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無始無明
三乘菩提概說第103集~由 正源老師開示:無始無明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前一集「三乘菩提概說」節目中,我們探討了一念無明。這一集我們要來探討無始無明。
一念無明在大乘法中叫作煩惱障,所斷的惑(惑就是煩惱)就稱為見惑或思惑,思惑又稱為修 惑。無始無明則是所知障,所斷除的惑是「塵沙惑」。無始無明 是無始本有的,這種無明是無始以來就存在著,所以叫作無始無明;又因為無始無明的內涵,眾生自無量劫以來都不曾相應過,所以稱為無始的無明,從無始以來就 是對它就是無明了。合一念無明的見惑與思惑,以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這三種惑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煩惱。但見惑煩惱是三乘見道所共斷的,思惑煩惱也是三乘修道所共斷的;就是說,包括見惑與思惑的一念無明,是三乘菩提的見道及三乘菩提的修道所共同要斷除的煩惱。至於塵沙惑,它就不是二乘人之所能斷,因為它是屬於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只有大乘別教菩薩才能夠斷它。
上煩惱裏面函蓋了無量無數的過恆河沙數的微細煩惱,是菩薩進入修道位以後所要斷除的。也就是說,這個無始無明中的上煩惱是無量無邊的,猶如塵沙無法計數,因此才叫作塵沙惑;所以,塵沙惑就是無始無明過恆河沙數上煩惱,是屬於成佛前所應斷除,無法究竟了知實相的極微細迷惑。因為二乘菩提所斷的見惑與思惑全都是由於三縛結及三界愛而引生的層次低下的煩惱,而無始無明卻是二乘聖人所不能知的實相中的微細迷惑,相對於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粗下煩惱,就稱微細的無始無明所知障為上煩惱。
所知障與煩惱障呢,那就是成佛的兩種障礙。一念無明煩惱障會障礙學人出離三界生死。這個障礙為什麼叫作煩惱障呢?因為這是三界中世俗法中的蘊處界執著的煩惱,阿羅漢的修學,他只要斷這個煩惱障;可是菩薩想要成佛,不但要斷煩惱障,還要斷所知障。所知障不是在講「對世間法的所知太多而成為障礙」,反而是講所知不足而成為學佛的障礙,所知不足而成為成佛之道的障礙。是對於什麼所知不足呢?就是對於法界實相所知不足,以及對於實相心如來藏中含藏一切種子所知不足,而成為取證佛果的障礙,是障礙成佛,但不障礙出離三界生死。因此可說,無始無明包含了一切的無明,那就函蓋了一念無明在內;而一念無明卻只是無始無明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無始無明及它所相應的上煩惱,不屬於遮障解脫生死的煩惱,不是見惑與思惑所函蓋 的,它的層次是在見惑與思惑之上。一念無明見惑與思惑煩惱只會 障礙人出離三界生死;可是無始無明塵沙惑煩惱,雖然不會障礙人出離三界生死,卻會障礙人證得實相,障礙人成佛。所以,阿羅漢不必打破無始無明,就可以出離 生死,只要斷除我見、我執,也就是見惑與思惑就夠了。因此說,無始無明上煩惱的等級是更高的,見惑與思惑煩惱的等級是低層次的。阿羅漢之所以是阿羅漢而不 是佛,就在於所知障沒有打破,更沒有究竟斷除;而佛之所以不同於阿羅漢,主要就是在所知障。這是最主要的差別所在,煩惱障相應的習氣種子的斷除還是其次 的,主要還是在所知障。
無始無明塵沙惑與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的見惑與思惑,還有一項重要的差異,就是與眾生的覺知心相應不相應的差異。譬如《勝鬘經》中,勝鬘夫人向 釋迦世尊這樣的稟白,說:
【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 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 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 經》)
勝鬘夫人在這裏說:「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意思是說,這 四種住地煩惱會出生一切的起煩惱;起煩惱之所以被稱為 「起」,是因為這一類煩惱生起了以後,會使眾生沉淪在三界中,是眾生可以相應到的煩惱,而且是與分段生死相應的。例如見一處住地是我見、三縛結,我見就是 認覺知心常住不壞的錯誤知見;以這個錯誤知見就會使眾生不斷地從自我出發,然後加上對欲界、色界、無色界境界的貪愛執著,對於其中的諸塵、諸蘊貪愛不捨, 就會使眾生時時產生妄想、妄念,隨滅隨起,煩惱不斷,一念才滅一念又起,所以叫作起煩惱。
