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宗通與說通第79集─捨識用根之辨(一)
宗通與說通第79集~由 正旭老師開示:捨識用根之辨(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教學節目。今天所要講的是「第五節、捨識用根之辨」。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一個題目呢?因為許多大師或者是法師,他在他的言論當中或者是他的著作當中,就教修行的人說要「捨識用根」,也就是說,他把捨識用根這樣的修行的法門來教導修行人;但是這樣的說法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呢?我們在這一節當中,要來作出說明。
我們首先來看到底什麼是「識」,捨識用根到底指的是什麼識,那用根又是用什麼根,用什麼根來修行。我們通常講識——識陰有六個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樣的六個識。那這六個識到底在幹什麼?也就是說,眼識祂能夠分別色塵;耳識祂能分別聲塵;鼻識祂能分別香或者香塵,也就是說香臭都由鼻識來分別;舌識就是分別味道,也就是酸甜苦辣等等都是由舌識來分別;再來說身識,也就是說,你身上的觸覺、冷熱、痛覺這些都是由身識來分別;最後有個意識,也就是說,前面五識祂其實就是分別色、聲、香、味、觸這樣的一個粗相,但是意識能夠分別它的細相。也就是說,在色塵上面它有一些細微相,比如說長短方圓、遠近高低,這樣的細相其實是由意識來分別的。雖然說我們前面講識有八個識,但是在這些大師所說的捨識用根,其實不是要把意根給捨了,也不是要把第八識給捨了,而是他說要把前六識給捨了,所以識在這裏講的是只有六個識而已。
再來說根。根有六根,為什麼說它是根呢?因為它是識生起的所依,也就是說,六個識祂要生起來在三界中運作,那一定要有六根。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眼根,眼識就不可能出現;沒有耳根,耳識就不可能出現……乃至說如果沒有意根,意識也不可能出現了。所以我們就說,這個六根是六識的所依。所以說,眼根是因為眼識的所依,所以稱它作眼根。
但是根呢,它有扶塵根跟勝義根,扶塵根指的就是眼球、耳朵、鼻子、舌頭,還有你的色身,這個四大所造的色身,都是屬於扶塵根。但是只有扶塵根還是不能運作啊,識還是沒辦法出現,因為識是心,但是這個扶塵根還有六塵它是物質——就是說五塵是物質,第六塵它是法塵,五根它是物質,五塵也是物質,前五識祂是心,祂沒辦法接觸到物質,所以必須有個勝義根。也就是說,祂必須經由這個五根接觸以後,透過了神經系統,然後傳遞到大腦;然後到大腦裏面以後,如來藏才依據這樣的一個訊號,就是五根所接收的訊號傳遞到大腦以後,如來藏才根據這個訊號,變現了一個跟外面五塵一樣的五塵;這時候在勝義根裏面所出現的五塵,其實已經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心法了,所以六識生起的時候才可以來分別它。
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分別外面的五塵還有五塵上面的法塵,是因為有扶塵根還有勝義根的緣故;如果一個人只有扶塵根,那他的勝義根有故障或者是不完美,那麼他的相對的識就不能起來。譬如說有人車禍了,那車禍以後,事實上他的眼球還是好好的,但是他的大腦裏面因為受了傷,然後有積血,所以就壓迫到了勝義根掌管視覺的部分,這時候他還是看不見。也就是說,勝義根有故障,雖然扶塵根沒有問題,但是只要勝義根有故障,他就不能看見任何東西。同樣的,鼻、舌、身也都是一樣。
再來說,根還有個意根,但是意根到底指的是什麼,大家也許不太清楚,我在這裏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在走路當中,突然間會想起說:「唉呀,我剛剛家裏還在煮開水,我怎麼忘了把瓦斯關掉就跑出門了!」這樣突然間的一念是誰運作的?就是意根。也就是說你突然間沒有想這個事情的時候,突然間冒出那一念,這個就是意根。再來說,我們知道動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說踢動物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有些人的習氣就是這個樣子,他看到狗,他一定要踢牠一腳;明知道踢狗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還是把腳伸出去,把牠踢一下,這個也是意根的習性。所以,意根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是可以觀察到的,但祂跟五根不太一樣,意根是心,五根是物質法;所以意識因為依於意根而出生,所以我們就把第七識當成是意根。
