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佛教與民間信仰都拜偶像,兩者有何差異?(下)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84集~由 正文老師開示:佛教與民間信仰都拜偶像,兩者有何差異?(下)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再跟各位分享上一集還沒有講完的:佛教跟民間信仰都拜偶像,兩者有何差異?
上 一集有講到說,一切眾生的對於信仰的一個需求的本質,都是因為對他崇拜的對象所產生的不同的行為,所以會有產生不同的形式,但是其實它的本質都是 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上一集有講到說,以從社會學的「符號互動」理論來講的話,其實不管你是崇拜媽祖,不管你是崇拜王爺,不管你是崇拜佛的聖像或是說菩薩的 聖像,或是說基督教崇拜十字架、崇拜聖母瑪利亞的聖像,這個基本上都是屬於一種偶像的一個崇拜;因為從符號互動理論的這個圖騰的概念來講的話,只要眾生對 於有像的東西產生了一個投射,它產生了一個透過這樣子的一個互動的過程,來產生的一個崇拜的對象,這個都是屬於這種對信仰投射的一種行為。那我們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這個就是眾生對於無明的這樣子的一個需求。也就是說,眾生他不知道世間所形成的真正道理,所以會投射到虛妄想的自己所施設的這樣子的符號,或是說自己所施設的圖騰、自己所施設的偶像。不管這個像是什麼像,是佛像也好,不管是菩薩像也好,不管是其他的,譬如說老母娘的像也好,或是說基督教的這樣子的聖物,這個都是偶像,這個都是脫離不了偶像的崇拜。
但是,真實的佛法一 樣是有佛像的禮拜還有信仰,那這種信仰跟這些民間信仰,還有其他的這些信仰,本質上有哪些差異呢?其實最主要的差異就是,這些信仰都是透過這樣子的一個過 程來完成,也就是說透過他們的信仰過程,來完成人對神聖的信仰、人對神聖的義務,還有人對神聖的崇拜的一種依賴,透過這種依賴而重複的產生的一種綑綁的行 為;透過這個社會力量的投影,所以形成你自己心理需求的一個投影。那這種投影,基本上我們如果從佛法的 角度來看的話,這個就是跟我見還有我所見相應的部分。也就是說,因為你想要祈福的對象,有可能是要為你色身祈福,有可能要為你的家人祈福,甚至於是要求平 安,甚至於要求財,甚至於是要求學業,甚至於是要求職業,那這個都是屬於我所;也就是說對於我所的需求,所以所產生對這樣子的一個偶像的崇拜。那這個對我 所的一個需求來自於什麼地方呢?最主要就是來自於我見。也就是對於你這個「我」,是誰所組成的、是因何而出生的,你不知道。這個「我」其實是由五陰所出生 的,因為五陰,所以你才會覺知「我」。那五陰是誰所出生的?五陰其實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
當佛教徒學佛的時候,拜佛、拜偶像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佛教徒他不知道去探究這個「我」還有我所是從何而來,當佛教徒沒有想到說要去斷因為這個我或我所所帶來的這些煩惱,如果還沒有去覺知說要去斷這個煩惱之前的話,他所拜的偶像,其實跟前面所說的這些外道,透過符號互動所去形成的這樣子的一個社會力量的一個投影的信仰,其實本質上是沒有差異的。
但是,佛教最 主要的差異,最主要就是:不是單單的要透過這樣子對佛發起的仰慕之情,而不是對於佛像發起了祈福、求庇祐這樣子的仰慕之情;而是說要透過這樣子的仰慕之 情,來發起如何的去修行,如何的去求解脫,如何的去圓滿佛道。那這樣子的話,依著這樣子斷我見,乃至於斷我所,乃至於斷我執,乃至於斷法執,要求人我空、 法我空的這樣子的一個動機,去拜佛,去禮佛,那這樣子所拜的佛像,其實就是「所謂的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因為這個偶像是如來之 像,這個偶像並不是社會力量的投射,而這個偶像是你解脫的一個最主要的一個依託,必須要依著對於佛的一個信仰、對於佛的一個敬仰,而學著佛,依著佛道如實 的修學。所以,其實重點是要依著佛像來發起對佛發起的孺慕之情,因為這個孺慕之情是跟解脫的功德相應,那拜這個偶像這個才是「所謂偶像,即非偶像」。
所以,佛像在佛教領 域來講的話,端看你是如何的去拜偶像。如果你拜偶像是跟我見相應的話,也就是說,你拜的偶像就只是單單的在求祈福、單單的在求保祐的話,這個就是跟我見相 應;如果你拜偶像的動機是跟我見相應的話,那這個偶像就是外道所說的那個偶像,也就是一貫道所拜的偶像,也就是基督教說人家沒有拜偶像,但是自己還是崇拜 十字架,自己還是崇拜他們宗教所崇拜的信物那個偶像,其實本質是沒有差異的。
所以,如果沒有斷我見,不是朝著斷我見,不是朝著要去修學佛法的 道路,去拜偶像的話,這個就是所謂的偶像崇拜,這個跟印度古時候 佛所訶斥的這些外道拜這些鬼神像一樣。其實當時佛世的時候,佛一樣訶斥弟子不能去拜這些鬼神像;所以,不是只有現在的基督教說不要拜偶像。但是,他們說不 要拜偶像,但是自己又落入了偶像的窠臼,因為十字架還有聖母瑪利亞的像一樣是偶像。他們不知道,所謂的不拜偶像,是不被這個偶像的名相所束縛,而能夠透過 這個偶像、透過佛像這樣子的一個莊嚴像,去了知這個像,去思惟這個像,進而去修學佛菩提道的或是解脫道的這個佛法,如實修學的這樣子的道路,所以這個才是真正的如來像。所以,依著如來像來看偶像的話,這個才是真正佛教徒所要拜偶像的一個最主要的動機。
