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劫是什麼?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23集~由 正禮老師開示:劫是什麼?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跟各位菩薩探討的題目是:劫是什麼?
我們來探討劫的幾種用法。首先,「劫」這個字在《雜阿含經》九四八經跟九四九經,有記載這個劫的一個定義。因為 佛陀在說明佛法的 修學的時候,經常提到這個劫字,所以說就有一些比丘不能理解說 佛陀所說的劫到底是有多長久;佛陀就對這個提問的比丘說:「我可以把劫說得很清楚,可是可能大家沒有辦法來理解劫是什麼。」這個比丘就提出一個請求:「那 是不是可以請佛陀來譬喻劫是什麼,讓我們能夠來理解。」佛陀就舉了一個譬喻:譬如說有一個鐵城,它的長、寬、高各一由旬。這一由旬換算成我們現在的距離的 長度的單位,大概是二十公里。也就是一個二十公里的立方體的大城,如果裏面放滿了芥子,然後百年有一個人從這個鐵城裏面拿一個芥子,然後一直拿、一直拿; 拿到這個芥子在這個鐵城裏面的芥子全部不見了,這個時候一個劫還沒有過完。佛陀用這樣子的譬喻來解釋劫是什麼。
另 外一部經也是有類似的一個說法,也是一個一由旬立方體的一個大石塊,然後有一個人拿「迦尸劫貝」──這個很細軟的一個布,每一百年來摩擦這個石頭 摩擦一次,然後每一百年摩擦一次,然後一直摩擦;摩擦到讓這個石頭全部都消磨殆盡,這個時候一個大劫還沒有結束。所以說,劫這個字,在佛法裏面就代表一個很長久的一個時間。所以這個長久的時間,我們很難去用一個數字去作一個譬喻,或是作一個說明。
在 《雜阿含經》九五零經裏面,也有一些比丘在問:「那我們的這個劫數到底有多長?我們常常聽佛陀說『無始劫以來,無始劫以來』,那這個劫數到底有多 長久呢?」佛陀也說,這個劫數的長久祂可以說,可是很難讓人理解。所以 佛陀就用譬喻說:「就像有一個人,他早上想三百千劫,中午又想三百千劫,晚上又想三百千劫,這個早中晚各想三百個千劫(就是等於說,早中晚都想三十萬 劫);這樣的話經過一百年,那我們所經歷的劫數還不能算完。」所以說,由這樣來看,我們這個法界所經歷的劫數是很難計算的。
為什麼很難計算?就是因為,如果我們用時間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會覺得很難理解。可是,如果我們反過來以如來藏存在的角度來說,法界本來就一直存在,因為如來藏是永恆存在,祂無始劫以來祂就存在;所以,時間不過是如來藏出生一切法,然後讓眾生覺知說有時間的存在,只是如此而已。所以,如果我們以如來藏為中心,來思惟時間的問題的時候,來思惟劫數的問題的時候,反而比較容易理解。詳細的內容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不詳細來說明。
劫,基本的定義是這樣子,是代表一種時間的單位。經典裏面有說,這個劫有分大劫跟小劫,譬如說在《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八〈禮三寶品〉裏面有經文記載:
【然劫有二種:大劫、小劫。若於劫中無佛出世,爾時復有辟支佛出世,此名為小劫。若如來於劫中出世,爾時彼劫中無有辟支佛出現於世,此名為大劫。】(《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八)
這段經文是在說,劫就是一段長的時間裏面,事實上它有分大跟小;也就是說,當有辟支佛出現在世間,而佛陀沒有出現在世間的時候,那段時間就稱為小劫;可是,如果有佛陀出現在世間,而辟支佛沒有出現在世間,那個劫那段時間就稱為大劫。
也 就是說,這個大劫、小劫也代表一種重要性,因為它對於眾生有廣大的利益。譬如說,佛陀出現在人間,對於眾生有廣大的利益,所以稱為大劫;如果是辟 支佛出現在世間,而不是由佛陀出現在世間,來教導大家成佛的法道,而只是由辟支佛出現在世間,來教導大家解脫的法道;那這樣子有佛出世的這種對眾生利益最 大的這種時間,就稱為大劫,那如果對於眾生的利益比較小的,就稱為小劫。所以說,大劫、小劫也顯示對眾生的利益。