接下來說,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識、什麼是根,識的功能、根的功能,那再來說到底要捨什麼識,要用什麼根。如果說一個人捨眼識,然後用眼根來修行,如果把眼識捨了,事實上你是無法分別任何東西的,那你要如何修行?同樣的,把耳識捨了,然後用耳根,鼻、舌、身也都是這樣子的時候,那麼把識捨了,你要如何修行?如果說我們把前五識捨了,那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譬如說,在二禪等至位的時候,把前五識都捨了,那就制心一處,也不思考任何問題,這樣子你如何去修行?所以把前五識捨了,是不能作任何的修行。如果說把五識捨了、把意識捨了,那又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在佛法裏面如果把意識……就是前六識都不存在的情況下,總共有五種,也就是無心位,無心這個心指的就是前六識。
那無心位這五種到底是哪五種?第一種,譬如說你在睡覺眠熟的時候,不作夢的時候,前六識都不再現起,這是第一種的無心位。第二個悶絕,也就是說,如果你被人家打了一記悶棍,那麼你當場就因為太痛了,所以就昏倒了;這樣的昏倒以後,前六識都不再現起,所以這一種悶絕的狀態,也是屬於無心位的一種。再來說正死,正死就是當一個人死了以後,如來藏離開了色身,那離開了色身,我們就說它叫正死;這一段時間在中陰身還沒有完全成形的時候,也就是說,你在死亡以後中陰身還沒有現起,六個識還沒有出現的情況下的這一段空窗期,我們就說它是無心位。再來說無想定,無想定就是證得四禪的人,他因為有邪見,他認為有知就不叫涅槃,因為有這樣的邪見,他就把前六識滅掉了,把前六識滅掉了,就進入無想定當中;也就是說,他把六識滅掉了,因為把六識滅了,所以我們就說無想定是屬於無心位。那接下來滅盡定,也就是說,一個人證得四禪八定以後,他知道覺知心是虛妄的,因為知道覺知心是虛妄的,所以他就把覺知心滅掉了,然後就進入滅盡定當中;在滅盡定當中,六個識全部都不現起。所以這五種無心位,它是屬於把六個識都捨了的狀態。
但是無心位還有另一種說法。五種無心位,第一種我們剛剛講過的眠熟,第二種是悶絕,再來是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無想天就是說,你在人間證得無想定以後,那你往生了以後,你就生到無想天去,所以你在無想天也是六個識都不現起。但是悶絕呢,在悶絕包括了什麼?就是你被人家打了一記悶棍,這個情況,還包括什麼?包括正死位,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前面講的那一種五種無心位裏面的正死位;還有包括什麼?包括說中陰身投胎到母胎以後,在六個識還沒有現起之前的那一段時間,也都歸在悶絕裏面。所以無心位有兩種說法。
我們再回到剛剛說,如果把六個識都捨了,其實就是只有這五種無心位。那把意識都捨了,把六識都捨了,到底能不能證得三乘菩提呢?因為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證三乘菩提,如果說把六個識都捨了,只能用六根來修行,我們來探討,這樣子的修行法門到底能不能證得三乘菩提。我們都知道菩提有三種:聲聞、緣覺跟佛菩提。
緣覺菩提要怎麼樣來修證?緣覺菩提第一個階段就是要去利用十因緣法的逆觀、順觀來斷我見。譬如說,一個人觀察:為什麼我有老死憂悲苦惱呢?是因為我出生了這個色身;如果我不出生這個色身五陰,那我怎麼會有老死憂悲苦惱呢?那我為什麼出生了這個五陰身呢?因為我過去造作了善惡業,那善惡業的種子它儲藏在如來藏當中,緣熟了它就出生了;因為我造作了後有,所以我才有五陰,在未來世中才有五陰出生。那再來說,我為什麼會造作善惡業?因為我對三界有愛,我對於三界中有執取,我有三界當中的煩惱,所以我因為對三界有所執著;我對三界有所執著,是因為我對三界有愛,我如果對三界無所愛,我怎麼會去執著三界呢?為什麼會有愛呢?因為我有覺受,因為三界的這樣的環境讓我產生了苦、樂、捨這三種覺受,因為有這三種覺受,所以我產生了喜愛。為什麼會有覺受呢?因為有觸,因為你去觸到了三界法。有觸是因為有六入,因為你有六根去接觸六塵,所以有六入。為什麼會有六入?因為有名色,也就是說你有五陰;如果你沒有五陰,你就不會有六入了。但是名色從哪裏來?因為有第八識;因為有第八識,所以才出生名色,如果沒有第八識,就不可能出生名色;識是名色的本源。這樣子逆推以後再順觀一次,那麼你就可以斷除我見。也就是說,五陰這樣的名色,其實就是依於如來藏而有,也就是第八識。有五陰虛妄這樣的見解,你就滅掉了我見。也就是說,從十因緣法中的順觀、逆觀,你就可以斷除我見。那斷我執當然還要靠十二因緣的順觀、逆觀,才能斷除我執,這一部分我在這裏就不作說明。
從剛剛我講述的這樣一個過程,你就可以知道,要修證緣覺菩提,你一定要去觀察十因緣跟十二因緣。那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如果沒有六個識還有意根的運作,你如何能有剛剛這樣的見解,然後從這樣的見解當中來斷除我見?所以說,如果捨識用根,第一個,緣覺菩提是不可能修證的。
