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7 16:10:54菩提

(轉載)六度四事(三)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03-a10_015

菩薩正行(二)第15集~~由 正禮老師開示:六度四事(三)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精進波羅蜜,我們也談到要遠離惡跟懈怠,這樣才是離對。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祂不斷地出生眾生的五陰十八界,所以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流轉到現在,乃至未來世一直流轉不停,乃至即使成佛之後,如來藏的法性一樣運作不停。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我們要供養精進波羅蜜,要離惡、懈怠,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來藏、轉依如來藏,而這樣子能夠離開惡、懈怠,才是離對。因為這樣子精進地修學善法,當然最後就可以經常獲得人天的快樂,乃至最後成就佛道獲得無上樂,這樣子就是利益自己,所以稱為自利。如果我們能夠以這樣的道理來教導眾生,來令眾生修善的時候,沒有走錯方向,也能夠精進不懈怠地來修善,就可以讓眾生遠離惡法,而且能夠成就非常廣大的福德來利益眾生,這樣子就稱為利他。

接下來我們來說,禪這一方也有四個事情。佛陀說:「禪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如是禪定力故,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因是禪定,修無量善,離惡覺觀,是名離對。修舍摩他因緣力故,常樂寂靜,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斷諸眾生貪欲、瞋恚、狂癡之心,是名利他。」接著 佛陀說要莊嚴禪波羅蜜,事實上要修持禪波羅蜜,也是要莊嚴菩提。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能夠顯發出他的智慧的實證 ,事實上也要有所謂的定力的成就,也要有禪波羅蜜的實證。所謂的定,事實上就是心能夠止於某一個境界,而能夠不移轉、不動搖,所以這個就是定。能夠有這個定,才能夠說他將來要作觀行,他要能夠實證更高的智慧,乃至能夠進入初地,他也要有一定的禪定證量,而不是說一個人入了初地,結果他連一個基本的禪定證量都沒有。

所謂的禪定證量,所說的就是初禪以上的證量,那才是真正的禪定證量。有些人修禪定,坐到一念不生或是忽略外面的境界,然後他就認為說他已經證得初禪。其實並不然,因為有時候在未到地定裡面,有時候他也不了別外面境界。一個人要發起初禪,一定是要除掉五蓋。如果一個人不懂五蓋的修除的道理,而說他能夠證得初禪,是不可能的。乃至初禪它是離開欲界愛的,如果有些人沒有辦法離開欲界的飲食跟男女欲,而說他能夠證得初禪以上的禪定力,那也是不可能的。

譬如說有些人在修雙身法,還對於男女欲極為貪著,而且必須要經常來修持這個雙身法,那說這樣的人能夠發起禪定力,有禪定的實證,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初禪以上的境界,它是離開男女相的、離開男女欲的,他不可能依於男女相,依於男女欲來成就初禪。因為色界天裡面沒有男女之相,所以不可能依男女之相,來成就初禪以上的境界。所以如果有人說,他還經常修雙身法,乃至推崇雙身法的修行,而說他有禪定的證量,也是無有是處。所以說所謂的莊嚴菩提,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遠離欲界,那這樣子才能夠說他是莊嚴菩提。因為菩提的智慧一定是離開了男女欲、離開男女相;離開了男女相、男女欲,這樣子才能說他莊嚴菩提,這樣才能夠說他能夠證得初地,乃至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如果要能夠離對,是要遠離惡覺觀的,要修無量的善,這無量善一定是包含了人天的善法,乃至包含色界天的定福,而要遠離惡覺觀;因為三界的覺觀,事實上,下地的境界對於上地的境界來說,都是惡覺觀。譬如說欲界的境界,事實上就是惡覺觀。因為對於初禪來說,欲界的飲食跟男女欲,事實上都屬於惡覺觀。所以有人在修雙身法的時候,說他在男女欲中獲得樂空雙運,能夠獲得無上的快樂,而且是男女的淫樂,事實上那個是屬於惡覺觀。因為獲得初禪的初禪人,他是厭惡這種事情的,乃至有人清心寡欲,也厭惡這種粗糙的淫樂。所以說男女欲,事實上就是惡覺觀,雙身法中的境界,統統都是惡覺觀。因為那個是屬於欲界的覺觀,對初禪來說,那屬於惡覺觀;如果說要進入二禪,那初禪的境界也是惡覺觀。因為初禪的時候,已經遠離了鼻識跟舌識,那還有眼、耳、身這三識,還有這三個境界。進入二禪的時候,就遠離了初禪中的三種覺觀,所以初禪中的三種覺觀,對二禪來說,也是惡覺觀;乃至對於三禪來說,二禪也是惡覺觀。如此不斷地輾轉而上,四禪八定對於滅盡定來說,也是惡覺觀。所以聲聞中的聖者阿羅漢們,他成為慧解脫之後,他還要繼續進修,要讓自己成為俱解脫阿羅漢,能夠進入滅盡定修持,就是要遠離三界的惡覺觀。所以三界裡面的四禪八定,對於聲聞解脫的聖者而言,那個都是惡覺觀。

