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5 15:55:24菩提

(轉載)佛教反對節制生育嗎?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124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24集~由 正禮老師開示:佛教反對節制生育嗎?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題目就是:佛教反對節制生育嗎?

在我們現代的社會裏面,因為社會的變遷,從以前的農業社會來到現在的工商社會,所以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的繁忙,所以說現在節制生育也成為大家探討的一個題目。那佛教是否反對節制生育呢?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看,佛教對於子嗣,也就是說我們子孫的數量,還有對於子孫的看法是如何。當我們能夠瞭解佛教對於子嗣的觀念是如何,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教對於節制生育它的基本的看法是如何。

如果我們從聲聞的解脫道來看子嗣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創建佛教, 釋迦牟尼佛當初在出家修道之前,祂有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是祂唯一的兒子,叫作羅睺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的 悉達多太子祂有一個兒子,祂的兒子並沒有很多。後來祂的兒子,因為後來 佛陀成佛了,所以祂回去度化了祂的父王還有祂的妃子耶輸陀羅,同時也度了祂的兒子羅睺羅;度了祂的兒子羅睺羅之後,祂的兒子並沒有再娶妻生子。所以,就 釋迦世尊來說,祂的兒子也就是只有一位,祂的孫子就沒有了。

可是,如果我們說:那釋迦牟尼佛到底有多少個兒子呢?這是一個令人有啟發性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世間的血緣來看,釋迦牟尼佛就是只有一個兒子,而沒有其他的兒子,也沒有孫子。可是,如果我們從佛教後 來的演變來看,釋迦牟尼佛的兒子遍佈全世界,因為所有的佛弟子都對於 佛陀緬懷崇仰的心;因為從 佛陀所傳授給眾生的這些解脫法或者是說實相之法,就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是多麼慈悲,所以,一切眾生都是 佛陀的兒子,所以沒有眾生不是 佛陀的兒子。所以,因為這個緣故,所以 佛陀成佛之後,祂永無止盡地度化一切的眾生。

所 以,從解脫道來說,如果一個人想要解脫的話,他對於子嗣他不能有過度的希求。譬如說,如果有一個人他想要求得解脫,可是他每天都在擔心:「唉呀! 我的小孩子功課怎麼樣?我的小孩子他將來的事業成就會怎麼樣?」如果學佛人他漸漸年紀老了,兒子也長大了,結果他還繼續擔心:「那我的小孩子他能不能養家 活口啊?他經濟情況怎麼樣啊?他的孫子將來的事業怎麼樣啊?成績怎麼樣啊?」那請問一下:這個修學佛法的 人,他有辦法解脫於子女種種世間生活的煩惱嗎?顯然是沒有辦法!因為他一直在煩惱兒子;如果說他有福氣,他就去煩惱孫子;如果他福氣更大,他還要煩惱他的 曾孫,一直煩惱下去;直到哪一天他壽命終了的時候,他還是執著不捨啊,還是要繼續煩惱他這麼多的子孫的事業如何。那請問:他有辦法解脫嗎?

所 以顯然,解脫的概念,它並不是永無止盡地擔心子女的未來。因為子女的未來是子女他自己要承受的因果,也就是說,任何為人父母或為人尊長,都沒有辦 法替子女或是他的這些子孫們去煩惱所有他們的事情,他終有一天他也要捨棄這個世間而到下一世去。所以,如果從解脫的眼光來說,如果到了捨壽的時候猶然對於 世間執著不捨,事實上那就是對於被煩惱所繫縛的一種現象,而且也代表他的煩惱非常的粗重。

所 以,從解脫的眼光來看,如果一個人要修學解脫道,他對於子女他是不罣礙的;因為他能夠不罣礙,所以說他才能夠依於聲聞道的修行方法,他可以出家修 道。所以,聲聞道的解脫,它主要就是要離開家庭去追求解脫;乃至於他是不需要被家庭所繫縛,所以才稱為出家,因為離開家庭的繫縛才能夠獲得解脫。

而 家的範圍,不是只有自己家庭裏面的這個家,這個家庭是包含了我們的過去世跟未來世的所有的眷屬,都是我們的家。所以,我們的家可能是三惡道的眾 生,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生,當然也有人、也有天、也有阿修羅,這個三善道跟三惡道的眾生,都是我們的眷屬,也都是我們經常留戀的一個家。所以,出家當然 是要出離六道輪迴的家,也要出離諸天的家,因為天還有所謂的色界天跟無色界天,連這樣的家都要出離。所以說,也就是對於三界裏面的一切眾生原來所有的眷屬 的關係,都要把它斬斷,那這樣子聲聞人就可以解脫於生死而入無餘涅槃