這些我們從《大寶積經》裏面來看這一段的經文,佛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佛說:「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既然如來之像非覺非知,那我們拜佛像幹什麼呢?所以這篇就是依實際的理地在看這個佛像的,也就是說這個是 大精進菩薩,這也是 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在修觀像念佛的時候,記載在《大寶積經》裏面所敘述的一段經文。「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也就是說這個紙畫的如來像它沒有覺知,所以叫作非覺非知。那如來藏一樣是非覺非知,如來藏也 是沒有覺知的。因為覺知是誰呢?覺知就是我們的五陰,覺知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因為我們有意識心,你才會去執著這個偶像,你才會透過這個偶像去發起信仰 的這樣子的心理;所以要從這個偶像、透過這個偶像,去求無形無相,甚至於縹渺虛無的這樣子的一個上帝,這樣的一個神,就是透過這樣子,譬如說透過十字架要 去求上帝的庇祐,道教透過神像要去求媽祖、要去求天公的庇祐,這樣子的道理啊。但是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有覺有知,不是非覺非知,這個都是屬於意識我見相應 的覺知心。
但是,「如來之像,非覺非知」,所以真正拜佛、真正透過佛像來思惟佛法,是這樣子的道理,透過佛像來思惟佛像它是非覺非知的,因為佛像是木頭做的,佛像是木頭做的當然是非覺非知,那佛像是紙畫的當然是非覺非知;所以這個就是如來藏的體性,因為如來藏祂不與三界六塵萬法相應的,所以祂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所以如來藏並不跟一切諸法相應,所以非覺非知。但是,如來藏祂卻能夠了眾生心行,因為如來藏祂有了知其他三界六塵萬法的這些一切法的其他諸法,所以這一部分就是如來藏祂非有覺知,非無覺知。但是我們從觀像這個地方來看的話,這個就是在說,如來藏祂本身就不與三界六塵萬法相應。
再來,我們看下面一句說:「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就說這些像,譬如說 觀世音菩薩的像、阿彌陀佛的像、釋迦牟尼佛的像,「如是像者,但有名字」,這些像雖然有名字;但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這些像乃至於一切諸法,從如來藏所出生的這些法,只是因為假名安立。這些名字其實它自性空寂,這些名字它並沒有所有,是因為我們安立了這些名字以後,才會有所謂的 觀世音菩薩的像,才會有 釋迦牟尼佛的像;但是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除了祂的化身以外,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樣是無形無相。
不要說 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無形無相,我們眾生自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自具足的這個自性佛,一樣是無形無相。但是這個自性佛又叫作如來藏,但是如來藏是祂的名字,那如來藏這個名字——「如來藏」三個字,這個名字是有文字相的;但是這個文字相只是文字為了要表達如來藏祂的義理、如來藏祂的體性,所以安立如來藏的這個名字。但是,如來藏祂本身自性空寂,所以才會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來藏祂本來一無所有,因為如來藏出生了三界六塵萬法以後,這些三界六塵萬法是給五陰所領受的,如來藏並不去覺知它,所以如來藏對這些三界六塵萬法並無所有。
那「如來之身其相如是」,所以,不管如來的法身,或是說眾生、一切眾生的法身,全部都是這樣子的一個真如之相。所以,如來的身相是「自性空寂,無所有」的。只是因為我們要說明這個名字,所以安立了「如來藏」,安立了「真如」,安立了所謂的「無心相心」,安立了所有的這個名相,譬如說「阿賴耶識」等等的這樣子的名相。但是,這個都是只有名相,這些名相都是在說明這個名相底下的真正的義理。那這個義理、這個名相它本身,並不跟五陰相應的諸法相到的,這個就是如來之相「自性空寂,無所有」。
