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6 15:09:05菩提

(轉載)正知見(二)第25集: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下集)

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25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5集~~由正光老師開示: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下集)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已經對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共與不共的地方略加以說明,今天針對共與不共的地方更深入加以探討。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成佛之道》第50頁。

菩提道與解脫道共的地方是:三乘菩提同觀蘊處界虛妄,因此斷了三縛結,乃至斷了五上分結,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只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不共的地方是:菩薩親證如來藏,也就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般若智慧,未來經過三大無量數劫後,就能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今天將針對這些一一加以說明。

首先是聲聞菩提。聲聞菩提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就斷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之三縛結,成為初果的須陀洹,於捨壽後,可以欲界人天七次往返究竟解脫;成為初果人以後,再往二果邁進,進而薄貪瞋癡,成為二果的斯陀含,於捨壽後,可以欲界人天一次往返究竟解脫;成為二果以後,再往三果邁進,進而斷了五下分結,成了三果的阿那含,於捨壽後,可以在色界天究竟解脫;成為三果以後,再往四果邁進,進而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未入無餘涅槃前,因有微苦所依,證得有餘依涅槃。所以聲聞人是觀察蘊處界虛妄,證得初果乃至四果的阿羅漢。因此,聲聞人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

接下來是緣覺菩提。緣覺觀察十因緣,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結果因為有這個入胎識,祂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緣覺了知有一個「識」存在,這個「識」就是 世尊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可是這個「識」在哪裏,不知道!所以緣覺人如同聲聞人一樣,僅觀察蘊處界虛妄,斷了三縛結乃至斷了五上分結,可以入無餘涅槃。因此,緣覺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 佛菩提則是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發起了般若智慧,並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立場來觀待蘊處界虛妄,證得初果乃至四果。如同二乘人一樣,菩薩可以證得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繼續留惑潤生,乃至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成為究竟佛,證得無住處涅槃

綜合上面分析的結果,二乘人同觀蘊處界虛妄,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菩薩證得蘊處界虛妄、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以外,還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以及發起了般若的智慧,這是菩薩不共二乘人的地方。

接下來,針對菩薩證得四種涅槃,及發起的般若智慧加以說明。菩薩證得四種涅槃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無住處涅槃

接下來談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可以分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四種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本來。祂無始劫以來就在,所以稱「非修」,祂根本不用修行,祂本來就在;可是如果不透過參禪的方式去找,無法找到祂,所以「非不修」,合起來「非修非不修」。因此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找到了真心,也就是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以現前觀察祂的運作。正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釋如下:觀察真心本來就自在的菩薩,用參禪的方式去找第八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第八識——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也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正觀現在前」的道理;菩薩現前觀察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共有八個識,祂們和合運作,真妄似一,然而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生滅不已,沒有真實我,所以稱之為空相;菩薩轉依第八識無生的體性,祂離見聞覺知,根本沒有苦厄可言,就度了一切苦厄。由此可知,觀自在菩薩是指證悟的菩薩,他可以現前觀察第八識本來就自在,而且不觀察祂,祂也自在,能夠這樣觀察的菩薩,才是真正的證悟菩薩,才是真正的觀自在菩薩。可是卻有人誤解經典所說,認為要將妄心處於一念不生,能夠這樣就是「觀自在菩薩」,那是非常荒唐的事!為什麼?因為一念不生的心,有時自在,有時不自在,不是恆常自在,是意識心所攝,不是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

接下來談自性。在《楞伽經》 佛曾開示:第八識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這些唯識增上慧學的道種智,只有明心的菩薩能少分了知,地上的菩薩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可是應成派中觀的出家人,卻將第八識自性攝歸於六識的自性,說之為自性見外道,真是顛倒!不僅毀謗佛,而且也毀謗真善知識,如不趕快懺悔,未來要受無量苦。

接下來談清淨。第八識隨七轉識於六塵中運行,而自身不於六塵起任何的貪染喜厭,這也是第八識不會六塵。正如《維摩詰所說經》開示:「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維摩詰所說經》卷二)解釋如下:諸法所依止的第八識,本身離見聞覺知,如果所作、所為都離不開見聞覺知,就落在有為、有作的意識心中,不是在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如果有人主張「意識本來就清淨」,那是錯誤的說法!因為意識是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法,祂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不是本來就清淨的法,所以是虛妄法。