所 以,聲聞人他是對於眷屬、對於子嗣他是完全捨棄的,因為捨棄才能夠獲得解脫,他才能夠離種種苦而獲得究竟的安樂。所以,從解脫道的眼光來看,他對 於子嗣他是厭離的,所以他不希望他自己還會有子孫的;如果還有子孫,表示他就被子孫所繫縛,他又多增加了對於子孫的擔憂煩惱。所以,從解脫道來說,對於子 嗣他是不樂愛的。

所以,有些人他對於這一點他不太能夠理 解,他說:「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修解脫道了,那大家都出家了,那我們要吃什麼呢?那我們人類最後不就是全部都 餓死了嗎?那這樣子怎麼辦呢?」他很擔心: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都沒有東西吃,沒有人工作,沒有東西吃,那人都餓死了;大家出家之後,沒有人結婚生子,那 人類就滅亡了。他很擔心這件事情。

可是,我們相反來說,如 果大家都不出家,大家一直吃,每天過著快樂的日子,那這樣子我們就可以不死嗎?如果我們一直這樣子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請 問:最後地球不滅嗎?人類可以一直存在嗎?因為人類,就我們的歷史所知,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人類是後來才逐漸出生的,最後也要滅盡。所以,就解脫道的 眼光來說,人類在這個世間從來就不是永恆存在的,它是一種無常的一個現象;所以,人出生在這個地球,終有一天也要在這個地球滅盡。只是說,我們在還沒有出 生之前,我們到底在哪裏呢?我們的地球滅盡之後,我們又要往生到哪裏去?事實上,我們只是在不同的世界來來去去、生生死死而已啊!這樣子有沒有解決我們的 煩惱,有沒有解決我們生死的事情呢?顯然並沒有啊!

所以, 即使我們大家都不出家,都不修解脫道,人類也不能永遠的存在,地球也不能永遠的存在。所以,這種擔憂是多餘的,也是跟解脫是不相應的。因為解 脫就是對於所謂的子嗣,乃至有情人類,特別是人類自身的命運,能夠徹底的觀察、如實的觀察,而能夠對於自己的存在乃至人類的存在,能夠從心中把它釋懷。也 就是說,「什麼是解脫」才是眾生最基本的要追求的一個目標。

同樣地,如果我們說佛教大 乘法,對於子嗣的觀念是如何呢?在大乘裏面,因為是要最後成佛的,所以經典裏面經常描述,釋迦牟尼佛祂在成佛之前,或是諸佛在成佛之前,經常成為轉輪聖 王;因為祂具有世間種種的福德,所以祂是具有世間廣大的福德,所以常常說「轉輪聖王有千子具足」。也就是說,真正的轉輪聖王他的福德非常廣大,他除了有七 寶之外,他還有一千個兒子,而且滿足一千個兒子,沒有中夭的,而且這一千個兒子都可以為他作事情,而且每一個都非常的優秀。

所以,從大乘的菩薩的眼光來說,因為菩薩不入無餘涅槃,不是追求解脫而已,他也要追求法界的實相;所以他必須在法界中生生死死,不斷地學習,不斷地修學佛法,來了知世間的一切法。所以,菩薩在人間、在三界六道裏面隨著眾生輪迴生死,隨著眾生來修學菩薩道,累積廣大的福德之後,他會有千子具足;乃至,因為他跟眾生結種種好的緣,所以他的子嗣不是只有他的兒子而已。因為即使是千子具足,那也是一千個兒子;如果他有更廣大的福德,他每一世都可以有一千個兒子,那累計起來到底有多少個兒子呢?顯然是無量無邊的兒子。

所以,我們剛才說「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到底有多少呢?」事實上,釋迦牟尼佛祂的兒子無量無邊;因為一切的眾生對 釋迦牟尼佛來說,祂都把他當成是唯一的兒子,所以祂不捨棄任何一個兒子,所以繼續在三界六道裏面繼續示現種種的身相,來度化一切的有情。