但是,我們剛剛所說的外道,就是一般的民間信仰,一般的民間信仰他所拜的這個偶像,它不但有名字,它這個名字還賦予它能夠保祐你,它能夠出生你的色身的這樣子的一個虛妄想,乃至於它能夠保祐你賺錢,它能夠保祐你能夠獲得你的這樣子的一個事業的滿足。但是,佛法不是這樣子講的,佛法講的是「各人造業各人擔,各人吃飯各人飽」,所以不是說透過這樣子的偶像崇拜,你就能夠得到這樣子的滿足。所以,佛教徒拜偶像,並不是這樣子的一個動機。這樣子的動機拜偶像的話,本身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是跟我見相應、是跟我所見相應,這個是永遠沒有辦法脫離輪迴的。
那緊接著,佛又說:「如此畫像非覺非作,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那這個畫像,譬如說我們說,我們所說的佛像木雕的神像也好,或是說畫作的像也好,這個像並沒有覺知,並沒有造作;因為它沒有身口意行的覺知,也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它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覺知,沒有眼耳鼻舌身識的這樣子的一個覺知,它也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那如來藏所含藏這些法、如來藏這個法體也是這個樣子,那如來的身相也是這個樣子。
但 是,我們剛剛所說的這個偶像,它全部都是有覺有作;因為它不但能夠造作出生這個世間,它能夠化作眾生,它能夠化作眾生的福業,化作眾生的善業,這 個是他們說「它能夠主宰一切的」,所以它是有覺有作的。那這個有覺有作,就是因為執著於自己的我所的一個知見,也就是說,認為這個世間是它所造作的。但 是,真正佛教如來所說的正法,所說的如來藏祂本身是非覺非作的。所以拜佛禮佛,最主要就是要透過禮佛,而能夠去瞭解這個真正的第一義諦的如來之相「非覺非作」的真正的道理。
再來,我們看,「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嚐,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這 樣子的畫像它是木雕的,它是紙畫的,所以它非見非聞,它沒有辦法聞見,沒有辦法眼見,沒有辦法聽聞,沒有辦法嗅香,所以沒有辦法嚐味道,所以也沒 有辦法去觸知身觸的覺受,所以沒有眼、耳、鼻、舌、身等等諸識的一個覺知,也沒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也沒有色、聲、香、味、觸等這些塵境的了 知的作用,那也沒有出息,沒有入息,它沒有呼吸。如來藏一樣,如來藏雖然出生了你的五陰身,能夠讓你見,能夠讓你聞,能夠讓你嗅,能夠讓你嚐,能夠讓你觸,而且能夠讓你的五陰身能夠呼吸,但是如來藏祂本身並不跟這些法相到的。所以,如來藏這個「佛」,也就是說這個我們的本來佛,祂本來就離開這個像,所以是透過這個畫像來思惟、來了知,這個本來的自性佛就是「非見非聞,非嗅非嚐」等等諸法。
那再來說,「如此畫像非欲界攝,非色無色界攝,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祂 說,這個畫像並不是屬於色界所有的,也不是屬於欲界所有,也不是屬於無色界所有的。因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是必須要有眾生,也就是說你必須 要有五陰的時候,你才會有所謂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那單單這個畫像,它只是一張紙張而已,所以它不是屬於欲界眾生,也不屬於色界眾生,也不是屬於無色界 眾生。所以,如來藏祂也不是屬於欲界所攝,也不是屬於色界所攝,也不是屬於無色界所攝。這些都是雖然是如來藏所出生的,但是如來藏不是屬於欲界、色界、無色界。
但是,我們所說的,剛剛所說的外道相似佛法的這一部分,或是說民間宗教這一部分,甚至於基督教的這個圖騰、基督教的十字架這一部分,它這個知見全部都是攝於欲界,乃至於攝於色界、無色界,這樣子的一個流轉生死的知見。但是,真正的佛教徒觀佛像的時候,是透過這個佛像去觀這個佛像,這個如來藏就猶如這個畫像一樣,它不是欲界所攝,也不是色界所攝,也不是無色界所攝。
那再說:「如此畫像非取非捨,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這個身相、這個畫像是紙做的,所以它沒有取捨,它不會去取三界六塵萬法,它不會去取色、聲、香、味、觸,它不是實際的一個東西。但是,如來藏雖然祂不是實際的一個東西,因為指的是祂沒有跟五陰十八界相到諸法這個相應的諸法相到,所以說祂非實;但是又說祂是非虛,因為祂是有一個實際的理體,但是這個理體是遠離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塵諸法;所以說祂是非生死、非涅槃,因為祂本來就是無生。
所以,佛教徒就是透過這個畫像,來了知這樣子「所謂的這樣子的佛像,即非佛像,是名佛像」,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拜偶像,而不是外道的崇拜偶像。
那今天這個主題,就跟各位說明到這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