接下來談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同樣的道理,涅槃就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爾如是,恆住極寂靜的境界,這也是無五陰十八界極寂靜的境界啊!正如《心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心經》所說沒有五陰十八界的境界,正是二乘人入無餘涅槃所剩下的本際,祂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也是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啊!然而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認為意識能來往三世——能從過去世來到今世,能從今世來到未來世——完全違背佛說。因為意識是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法,不是本來而有;祂有生住異滅的現象,所以是空相,不是空性心;又因為意識會分別,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既然意識會分別法塵,當然是憒鬧的,所以不是寂靜的。因此,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這是不如法的,完全違背佛說。

接下來談無餘涅槃、有餘涅槃菩薩明心見性後,不斷的精進修行,可以進入初地,於初地滿心,可以慧解脫而不取證;如要取證,他可以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前,可以證得有餘涅槃。也就是,初地滿心菩薩可以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但是菩薩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三地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於三地滿心可以取證俱解脫入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在六地滿心可以證得滅盡定,可以入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到了七地滿心能夠念念入滅盡定,這是心寂靜的結果,就想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這位七地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菩薩所得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所有三昧,因此菩薩樂於修學;到了等覺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內財、外財祂統統布施,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圓滿之後,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所以 佛最後證得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然而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與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每一識、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所以能夠「隨緣赴感靡不周」,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正如《心經》所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心經》)這個「究竟涅槃」,正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以菩薩能證得四種涅槃,也是《心經》所說的四種涅槃

然而坦特羅佛教卻教導眾生,不需要明心見性,只要靠觀想就能成佛;他們也教導眾生於男女性高潮快樂覺受遍全身時,說之為「正遍知」,就是「報身佛」,完全違背 世尊的教誨啊!因為 世尊告訴我們: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與斷煩惱才能成就。所以說,坦特羅佛教的說法真的很荒唐!凡是有正知正見的佛弟子,不應該讓附佛外道的說法繼續在佛教界生存,讓他們繼續誤導眾生,戕害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應該要將附佛外道法趕出佛門,不要讓他們在佛門中繼續危害眾生、繼續誤導眾生。

接下來談般若智慧。可分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一切種智。總相智是菩薩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智慧,是真見道所發起的智慧,也是根本無分別智。別相智是以總相智為基礎,修相見道的別相智,也是後得無分別智,這個智慧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才圓滿。道種智是指初地以上的智慧,是初地的菩薩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未究竟圓滿前名道種智,於究竟圓滿稱一切種智。

但不論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一切種智,卻不是二乘人、外道、凡夫所能知。這正如《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大乘入楞伽經》卷二)解釋如下:藏識這個心很微細,除了七住明心菩薩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薩能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以外,其餘的二乘、外道、凡夫,窮盡定力與慧力都無法了知。從經文可以證明,阿羅漢根本沒有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般若智慧,所以阿羅漢在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根本沒有說話的餘地。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更何況是外道、凡夫所能知!

又,菩薩知道,外境是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藉著自己所出生的五根,去接觸外五塵,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於五勝義根變現出來「似有外境」的內六塵相分,再由見分加以分別,以此連接外境,所以眾生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接觸外境。而二乘人不知道外境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變現出來的,誤以為有真實外境存在。然而這樣的道理,在經典都已經說了,如《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乘入楞伽經》卷二)由此可知,眾生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接觸外境,所接觸的都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變現出來的相分,再由見分分別,所以都是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表面生住異滅及生死,從來沒有自外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譬如國外某科學研究基金會,在某一個影片曾說到:「那麼,是誰創造了我們的靈魂,令其能看見地球、人、植物、自己的身體以及所有一切?非常明顯的,宇宙中有一個優越的創造者,祂創造了整個物質宇宙,以及所有感官知覺,並且不斷的延續著祂的創作。」由影片可知,所有一切,包括感覺、知覺以及所有一切,都是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變現出來的,所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才是真實法。

