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正受優婆塞戒的條件 (九)
菩薩正行第119集~由 正偉老師開示:正受優婆塞戒的條件(九)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的節目,也就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導讀。我們將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在持守戒律方面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將它們一項一項地演述出來。
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談到:菩薩法師交代受戒的戒子,如果能夠受持菩薩《優婆塞戒經》,那麼未來就可以證得初果、二果乃至於三果的果位。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想:難道說我受了菩薩優婆塞戒之後,回家以後,從此之後是不是就不能再受用五欲,要像出家人一樣清淨呢?不是的!所以戒師要再解說:善男子!這個菩薩優婆塞戒不可思議,因為受了這個戒以後,即使是在家中受用色、聲、香、味、觸,以及財、色、名、食、睡等等五欲之法,雖然受用卻不會障礙你證得初果須陀洹乃至於第三果,所以這個戒律叫作不可思議。
這 邊要說明的是,一般外面的法師大德只看經文的表面就說:「所以 佛說在家人最多只能證得三果,他沒有辦法證得四果阿羅漢啦!一定要來出家才可能證得四果阿羅漢啦!」可是在《阿含經》中,卻常常記載著有在家人證得了阿羅 漢,例如:迦葉童女等等。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這個樣子的,在家身的佛弟子,如果能離開欲界的貪欲等五蓋之法,也就是能夠斷五下分結,那麼可以證得 三果;然後接下來一樣是可以進一步地斷除五上分結,而成就四果阿羅漢。所以離欲與否-離開欲界的五蓋與否,就是能不能夠斷除我所五欲的貪愛,這才是能不能 夠斷除五上分結的關鍵,它不是因為現在家相或出家的這個表相,而有所差別分異的。但是我們也看到 佛在這部經中提到:這一些戒律的持守,出家人障礙少,比較容易持守;而在家人因為各種惡因緣圍繞,所以不容易持守。但是不容易不代表不可能,所以《阿含 經》中才會有這許多能以在家身而成就阿羅漢的例子。至於菩薩優 婆塞戒的戒子,他所證的最高果位是三果,這個道理是因為在經中,佛允許受持優婆塞戒的戒子,他可以保有欲貪之心,繼續受用在家人的五欲,也就是身在家、心 也在家。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當然最高就只能證到三果;但是如果他可以身在家、心出家,那當然也可以證得第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所以並不是像表相上那樣子簡單 的那樣的說法,我們要看它的真實意義。在這一邊戒師提到了可以證得初果到三果,他是以仍然繼續受用在家人的五欲之法為先決條件來說的,戒師還要再繼續為他 開示:受戒以後可以證得初果乃至三果,然後可以對眾生生起了大利益,所以你願不願意因為憐愍眾生的緣故,來受優婆塞戒呢?這也顯示出受持本戒,是菩薩利他利己的大行,只有真正的菩薩才能夠真實的受持本戒。
接 下來戒師繼續開示說:優婆塞戒的受持,可以是一分、半分、無分、多分、乃至於滿足受,有五種受持法。在三歸依之後,如果加受一條戒律叫作一分受; 如果受兩戒,那就是少分受;如果是受持兩戒,但是毀破一戒,那就叫戒體無分;如果受持三戒或四戒,叫作多分受;如果五戒全受,那就是滿分受。您現在是想作 何種受持呢?然後就依著這個戒子的意願為他傳授。優婆塞戒即使只能作一分受,也就是只受持一條戒,也是極為殊勝難得的,都要予以讚歎。