我們也常常說:修學佛法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夠成就佛道。那這個三大無量數劫,是以菩薩的 五十二位階。譬如說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從十信位到三賢位這麼長的時劫,它需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表示說在一大阿僧祇劫裏面所要修學的一個內涵, 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的內容;那從初地到七地這麼長的一個時間裏面,還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代表從初地到七地他所要修學的內涵,是一大阿僧祇 劫的一個內涵;那八地到成佛就是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無量數劫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所要代表的有一種意涵,它就不只是一個時間的單位,而是反過來,以一個 時間裏面所應該修學的一個內容,來作為這個劫的一個意涵。
換言之,若有人一直在修學外道法而沒有修學 佛陀的正法,那這樣的話,雖然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或是多少的無量無邊數劫,事實上他還是不能滿足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內涵。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代表的就是一種修學的一個內涵。所以說,劫雖然有時候作為時間的單位,可是有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修學的內涵。
那除了這個大劫、小劫還有三大阿僧祇劫這樣的名相之外,事實上還有所謂的大劫、中劫、小劫,也就是說把這個劫,在我們世間的現象裏面作一個區別。譬如說,在《優婆塞戒經》卷七裏面有說:
「從十年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年,如是增減,滿十八反,名為中劫。」(《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七)
這裏就有說到說:有人壽從十年增加到八萬歲,從十歲增加到八萬歲,這個叫作一個增劫;那又從八萬歲減到十歲,這樣子叫作減劫;如果這樣子十八反,這樣來回十八次,就稱為一個中劫。
所以,這裏就有提到一個增劫、減劫還有一個中劫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一增一減,一個增劫跟一個減劫就是一個小劫,這樣子來回十八次就稱為一個中劫。
《優婆塞戒經》講記還有再繼續說明說:
「穀貴三災,疾病三災,刀兵一災,名一小劫。水、火二災各五段過,有一風災;五風災過名一大劫。」(《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七)
這 裏是說:在一個小劫裏面,一增一減裏面,事實上它會經過穀貴劫的一種災難,而且會有經過三次,也會經過有三次的疾疫劫,也會有一次的刀兵劫,那這 樣子就是一個小劫。所以說增劫、減劫裏面,它都有可能會有這樣子的眾生困苦的一個時劫,這樣子叫作一個小劫。一個小劫過完之後,還有所謂的水災、火災各有 兩次,這樣子經過了來回五次之後,還會有一個風災,經過這樣一個風災之後,這五次的風災才叫作一個大劫。
這個是在解釋有大劫、中劫還有小劫之間,它們彼此組成一個眾生在三界裏面受報的一個關係。因為這個的內容比較繁複,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在佛法中有這樣的一個時間,還有裏面有所謂這樣的一個現象,有增劫、減劫,有所謂的刀兵劫、穀貴劫還有疾疫劫,還有所謂的水災、火災、風災,彼此這些複雜的現象構成一個大劫,或是組成小劫或中劫。我們知道這樣的關係就足夠了,所以大劫、中劫、小劫也代表一個時間的一個觀念。
我 們這裏還要跟各位介紹,有所謂的增劫跟減劫對我們修行的一個意義。因為在大、中、小劫裏面,我們說從十歲增到八萬歲,從八萬歲減到十歲,也稱為一 個小劫。那這個一增一減裏面,我們現在的眾生生存在一個什麼樣的一個時間呢?照我們現在所生存的一個時間,叫作減劫的時間。為什麼會稱為減劫呢?也就是 說,從八萬歲一直減到十歲,那我們現在剛好在人壽大概百歲的時候。