由於二乘人不知道外境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變現出來的,誤以為真實有外境存在,所以畏懼五欲、畏懼生死,不像菩薩轉依真心後,不畏懼生死,在生死中遊戲,而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正如《大寶積經》開示:「生死無邊際,常住於實際,一念慧相應,生死無疲倦。」(《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一)解釋如下:生死無窮無盡,卻不能自外於實際,因為祂是有情的生命實相;一但透過參禪,於一念相應慧找到祂,轉依祂本來離見聞覺知之無生體性,也就沒有生死可言,既然沒有生死可言,行菩薩道當然就沒有疲倦可言。因此,菩薩不畏懼生死,在生死中遊戲,而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然而二乘人畏懼生死,所以急著想要入無餘涅槃,這也是菩薩與二乘人的最大差異。

可是有人主張,緣起性空才是真實法。這樣的說法是不如法的,是錯誤的。因為緣起性空是於蘊處界所生的諸法之生住異滅的現象,而施設一個名相,是依於蘊處界所生的諸法而有;既然依蘊處界所生的諸法是生滅法,更何況是依蘊處界所生的諸法生住異滅的現象而施設的緣起性空,當然更是虛妄法。所以緣起性空是虛相法,不是真實法。

此外,菩薩能斷盡二障,也就是斷了煩惱障現行、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然而,二乘人僅能斷除煩惱現行,即斷見惑、思惑之現行,不斷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因此,舉「畢陵尊者尚慢」來說明。畢陵尊者在佛世是個大阿羅漢,有一天要過恆河,可是恆河湍急無法過去,佛又告誡不能示現神通,只好看恆河神到底是誰;結果一看,「原來是他啊!」就跟恆河神講:「小婢!小婢!我要過河,把河分開。」恆河神一聽到有人叫他,所以抬頭一看,原來是大阿羅漢,怎麼可以怠慢!所以就把恆河分開了,讓畢陵尊者過去。可是堂堂一位恆河神,被說成小婢,心有所不甘,就向 佛告狀。佛就派人去請畢陵尊者過來。佛就問畢陵尊者:「你有沒有跟恆河神說他是小婢?」畢陵尊者說:「有」,佛就跟畢陵尊者說:「你要跟他懺悔。」畢陵尊者說:「好」,就跟恆河神講:「小婢!小婢!過來,我跟你懺悔。」

大家聽了為之絕倒!佛就藉這個因緣說明:阿羅漢雖然能夠斷煩惱的現行,可是不斷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由於恆河神曾經五百世為畢陵尊者的奴婢,畢陵尊者使喚慣了,所以習氣種子就現行了。這告訴我們:阿羅漢雖然能夠斷除分段生死,可是仍然有習氣種子隨眠未除。然而菩薩不僅斷除煩惱的現行,而且連習氣種子隨眠、所知障也斷了,這是菩薩不思議的地方;也是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與阿羅漢斷煩惱才證菩提,完全不同。所以,這不是阿羅漢所能了知的境界。

又,二乘人五陰十八界皆滅,願意將自我消滅,不在三界現身意而入無餘涅槃,沒有任何一法存在,僅剩下無餘涅槃的本際,處於極寂靜的境界。究竟誰證涅槃?根本沒有人證涅槃!可是 佛方便說,阿羅漢證涅槃。可是菩薩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後,現前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本際,而且是不斷煩惱證涅槃,更不是阿羅漢所能了知的境界。

此外,還有許多二乘人所不能證的境界。譬如,二乘人恐懼五欲,菩薩在欲行欲;二乘人異生性窄,菩薩異生性廣;二乘人一世解脫,菩薩三大無量數劫解脫;二乘人沒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菩薩可以證得,等等。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無法詳細加以說明。請各位菩薩參考 平實導師的著作,裏面都有非常詳細的解說。

最後做個總結: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二乘人同觀蘊處界虛妄,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及斷除煩惱現行。菩薩觀察蘊處界虛妄,證得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無住處涅槃,以及菩薩有般若的智慧,不僅斷除了煩惱的現行,還斷除了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此外,還有很多的內涵,限於時間的關係,猶待未來有時間,再詳細加以說明。由於菩薩法大、心大、願大、成就大,因此,勸請二乘人、凡夫種性之人能够迴小向大,以及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樣才不會辜負 世尊誕生人間,辛苦說法四十九年,為的是「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如果各位菩薩想要成為宗門意旨通達及說法通達的菩薩僧、勝義僧,歡迎到「正覺」來共修,於因緣成熟時,不僅可以明心見性,未來還可以成就佛菩提道。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個單元講的是: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敬請期待!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