記 不記得上一次課程中,我們講到了佛世時候的重姓比丘,被魚吞下卻不會死。而且當 佛一說:「善來比丘!」重姓就鬚髮自落,很快就證得阿羅漢了。還記不記得 佛說這是什麼緣故?是的!是因為重姓比丘過去生當中受持三歸,以及持守了一條不殺戒,也就是優婆塞戒當中,他選擇的是少分受。但是即使如此,今生所感得的 果報,就是能夠成就阿羅漢的果位,所以各位切莫輕忽受持優婆塞戒的功德。持戒的功德有多大,毀戒的惡業也會有多大,所以佛弟子不可以對自己所受持的戒律有 所輕忽。另外還要提醒各位,雖然過去生種下了大福德因緣,今生能夠得遇正法,受持上品佛戒,我們卻看到了也有一些菩薩, 因此生起了貢高之心,對於其他的眾生,乃至對於佛弟子生起了輕慢之心,這樣子就違背了當初受戒的本意。戒是規範自己的身口意行為,止惡向善,戒不是用來戒 別人的。有些戒子,因為自己得戒了,而輕視其他尚未得戒的人,或者自認為自己持戒清淨,而蔑視犯戒的他人,自認為自己比較清淨、殊勝,如果這樣子想的話, 那就是越修越回頭了。
因為古人也說:「慢如高山, 法水不入;卑如江海,萬川歸集。」這就是說當一個人生起了輕慢之心的時候,他的心就如同像高山一樣,法水是沒有辦法被他 吸收、被他聚集的,因為他的心已經滿了;而一位謙卑的修行人,他的心就如同像江海一樣,陸地上所有的萬川河流,都最終要匯集到海洋當中。我們也可以這樣子 說:當一位戒子開始對自己的修行生起了自滿的心,對於其他的人以輕慢心來對待的時候,這是有我、還是無我呢?不但有我,而且認為「我尊你卑、我勝你劣」, 這正是我見具足,而且是惡質的顯現。這個人其實他已經遠離了戒律了,無論他的表相是多麼樣的持戒清淨,但是他的實質就已經遠離了佛戒了,更遠離了三法印, 已經不是一個佛弟子的心了。記不記得三法印當中,最後一個法印叫作什麼?諸法無我。以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的心而修行,那就早已經離開了三法印,而 說自己在修行,那就成為外道行了。所以當一個人生起了貢高心的時候,他就已經違背了佛所制的戒律,違背了佛法的 根本,卻還在自己沾沾自喜,就好像明明身體已經要下墮到三惡道,卻還以為自己要飛向清淨的天空一樣;而且這種不淨的持戒、行道的心,不但會障礙自己現世的 修行,更是造成未來下墮之因,即使未來得以懺悔,它還是會成為未來生當中修行的障礙,直到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一天,也逃不掉這一種障礙。
我
們來看看《法句經》裡面的記載:在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國家叫作多摩羅國,在首都七里之外有一個精舍,裡面居住著五百位沙門,出家的僧人們在這個地
方禮敬三寶、修行佛道。其中有一位長老比丘叫作摩訶盧,智慧非常的愚昧,五百位比丘大家都共同來教導這一位摩訶盧。可惜他在數年當中,連一首偈都記不起
來,所以被五百位比丘所輕視,不願意與他共同一起行道,然後要摩訶盧看守精舍,幫忙做一些打掃的工作。後來有一天,國王供養五百位比丘入宮,摩訶盧長老
——摩訶盧比丘就自己想著說:唉!我生生世世心裡愚昧、闇塞如此,竟然幾年當中連一首偈都背不下來,為世人所輕賤,這樣子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就拿
了繩子,要到園中大樹下去自殺上吊。佛以天眼看到了,佛就化現成樹神,然後化現成這個半人身,就對這一位比丘呵責:「咄!比丘啊!你為什麼要作這種自殺愚
蠢的行為呢?」摩訶盧就把他的痛苦難過,告訴了這一位神明,神明繼續呵責他:「不要這樣子作、不要去自殺。你聽我說,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代,你是一位精通三
藏的大法師,有五百位弟子,可是你自以為自己聰明,自以為修行好就輕慢於其他人,甚至吝惜佛經的道理,不肯教誨別人,所以你生生世世所生的身體,諸根闇鈍