接下來說聲聞菩提。如果說捨識用根,那能不能去證得聲聞菩提?聲聞菩提要怎麼修證?第一個要斷我見。斷我見就是要去觀察五陰的虛妄,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去觀察五陰都是因緣所生。也就是說,五陰當中沒有一陰是常住不滅的法。這樣如實去觀察,如實去聽聞,去思惟,然後去觀行,然後去證得五陰都是虛妄法。要這樣子的修證,當然需要六個識;你要去觀察五陰虛妄,要去思惟五陰虛妄,如果沒有六個識,你如何能做這樣的修證呢?所以說,聲聞菩提的修證,也是一定要有六個識;配合六個識,配合——六根配合六識,然後真妄和合運作,才能證得聲聞菩提。
再來說大乘菩提的修證。大乘菩提的修證,第一個你要知道五陰是虛妄的,也就是說,你要先證得聲聞菩提當中所謂斷我見的修證;斷了我見以後還不行,還要去找到大乘菩提的根本,也就是如來藏。如果說一個人捨識然後用根,那你如何去斷我見呢?你要如何去找如來藏呢?你曾經看過一個人,他沒有意識,他可以找到任何東西嗎?沒有!你的鑰匙掉了,你一定要有意識;你要有意識你才能站起來跑,然後你才能去走動,然後找到鑰匙。同樣的,修學大乘菩提要找如來藏,你仍然需要用六根配合六識,然後去參禪、思惟,然後找到如來藏。
所以,我們從剛剛這樣子看來你就知道,三乘菩提的修證都一定要有六個識才能配合運作;所以捨識用根這樣的一個修行法門,在三乘菩提當中,沒有一種菩提是可以來修證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捨識用根。有一種人,他因為不知道到底識跟根的功能差別,差在哪裏;他把識與根混在一起談了,以為說一念不生不打妄想,就是捨識用根了。
譬如台灣就有人這樣子說:【「捨識用根」是說修行人要單純一點,當六根接觸到六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的時候,沒有需要,不要起心動念而妄生分別、虛生執著。讓自己單純一點,如此心境就平靜,修持任何法門都容易相應。】
我們來看看,他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他這樣的說法,譬如說「當六根接觸到六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其實六根接觸到六境,並沒有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因為六根只接觸到六境,你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是因為有六個識的緣故;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有六個識出現,你才能說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所以在這種狀態下,他的識是沒有捨的;表示說他所謂的捨識用根,其實是後面所講的「沒有需要,不要起心動念」,也就是六個識都是生起的狀態下,他叫你不要起心動念而妄生分別、產生執著,讓自己單純一點。所以,其實他所謂的捨識用根,其實只是想要讓自己進入一念不生的狀態;因為不要起心動念,就是要讓自己進入一念不生。但是想想看,如果捨識用根講的是一念不生,那麼從剛剛講我們三乘菩提要怎麼來修證的方法來看,你不要思惟、不要執著、不要妄生分別,那你如何去修證三乘菩提呢?所以,一念不生,所謂他所說的捨識用根是一念不生,也是不可能證得三乘菩提的任何一種菩提。
接下來,大陸也有人這樣子說:【說什麼叫作離心意識參?我們先來把心意識的涵義弄清楚:「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同是一心,而有三名,作用不同,故名心意識。」】
我們先來講這一段。它其實這一段很長,我們等一下再來講第二段,我們先把第一段講完。他說什麼叫離心意識參,他說的離心意識參,他說「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同是一心,而有三名」,其實所謂的「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其實是三種不同的識;他把離心意識參指的都是意識,把祂混到大乘佛法裏面的所謂的「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這個第八識、第七識跟第六識上面,其實他是誤解了大乘佛法,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
因為這一段要作比較長的說明,我們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就暫時講到這裏。在下一集中我們再來說明什麼叫作「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它的內涵是什麼,我們在下一集當中再來作說明。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