那 勝鬘夫人又說:「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意思是說,一切眾生的覺知心都不與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住地」是說覺知心所住的境界。無始無明住地是說, 對於法界實相不能了知的無智境界,是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但眾生覺知心從來不與它相應;一直到想要探究法界的實相時,才會與它相應,但是仍然無法打破 它,直到明心以後才算是打破它。這種無明也是二乘聖人從來不曾相應過的,因為他們一心想要證入涅槃,急著想要出離三界生死,只要斷除一念無明三界愛的現行就可以達到目的,並無探究無餘涅槃中境界是什麼的必要;除非他們想要親證一切法界的實相,迴心大乘,才會跟無始無明相應;也必須修證到了如來藏,才算是打破無始無明。所以才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因為,從大乘別教菩薩所修學的唯識種智來細加分析,就可以瞭解,這個無始無明是對於法界的體性無所了知;不知道自己所接觸、所領納的一切法,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出生的,不知道覺知心的這個我以及處處作主的這個我,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所出生的。由於不知道這些法界的真實相,就不能知一切法的根源其實就是自心如來藏;又由於不如實親證的緣故,便以為真的有身外的種種法,被覺知心的自己所接觸、領受。而不知道,其實從無始劫以來自己從來不曾觸受到如來藏以外的六塵境界;不知道自己所觸受的六塵境界覺受,都是自心如來藏所顯現的內相分五塵與法塵;因此不能明瞭,法界萬法的體性其實就是自心如來的體性,不能了知萬法的實相就是第八識自心如來。這都是唯識種智中所說的無始無明。
就是要到眾生心中生起了一個念頭:「到底生命的實相是什麼?佛法的 真實本質是什麼?諸佛以什麼為究竟法身?」想要探討清楚:為什麼法界中會是這樣子?為何三界中會有山河大地,會有眾生?為何眾生會輪轉生死?輪轉生死是根 據什麼而輪轉生死?為什麼眾生所住境界會有三界的不同呢?而眾生是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這一切事相上的種種法,不能無因而有,無因而生,無因而死吧?當你 想要探討這個真理時,就表示,這時已經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了。當然,前提必須你是個不迷信而能夠理性思考的人,對於這些從來不曾與我們意識覺知心相應的問 題,不會輕易就下一個結論,就是把答案統統歸結到無從重複驗證的「造物主」或「明明上帝」;否則,縱使心中確實生起了這些疑問,還是無法與佛法中所說的無始無明相應。
但是,與無始無明相應了,仍然無法打破它。甚至在佛門之外,沒有熏習,也沒有人告訴你,你也不會知道那是與無始無明相應;得要你有了佛法的知見,或者說有學佛的人為你說明,這樣就是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了,你才瞭解。至於想要打破它,就得自己參究禪宗的「明心」;或者在善知識的幫助下,不管是善知識著作的書籍,或者善知識當面教導,而在正確知見為前導之下努力的參禪;有一天,證悟明心找到如來藏了,終於知道「原來一切法都從這裏開始!」然後,你可以現前觀察、體驗如來藏,就會證實:一切的煩惱都從祂開始,出世間羅漢法也依此而有,所有的佛法也都依此而有,修證成佛之道也是要從這裏開始,眾生的生死流轉也是從祂開始的,而祂卻是無始的!那就表示你已經打破了無始無明住地了。
可是,開悟明心把無始無明打破以後,還不一定會相應到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假使明心 開悟後自滿,而不深入探究,自以為成佛了,認為「我開悟了, 我成佛了!因為《六祖壇經》說『一悟即至佛地』。」那他就只是打破無始無明,永遠不會跟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相應。一直要等到有一天自己反思:「為什 麼我證悟法界實相了,卻還沒有佛的種種功德?像經典是佛講出來的,可是經典裏面有許多的法義,我卻還是讀不懂!」這時你心中生起了煩惱:「我既然正確的開 悟了,為什麼還沒有成佛呢?顯然我明心與見性時還沒有成佛。那麼,到底悟後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就去探討「菩薩因地明心及見性時,為何還無法成佛?」這時才算是真的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因為心中有了向上修證佛菩提的煩惱了。
所以,明心之時就是打破無始無明住地,但是無始無明中的上煩惱,卻是在探討為何仍不是究 竟佛時才相應的。而這一些上煩惱是無量無邊、無法計數,所以 才把它稱為塵沙惑。這些上煩惱的斷除,要經由將近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識的教導,以及悟後歷緣對境實修,才有辦法全部斷盡;並 非悟後就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開始斷除。可見它的深邃與廣大!