同樣的,對於大乘的菩薩來說,三界的諸法也是惡覺觀。可是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就在惡覺觀中來利益眾生,可是菩薩在欲界裡面利益眾生,是要教導眾生遠離欲界的惡覺觀。所以菩薩在人間裡面,絕對不會去修持那種雙身法,讓眾生淪墮在欲界的惡覺觀中,而是在欲界中忍受欲界的境界,可是教導眾生遠離惡覺觀,乃至遠離三界的覺觀。所以這樣子,才是菩薩的禪波羅蜜,然後這樣才能莊嚴菩提,而且這樣子才是離對。因為第八識如來藏,也是遠離三界的覺觀,對三界的一切境界都不了別,不在六塵上面了別三界的種種境界,這樣才是離對的。我們說如果能夠修舍摩他,就是修止的因緣的緣故,就常常樂於寂靜。當然樂於寂靜,也是樂於單獨一個人獨處的境界,所以樂於寂靜,而獲得人天樂乃至無上樂,也就是說,至少能夠喜樂於色界的境界。可是雙身法呢,永遠是要有另外一個人來合修,如果沒有另外一個人合修,就沒有辦法來獲得他的快樂。所以顯然,那樣子就不是樂於寂靜,所以能夠樂於寂靜,才是能夠自利的,那能夠斷眾生的貪欲、瞋恚乃至狂癡之心,也就是說能夠依於安止於一境性中來安住,而不墮於對於他人,對於另外一方的這種貪欲。乃至因為有對方而產生的瞋恚,乃至因為有對方而產生的無明愚癡,能夠讓眾生遠離種種的這些境界,這樣子叫作利他。所以說能夠這樣子修學禪定波羅蜜,這樣才是真正地供養禪波羅蜜。

接下來我們看,還有所謂的智方的四個事情。佛陀說:「智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智慧故遠離無明,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是名離對。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得調伏,是名利他。」佛陀接著說,要供養智波羅蜜,要供養智方,事實上還有四個事情:第一個就是要莊嚴菩提,莊嚴菩提,佛陀就有說,是因為修智慧而獲得初地,也就是說在佛法的修證上面,如果要獲得初地以上的證量,他一定要有修智慧的法門,獲得智慧才有可能。其實不只是初地,其實在三賢位的七住位以上,也都要有實證智慧,這樣才能夠說他能夠獲得三賢位的智慧,才有可能入於初地,依於見道的通達才能夠入地。所以如果沒有修智慧,那不可能能夠獲得初地的證量。

可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在修學大乘,可是他所說的道理,就不符合佛陀所說智方四事的第一個——因修智慧來得初地。譬如說有位佛門的「上人」,她在《心靈十境》裡面,她這樣說:「所以說,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精進,就能恆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其實初地菩薩確實是歡喜地,可是所謂的初地的證得,並不是說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殷勤之心跟歡喜之心,然後不斷地去修人天善法,就可以獲得初地的證量。依 佛陀所說,要能夠獲得初地的實證,要能夠進入歡喜地,要能夠因修智慧來獲得初地。如果沒有獲得智慧,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有殷勤之心乃至於有歡喜心,那樣子只是世間一般人的心境而已,它沒有所謂的智慧可言。如果我們說他有智慧,那叫作世間的智慧。

