,要很小心自己的三業,特別是毀謗正法,那絕對不要去參與。

回來經文的解釋,佛說:你說的並不正確,為什麼呢?一切已經造作的過去的業,要等待受報的五陰身,還要等待時節因緣,果報才能現行。比方說,橘子是由橘子樹而出生的,一開始是酸的,後來變成甜的橘子,從酸味漸漸地轉變成甜味;人們為了要得到橘子,所以要去種下橘子樹的種子;橘子樹從種子到發芽、生根、長莖、長葉、開花、結果,每一個階段的每一個部分本來都沒有酸味;時節到了,果實成熟了,酸味才開始發出來;這樣子的酸味,它不會是無因而有,不能說它本來沒有而今時沒有理由的酸味就忽然出現了;但也不能說沒有眾緣就可以產生這個酸味;而是過去本來就有能生橘子的那個因,加上了種種的外緣才產生這個酸味的橘子。身口意業也是一樣的道理,過去所造的業種,再加上許多外緣和合,才能成就最後的果報。如果你要問說,那這個已經造作完的業種,到底住在哪裡呢?這個業種住在過去世中產生了業行,變成了業種之後,要等待時節因緣和受報的身器,才可以領受果報。

又譬如有人服用藥物,藥雖然被消化了,不存在了;但是經過一段時節因緣之後,藥力的作用就發作了;使得我們的身體能夠變得氣色好,又有力氣。身口意業也是一樣的道理,雖然已經作過的事結束了,但是業種留存下來,到了後世受報的因緣時節到了,我們就會領受業的果報。

又譬如小孩子,雖然他所學習的都是念念就滅,學習吃飯、學習語言、學習規矩,好像學了以後,馬上就忘記了,所學的這一些知識,也沒有一個確切的住處,然而一直到了他年紀百歲的時候,一樣不會消失,他仍然會吃飯、會說話等等。這一些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行也是一樣的道理,雖然已經消失了,業種又好像沒有一個住處,找不到它住在哪裡,但是時節因緣成熟了,業種果報自然就會現行。所以說,不能說是五陰身造業而五陰身承受果報,因為不是這個五陰身造業就由同一個五陰身來受果;但是也不能說,離開了五陰身而能有受果、有造業,因為造業的五陰身與受果的五陰身,都是由自己的如來藏業種所現行。如果能夠了了通達這個道理,這一個人未來就一定能獲得無上果,而成就佛道。

說到這裡,可能觀眾朋友們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業種所現行;這個業種看不見、摸不到,好像很玄的樣子,無法思議!我們來看看平實導師在這兒的開示,也就是課本的第六十六頁:不要把「業」解釋得很玄。有的人說業種時,就在黑板上一點、一點一直點上去,這樣來形容業種。這裡把業種為大家簡單的說明,給它一個直接的名稱叫作「勢」,就是勢力。勢力,若以物理學的名稱來解釋就叫作慣性;慣性,就是動者恆動,靜者恆靜。在太空中,動的永遠繼續動,轉圈圈的永遠在轉圈圈,所以地球一直在轉。但地球的轉速會變慢,因為有空氣、有水、有種種的原因產生的阻力,所以它漸漸就會慢下來的;在理論上是這樣,但什麼時候才會慢下來?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後的事。如果地球上沒有空氣與水產生了阻力,地球自轉是永遠都不會變慢的,這就是慣性。當業行正在進行時就叫作業,作完了哪裡還有業?但是作完之後會成為一種慣性。就好像在太空中丟一個東西出去,這個東西離手之後,就永遠一直不斷的動,永遠不會停下來,直到它直接或間接的遇上了別的物體為止,原來的動勢才會終止、會被改變;所作的業已經過去了,可是造業的勢力—也就是一種習慣性—它將會恆常不斷的存在著。同樣的,往世所造的身口意善惡業已經過去了,可是那個慣性勢力會繼續存在,這就是業種。

譬如往世好幾世常常當劊子手,當慣了以後,在今生就投胎成為一個女人,可是當她看見每一個人時候,都會不自主的先衡量對方的脖子;她親口告訴我,說她看見每一個人時,都會先衡量那個人的脖子好不好砍。這就是業:慣性的勢力。所以業行雖然在往世已經過去了,但那個勢力還在;所以無量世以來都很喜歡吃眾生肉的人,不管去到哪裡,他看到眾生時,第一個念頭就是:「牠可不可以吃?牠好不好吃?」這就是業的種子——業的功能差別。

業雖然在過去世消滅了,但勢力還是存在的,可是必須要「待時待器,得受果報」。要等待業種成熟受報的時節因緣到了,還要等待報器——也就是受報的工具——也就是下一輩子所得到的五陰身,由那個五陰去受報,成為異作異受。譬如往世的五陰造了人天善業,應該往生欲界天受報;可是因為你發了願,願意留在人間繼續修學佛法、利樂眾生,所以不受天報,過去行五戒十善所應得的欲界天身的果報,時節因緣就不成熟,所以報器的欲界天身因這個因緣就不成熟、不具足,往世的天業就不受報。所以業緣縱使成熟了,來世想要受報也得要待時與待器。