愚昧,沒有辦法再解得經義。你應該要責怪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子作,而不是應該來自己殘害自殺。」這時候
世尊就放出了光明,現出了本像,然後為摩訶盧說偈。摩訶盧聽完了 佛為他所說的法,思惟
佛所說的偈,這個時候智慧就生起來了,心得決定,不久之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而且能夠自己得到了宿命通,回憶起過去世無量之事,過去所讀的三藏諸經,馬上
就現在心中。佛對他說:「摩訶盧!你現在可以著衣持鉢,進入王宮接受國王供養。而且呢,你要坐在五百位比丘上座而坐。這五百位比丘就是你過去的五百位弟
子,你還得為他們繼續說法,讓他們能夠盡速地得道,順便也要使得國王能夠明白信解罪業、福業因果之理,讓他能夠接受佛法的
教導。」老比丘就進入了王宮,一屁股就坐在最上座。五百位比丘看到這種情形,心裡生起了瞋恚,但是不敢引起國王的注意,所以不敢呼遣摩訶盧把他趕下來。這
時候國王親自地拿了各種的珍妙美食,然後來供養諸位長老比丘。供養完之後,摩訶盧就開始為國王說法,他聲音一出來,如同像打雷一樣,座上的所有的人聽到了
之後,都曉得原來摩訶盧比丘是一位真正的證悟者;而五百位弟子,聽完了摩訶盧的說法之後,統統都證得了阿羅漢果,群臣百官國王,也因此都證得了初果須陀
洹。所以各位看看!生起輕慢之心,特別是持戒自以為清淨而對別人生起輕慢心,他未來的果報會是什麼樣呢?這是有我還是無我呢?不但有我,而且是我見深重。
好!回到優婆塞戒,就這樣子再接下來,經過了六個多月求戒的過程,戒師終於要開始正式地傳戒了。各位可以看到課本的第206到255頁的部分,開始說到菩薩優婆塞戒正式的授戒內容。從六重法戒開始,到菩薩失意輕罪,戒和尚要一一為戒子詳加解說。在 平實導師的書中解說得非常地詳細,各位菩薩一定要詳細地閱讀。我們這一邊來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持戒清淨?有這個因緣、有這個福德得到了正法之戒,可是為什麼總是持戒無法清淨呢?對於絕大部分的菩薩來說,受了戒以後,是不是從此以後就持戒清淨不再違犯呢?當然不是!絕大多數的情形是戒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戒,甚至一輩子當中都不斷地在犯戒,然後懺悔,然後又犯,然後再懺悔。各位是不是像這樣子,總是墮入這個循環當中而無法拔出呢?所以很多的菩薩會說:「唉呀!這個戒怎麼這麼難受持啊!」但是老師要告訴各位,這才是正常的情形。因為真正的受持戒,受持菩薩戒清淨無犯,那必須是到菩薩二地以後的事情了;還沒有入地的菩薩,都沒有資格說:「我持戒清淨無犯!」,至於像我們這樣的凡夫,根本就沒有資格說我在持戒,而是應該說我在學戒,必須是二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說我在持戒。因為我們對於菩薩戒,有太多太多不瞭解的地方。因為我們的身口意之中,常常是動不動就在違犯戒律、違犯菩薩戒,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心念之中,其實就已經在犯戒了,是不是這樣子的呢?在佛教界中,常常有人喜歡稱讚,說:某某人持戒精嚴、戒行無犯。那麼這就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那一位大德是已經登地的菩薩了;第二種則是他在說謊,明明還在學戒的階段,是一位有學位的菩薩,卻把他高捧為地上菩薩,那就是未證言證,本身就已經犯下了重罪了。所以如果覺得自己對戒律懂得太少,不懂得太多,這才是正常,才是真實的菩薩心境。因為我們都還在學戒的階段,都還只是一個學生嘛!請問大家:學校裡的學生犯了錯,我們接不接受?我們能不能夠接受一個學生去犯錯?會啊!因為他是學生嘛!好今天的課,就先為大家講到這一邊,其他我們下一次再為各位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