可是所謂的智波羅蜜,要供養智慧,是要供養出世間的智慧,而且是函蓋世間跟出世間的智慧,這樣才是一個完整具體的智慧。並不是說在世間裡面,有殷勤之心、有歡喜之心,然後這樣就叫作有道心。那這樣的話,這樣的道心就有點虛無飄渺而不具體了。因為真正的道心,要能夠見道,要能夠有大乘的見道,這樣子才能夠說他有道心。如果說對於道路在哪裡呢,都不能見,那就沒有什麼道心可言。所謂的大乘的見道,就是要能夠見到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說原來修行大乘法,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的法性,依於如來藏的種種法性,而能夠轉依之,這樣子才能夠叫作見道。而如果一個菩薩能夠見道通達,對如來藏的種種的法性能夠了知,乃至能夠瞭解百法,能夠永伏性障如阿羅漢,乃至發十無盡願之後,他才能夠說他有那樣的智慧,能夠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的實證,見到第八識如來藏的法性之後,能夠看出原來成佛的道路是如何的——原來成佛是要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法性來修行的,能夠看到這樣子的法性,能夠看到這樣的道路而能夠通達,那這樣子這個菩薩,我們才能夠說他才有可能是有初地的證量,這樣才能夠獲得初地。

所以一定是因修智慧獲得初地,而不是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殷勤之心、有歡喜之心他就能夠有道心,就能夠進入成為初地菩薩,能夠成就歡喜地的證量。如果說只是有世間的殷勤之心、歡喜之心,就能夠成就歡喜地的初地證量,其實是把佛法世俗化了,把佛法淺化了。變成說佛法只是人天善法,而不是能夠讓人解脫,讓人出離生死的解脫法門,也就不可能成為能夠遍知一切法界的實相的一個法門。可是佛法是要能夠遍知一切法的,對一切法的實相能夠如實了知的。這樣子都是必須要依於修持智慧才能夠獲得,如果沒有智慧是不可能獲得初地的證量的。

所以說真正的大乘是一佛乘,這一佛乘是函蓋了聲聞、緣覺的智慧,是含攝了二乘菩提乃至含攝了人天善法。也就是說,一佛乘其實是函蓋五乘,是以佛菩提來函蓋二乘菩提乃至人天法,這樣子才是完整的一佛乘。而且要能夠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之後,能夠知道如來藏有種種的功能,這個功能叫作種子,能夠遍知祂的一切種,所以成就了道種智,才能夠成就佛道,這樣子才是能夠莊嚴菩提。如果沒有這些智慧,如何能夠莊嚴菩提呢?

接著說,要能夠遠離無明,令諸煩惱不得自在,這樣稱為離對。因為第八識如來藏就是離開蘊處界,不受一切煩惱的繫縛,因為祂本來就是自性清淨涅槃的本際,所以祂本來就不受一切煩惱的繫縛。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說一個菩薩如果能夠遠離無明,不被無明籠罩,而且能夠令煩惱不得自在,而讓菩薩在一切煩惱中都能夠自在地修行,這樣才是離對,這樣才是依於如來藏來修行,而能夠獲得離對的境界。

接著說,如果說一個菩薩能夠除掉煩惱障以及智慧障,就名為自利。因為煩惱障就是世間的種種煩惱,這種煩惱障如果能夠除滅,菩薩就能夠安止於道業。那還要除掉所謂的智慧障,什麼叫智慧障呢?智慧障就是所知障,就是所知的不足,也就是對於法界的實相,還有諸法的種種的法性,不能如實了知。這都是菩薩所要除滅的智慧障,因為能夠除掉這些智慧的障礙,所以菩薩就能夠獲得自利,因為能夠除掉煩惱障,讓菩薩在世出世間裡面,能夠安住又能夠除掉智慧障,能夠了達諸法的實相,這樣來利益自己,最後可以讓自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果能夠以這樣的除掉煩惱障跟智慧障的智慧境界,來教化眾生令得調伏,這樣就稱為利他。因為能夠調伏眾生,讓眾生也能夠安住於佛法中來修菩薩行,這樣子就可以利益眾生,能夠在菩薩道上面廣修福德與智慧,那就一樣可以幫助眾生成就佛道。如此自利利他,廣行種種的教化之事,這樣就是菩薩的自利利他的修行。

以上我們簡單的介紹智方的四事,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