所以,四住地煩惱的力量很小,比起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的力量,其實微不足道;而四種 住地起煩惱的數目內涵,比起無始無明住地中無量無邊的上煩惱 內涵,一樣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聲聞阿羅漢與緣覺辟支佛斷除了分段生死,利根的人一生就完成,遲鈍而極精進的人歷經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無始無明住地中 上煩惱的斷除,不論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將近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斷盡。可想而知,這一念無明四住地的力量跟無始無明住地的力量,能用什麼樣的算數或譬喻來相提 並論呢?真是沒有辦法比喻的!也因為這樣呢,由於這個緣故,所以 勝鬘夫人才會說,說四住地煩惱,「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那我們前面所引的《勝鬘經》的經文中,勝鬘夫人還講了一句話,我們還沒有說明的,就是: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意思是說,四住地一 念無明的力量,就是一切無始無明上煩惱所依的種子。因為,一念無明煩惱障,是阿賴耶識中蘊集的無量無數四住地煩惱的善惡業種子而生起的無明,我們已經在前 一集中為大家闡述過了;但是,無始無明所知障是「現」非「種」,它所攝的上煩惱也不是種子,不具有三界諸法的功能,就是存在著一種對於法界實相不如實知的 狀態;但是,這樣的狀態如果沒有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來幫助,也都不可能顯現出來,更何況能夠打破呢?
譬如,悟後專心的去斷除思惑,思惑斷盡了以後,雖然之前已經悟了大乘菩提,卻不能留惑潤生,因為思惑斷盡就入涅槃了,那麼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也將起不來,因為已經沒有繼續生存的意願了,又怎麼會去探討與成佛有關的法義呢?當然就不會再有上煩惱顯現。所以,一定要保留著五陰,不想取無餘涅槃,繼續留在人間,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才會現起,這就是菩薩「留惑潤生」的道理所在。如果不保留著一分思惑,死後就不會再去受生;若沒有來世的五陰,就無法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就無法修學成佛之道,沒有辦法進求成佛之法。
所以,相對於無始無明深細而眾多的上煩惱,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雖然只是下煩惱;但是,無 始無明住地中的一切上煩惱,卻都必須或多或少的依存於四住地 煩惱,維持著世世的五陰不滅,才能在七住位到七地滿心位中發起上煩惱,最後次第修斷上煩惱。要依這四住地煩惱的功能,才會有來世世世不斷的五陰道器,用來 探究法界中最究竟的真相;如果入了無餘涅槃,就不可能再有五蘊及因緣來探究法界的究竟真相了,也不可能實修,眾生就沒有辦法成佛。因此,勝鬘夫人才會這樣說,說:「此四住地,一切上煩惱依種。」
以上在這一集的節目當中,我們闡述了無始無明以及它所攝的上煩惱的意涵,並且說明了無始無明乃至上煩惱與一念無明之間的關係。相信各位菩薩聽過以後,都能夠更加的瞭解。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這邊。
阿彌陀佛!上一篇:(轉載)一念無明
下一篇:(轉載)二種無明的究竟斷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