好,那麼這個業呢,再講得詳細一點,它會成為一種勢力,成為一種我們過去生累積到今生的習氣。譬如說家裡的小朋友,我們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啊!你要用功啊!用功以後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啊!」小孩子聽了以後會說:「喔!我懂了,媽媽!好,我要用功。」但是這一個時刻的想法過去了,叫他坐上書桌,他是不是又在那邊打起瞌睡來了,又在那邊玩起手機來了,他就是無法用功。如果我們罵他:「你不是答應過我嗎?要這樣作嗎?你為什麼都作不到呢?」他就會說:「我也想啊!可是我就是作不到啊!」為什麼會這樣子,各位有沒有想過?乃至於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子呢?我們永遠都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事,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總是不會這樣去做。

在西洋人也說:「在我的面前,有一條簡單的路與困難的路,我總是知道我該走那一條困難的路;但是最後,我總是會走上那一條簡單的路。」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習氣,這就是業。因為我們習慣於悠閒,習慣於順從自己的五欲,而不喜歡去違逆自己的五欲;所以過去生的個性就已經是如此,過去生的所作所為它變成了一種勢力,它不僅是業,它形成了一種勢力;這一種勢力延續到今生,繼續地讓我們來承受這樣的勢力。這種勢力——這種業的力量,我們把它叫作習氣。

習氣藏在什麼地方呢?藏在我們的末那識。末那識,梵文叫作manas,manas就是單獨一個意思指「意」——最終之意。什麼意思?譬如說,小孩子說:「我知道,我要用功,我真的要好好讀書了。」這個是他的意識心,此世的意識心的想法;但是到最後真的會去作、真的會去執行的,靠的是manas—末那—下最後的決定;而這個末那,祂並不跟隨著意識心,雖然祂從來沒有離開過意識心,但是祂也不會完全跟隨著意識心,祂會承襲著從過去留下來的這樣的一個業的勢力,也就是習氣。西方人也說:「一個人可以戰勝全世界,但是卻無法戰勝自己的內心。」意思就是講說,自己戰勝不了自己的習氣。而佛法中的修行,其實也都是在這一個習氣末那識轉變業力的上面在修行。

接下來我們就進到第五卷〈雜品之餘〉:【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身命財慳悋不施,是名為慳;護惜慳人,不施之心、不生憐愍;留待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苦;或說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垢能污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能施,況出自物?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優婆塞戒經》卷五)

佛接下來說:善男子啊!如果有人因為對於自己的色身、生命、財產生起了慳貪、憐惜之心,所以吝嗇不肯布施,這就叫作慳;對於自己的慳心,保護不肯捨棄,懷著不肯布施的心態,不對眾生產生憐憫的心;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把財物留待,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現;一直尋求追覓最好的福田,認為這個福田太小,我不想布施,我要等更大的福田,再等更大的福田,繼續等更大的福田,也就是始終懷著慳貪的心;等到好不容易真的找到了一個好福田,卻又在那邊想:「哎呀!這個福田是有過失的啊!看來這個僧團也不怎麼清淨嘛!看來它還不夠好啊!」然後又想到:「我這些財物可是很辛苦才能賺來的啊!」最後想了半天又不願意布施了。

或者真的遇到了很好的福田,自己卻不相信,布施真的有因果嗎?布施真的有果報嗎?真的有布施這一件事情嗎?布施者是誰啊?受施者又是誰啊?我這樣子布施,到底會得到什麼呢?然後就想:「哎呀!反正一切無常嘛!現在我是布施的人,未來說不定就是受施的人,到底有什麼用呢?」就開始在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然後背後還是因為慳貪的心,不願意讓自己的財物布施出去,所以就不願意布施;因為捨不得,因為想要保護財物不要喪失,就好像要保護自己的妻子、保護自己的兒子、保護自己的眷屬,希望他們永遠都屬於我,永遠都不要離開我,所以就不願意布施;為了累積自己的財富,不願意布施;為了求得富有的名聲,讓大家都知道我是有錢人,所以不願意布施。

這樣的人看見了自己的財富越變越多,就生起了歡喜心,他把這一些財物看作是常住的、永遠不壞的;所以就把這些東西緊緊地抓在手上,這樣的人不但是慳人,而且他的慳已經生起了厚厚的污垢了,所以叫作慳垢之人。這種慳垢的煩惱,它能夠污染眾生的心,由於這個因緣,對自己的財物尚且不能布施,那又何況是進一步的布施其他東西呢?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先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