為 什麼我們會稱為減劫的時代呢?那就是因為 佛陀在經典裏面說,在劫初的時候,有種種的一些經過,其中裏面祂有作一個譬喻:譬如當時有光音天人下來之後,有種種的地味、地皮、地麩之後,又有所謂的自 然粳米,這個自然粳米就是很類似我們現在所吃的稻米;自然粳米它是可以自己成熟的,不需要人耕種。劫初的時候,就有眾生他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所以他就一 天……別人都是每天都去割,原來都是大家每天去割、去收穫,然後每天來吃。那就有聰明的眾生,他就認為說:「我一次割兩天,我就不用每天去跑。」就有人認 為說:「他的方法很好啊!那我一次割三天。」又有人說:「那我一次割四天、五天。」結果越割越多。因為人心彼此想要偷懶,又彼此在競爭,所以自然粳米就因 為眾生的競爭的心,而且彼此不顧慮彼此的利益,所以自然粳米就消失了。因為原來粳米是可以自然生長,能夠「朝穫暮熟,暮穫朝熟」,可是自從大家的人心變壞 之後,只考慮自己的私欲,而不考慮公眾的利益之後,自然粳米又消失了。所以,從 佛陀的說明裏面我們可以知道,減劫眾生就是因為對於彼此之間的一種競爭,而且不顧公眾的利益,就會導致減劫;因為我們的心性符合這樣子的減劫時代的心性, 就生到減劫。
那如果是在增劫的時候,眾生就不如是。因為如 果有人想要多割,想要一次要多割兩天的粳米,那一定會有人出來制止,來告訴他說:「不可以這樣子!因為 如果你今天割兩天,別人一次割三天,那這樣的話,原來自然生長的這些稻穀一次就統統被收完了;那全部被收完了,那這樣子一時之間就沒有粳米啦。」所以,在 增劫的時候眾生就不如是,他的想法不會跟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會認為說「一天把稻子割兩天份、割三天份,是比較聰明的」。我們會認同這樣的一個看法,可 是在增劫的眾生就不如是看。所以說,這個叫作增劫跟減劫眾生心性的差別。
對照在我們修學佛法來說,什麼是減劫眾生的心性呢?減劫眾生的心性就是認為:「佛法是屬於佛教的事情,所以佛法的興盛與滅亡,我又不信佛教,與我無關。」這個就是他不顧慮佛教對於眾生的利益的內涵。因為佛教所談論的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現象跟生命的價值,而且怎樣讓眾生能夠解脫生死,能夠究竟成佛,能夠滅除一切的煩惱。所以說,佛法是為一切的眾生的利益在考量的;所以佛教是跟一切的眾生、跟一切人都有關係的,是息息相關的。可是,如果只是認為「佛教只是一個宗教,跟自己是無關的」,因此而對於佛教的興亡有那種漠然的感覺,那個就是減劫眾生的心性。
我們就是應該要讓佛法能夠普遍的弘揚,讓一切眾生都能夠知道,佛法是跟眾生能夠很密切的相關,可以讓一切眾生能夠解脫於生死,乃至最後獲得實相的智慧,能夠成就佛道,能夠利益一切的眾生,為法界中一切的眾生能夠解脫來著想。如果能夠這樣子來考慮一切眾生的利益時,那這個心性就符合增劫的眾生的心性。
那我們現在是屬於減劫的時候的眾生,佛陀有說,在 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滅亡之後,會有 彌勒尊佛下生人間,那個時候稱為增劫,而且那個時候人壽是八萬歲。我們現在是個減劫眾生,佛陀又說,如果說祂的遺法弟子能夠信守祂的佛教來修行,將來都可以成為 彌勒尊佛座下弟子,而且可以獲得解脫。
那我們怎樣來轉變我們的心性,把我們的減劫眾生的心性把它滅除,來轉變成為增劫眾生的心性呢?如果我們不轉變這樣的心性,那我們如何從減劫之中的眾生,能夠生到增劫眾生的劫數裏面去呢?所以說,一定要改變我們的心性,能夠為大眾的利益來著想,為整個佛教利益一切眾生的利益來著想,來護持正教。如果能夠這樣子的思考,來轉變心性,那這樣子心性轉變,能夠來擁護正法,修學正法,將來就可以到 彌勒尊佛的增劫的劫數裏面去,在 彌勒尊佛的座下可以獲得解脫。
所以,增劫跟減劫,它代表的是不同的眾生的心性。而且這裏面也牽涉到說,增劫的眾生他是比較有福報的,減劫的眾生是比較沒有福報的。那減劫眾生是不可能——如果心性不轉變——不可能生到增劫的時代裏面去。可是,如果他是一個增劫的眾生,譬如說如果他是個菩薩,那他就是增劫的眾生,他會考量一切眾生的利益,這個時候他是可以為了他的悲願,來到減劫之中。所以,我們一切的修學佛法者,或者是說還沒有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應該為一切眾生,為我們身邊的親人、整個社會,乃至我們身邊的畜生,等等的一切眾生,未來是否解脫生死來考量,這個時候應該共同來弘揚佛法,來理解佛法,為佛教的正法共同來關心,共同來努力,那將來就可以成為一個增劫的眾生,生到增劫去,而沒有種種的災難。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題目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篇:(轉載)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下一篇:(轉載)佛教反對節制生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