所以,大乘的菩薩、大乘的佛法,他是可以擁有廣大的子嗣的。也就是說,從佛教來說,可以有最廣大的眾生作為兒子,所以一切眾生都可以是我們的兒子。因為當我們成佛的時候,我們也會發起這樣的一個悲憫心,而且重視每一個眾生;因為每一個眾生都跟我們一樣有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對於一切有如來藏的有情都會產生悲憫,而想要去救度他,能夠度化他,最後跟我們一樣成佛,這是諸佛的廣大的悲心。所以,從佛教來說,最廣大的子嗣就是一切眾生。

可 是,從解脫道來說,如果一個人要成佛之前,也要能夠捨棄狹隘的眷屬。所以,如果有人想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也要暫時捨棄在這一邊的眷屬,願意捨 棄。如果他不能捨棄在娑婆的眷屬,如果 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結果他就跟 阿彌陀佛說:「我的小孩子事業還沒有成,能不能等一等?讓我看他事業有成我再去。」當他這樣子跟 阿彌陀佛一說,阿彌陀佛就知道說他的因緣還不具足;因為他喜歡的是娑婆世界的事業有成,他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天成的沒有任何煩惱、不需要為飲食生活煩惱 的殊勝的境界,他反而不喜樂了。因為那樣子平白而得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安樂境界,對他來說就沒有什麼意思,所以顯然他對於這種痛苦的這種娑婆世界的這種生 活,他是比較喜歡的;而對於西方極樂這種安逸的生活呢,他反而不喜歡。所以他才會擔心世間的子女他的事業成就,而不擔心自己是不是可以趕快到極樂世界去 啊!

所以,即使修學大乘法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事實上也要 捨棄,暫時捨棄世間的眷屬,暫時捨棄世間的煩惱;因為只有這樣子,才讓自己的身心能夠更廣闊, 才讓自己的心胸能夠不只是認為自己眼前這一世的子女是子女,而還要想到說:「難道我的子女只有這一世的子女嗎?我過去世還有很多的子女,我未來世還有更多 的子女!」我們的子女,坦白講,是無量無邊的。因為無量無邊的子女在不同的三世,從無始劫一直到現在,我們有無量無邊的子女,有無量無邊的父母、兄弟、姊 妹;所以,一切的眾生,在大乘佛法來說,統統都是我們的子嗣。

那現在就要回到一個問題:既然大乘佛法或是小乘佛法,對於子嗣,是可以從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乃至到了聲聞的解脫的時候一個兒子也沒有,乃至讓自己永遠離開一切的眾生入無餘涅槃;所以在佛法裏面,它對於子嗣它具有開放性的。也就是說,這個子嗣的數量呢並不是一個關鍵,而在於說我們怎麼樣能夠滿足自己的子嗣。

譬 如說,《阿含經》裏面就有一個頂生王的故事,說有一個轉輪聖王他有非常大的威力,他有一千個兒子。可是有一千個兒子,他還不滿意啊,然後他征服了 閻浮提;可是有了南閻浮提還不滿意,他又去征服了東勝神洲、北俱盧洲、西牛賀洲,全部都去征服了,所以他成為四大洲的聖王。除了這樣還不滿意,他又跑 到……他有這個大神足,有如意足,他可以上升到忉利天去,然後跟忉利天分半座。可是,他跟忉利天的釋提桓因同坐的時候,他還是不滿意,因為他的福德跟忉利 天人已經相當了,只有一點點不一樣;他還是不滿意,結果他就起了一個念,說:「我的寶座是不是可以我一個人坐,不要讓釋提桓因坐?」就起了這個壞念頭之 後,他就墮入回人間,然後生了重病,要死了。這個時候這個頂生王的大臣就問他說:「大家如果問頂生王為什麼會死掉,請問我們應該怎麼回答?」這個頂生王就 跟他的大臣說,這個時候就應該跟大家說,說:這個頂生王啊,「得閻浮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七寶,意不滿足而命終。千子具足,意不滿足而命終。」乃 至,「頂生王具足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意不滿足而命終。」(《中阿含經》卷十一)

也 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能滿足他的子嗣,那這樣子他就沒有辦法在人間裏面安穩的生活;所以,「意能夠滿足」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子嗣的一個決定。那 至於節育,那是每一個人的決定;如果他覺得應該節育,他覺得說「我的子女數到多少就好了」,只要我們能夠如法的去節育,不產生殺害眾生,不產生殺害自己子 女的方式,都是可以採用的節育方法。

我們今天就跟各位解說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