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當倫理和正義分歧,你該選哪邊?
殺人者的與復仇者的心理演進,輪番敲擊著我們內心的道德尺度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 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是「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本書日文版編輯平野優佳的話),《讀賣新聞》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
作者簡介
湊佳苗
1973年生於廣島縣,武庫川女子大學家政系畢業。孩童時喜好幻想,讀中小學時就在學校圖書室裡嗜讀江戶川亂步和赤川次郎的作品。結婚後,白天當家庭主婦操持家務,利用早晚的空檔時間寫稿。2005年入選第二屆 BS-i 新人劇本獎佳作。2007年獲得第35屆 RadioDrama 大獎;同年,以短篇小說〈神職者〉獲第29屆小說推理新人獎,出道作《告白》即以這個短篇當作開場,增寫六個篇章巧妙連結成這部暢銷日本的長篇小說,2008年出版後得到書店空前的熱烈反應,更在書店店員大力推薦讚賞下,成功製造讀者口碑,銷量至今破67萬冊,並獲得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擊敗強勁對手東野圭吾與伊(土反)幸太郎。其後尚有兩本新作:《少女》、《贖罪》。
不負責任心得報告: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在PPT推理版,看到有人把此書拿來跟《肅清之門》作比較。
我個人對《肅清之門》給予蠻高的評價,既然可以被拿來相提並論,想必也是不錯的書。
日本銷售破67萬冊
獲獎記錄
★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
★第29回小說推理新人獎
★週刊文春「2008年Mystery Best 10」第1名
★寶島社「2009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第4名
這是得獎紀錄,看的出來觀眾評價很不錯。
加上是作者的處女作,相當精湛,而且寫法蠻特殊的,看似平淡卻撐起整個場面,至於說結局寫法很特別,我倒是覺得蠻可以預料的,是我個人的感覺啦!因為要說寫法很特殊的時候,我以為是大翻盤,如果大翻盤之類的,我大概是真的會嚇到尖叫吧!
有人把湊佳苗拿來跟宮部美幸併提,我猜想是因為《模仿犯》的關係,因為宮部的寫法一向充滿了人性的溫暖,而且是很童趣玩味的,跟湊佳苗在這本的調子並不相同,但是若要說到《模仿犯》,我又會覺得有同感,對於人性的黑暗的描寫,用一種近乎於平靜平淡他人之事的形象來陳述故事,反而會加深惡意的深刻,更顯出人性的自私、冷淡、無情。
但又似乎這就是人類阿!
人不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七情六慾,才自以為顯得與眾不同的嗎?
因為不懂其他生物的語言,就自以為偉大,抱持著這種心態的生物,不就是人類嗎?
就像自有歷史紀錄以來,人類永遠在打仗、爭奪地盤,即使過了五千、一萬年,人永遠不懂何謂教訓。
這個故事裡,沒有好人,只有自私真實的人。
前面又寫了一大段廢話,因為要防雷一下,照舊會分享到部分內容,請大家自行斟酌瀏覽。
這本書分為六個章節,我會先以各章節做分析,在統整全部的層面,六個章節分別算是代表五個面相,五個人的心裡狀態,故事的鋪陳是來自五個人的告白,我覺得也可以說是自我剖析或是告解吧!這五個段落是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傳道者;這五個人分別是女主角老師、女生班長、嫌犯的母親、嫌犯A、嫌犯B,從這五個人的告白來把事情每個面相描繪出來。
就像當我們在看一則社會新聞的時候,我們只會看到誰被殺了,誰殺了人,殺人者的親屬,被害者的親屬,事不關己的鄰人,就好像是一個一個平面資訊輸入,而這本書的描寫方式是用五個第一人稱的我來寫,就好像變成了一個三維的立體圖,你可以轉到每一個不同的面相去看,看起來獨立卻又息息相關的人們,嘴巴上說著好可憐,心裡卻很鄙棄的人處處皆是,就像把真實投影出來一樣,這正是這本書成功的地方。
不是一直線的進行,而且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時空下的心理情境,藉由一塊塊的破碎資訊去拼貼出完整的情境,因為人是主觀的,當在某個段落的時候,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事情,而其他人的腳色就像證人,轉換到其他的段落的時候,另外的人就變成證人,將每個人的說法拼接起來,就好像可以看到一個立體的教室,雖然每個人
什麼正義凜然,熱血……都是不真實的,唯一一個熱血又正義的人,只是虛幻的存在書中然後悄悄去世的傢伙,而且也不是全然的正義,湊佳苗其實把這個腳色描寫的虛幻迷惘,這讓人看起來就是要認為本書並不存在所謂的正義,任何的行動或想法均是源自於自己,也就是內心深處的慾望(至少我感覺是如此)。
森口悠子是第一個告白者─神職者。
她說「跟誤入歧途後回歸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規蹈矩的人絕對比較偉大。可惜的是這種人是不會成為聚光燈焦點的。」
「認真過日子的人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疑問,導致負面思考的原因不正在於此麼?」(p10-11)
這邊一開始就點出了犯罪的動機,「想要成為聚光燈的焦點」。
青少年犯罪的最大問題在於譁眾取寵,BLOG跟網路各式各樣的簡易媒介讓人可以輕易的成為明星,瀏覽率成為指標,希望受人注目討厭被看不起,典型青少年對於自我價值的蛻變時期,當然沒有人願意被忽略或排擠,但是手段或是形式是來自於本身性格的使然。
一開始森口悠子的告白就是將整個事件最大約的樣貌呈現出來,介紹自己跟家庭,最開始還介紹了櫻宮正義,並且說報導強調他是一位多麼熱血的勸世鮮師,其實再我看來這是對於後面的一種反諷,也是對於森口悠子自身決定拋棄教師這個身份,全心為復仇而活的心理對照。
接著進入主題,先後說了兩個少年犯罪的事件,並且討論到少年法的問題,其中提到「露娜希(lunacy)事件」其實也同樣在暗指這個事件中的犯罪者的心態,「越是給了特別待遇、越是議論紛云,少年犯就越是自我陶醉。於是乎憧憬罪犯的愚蠢小孩就更多了。」這裡其實已經很明顯點出嫌犯AB的犯罪動機,不能被看不起,希望得到注目,即使是犯罪也沒關係。(p22)
上段在後面也有呼應,就是關於《罪與罰》中的主角青年認為「被選中的非凡人物為了新世界的成長,有超越現行社會規範的權利」想必是這樣自以為是的心態,而進行的犯罪吧!(p172)
在陳述完AB的犯罪心態跟犯罪過程之後,這的段落的尾聲寫著「我並不想當神職人員」恰恰呼應了神職者這個題名,也正是說老師不是什麼聖人,也是平凡人,也有七情六慾。
「我希望這兩人知道生命的可貴。我希望他們知道這點,了解自己的罪孽深重,然後背負著重擔活下去。」
其實我認為背負著罪惡感活下去是最痛苦的懲罰,但是前提是對於自己的犯罪感到痛苦的情況下,若是根本對於自己的犯行沒有自覺的話,可以說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第二段是殉教者。其實隱含的意義就是,這個角色領便當了。這個角色算是特別的,她代表了事件發生之後,班上對於嫌犯的群眾暴力,以及用學生的角度來看一個像是熱血份子的老師,這位角色的心情只有一個。
「我想殺了維特(新老師)」因為「我覺得世界上只有小直(少年B)是站在我這邊的」多麼自私自以為是的一句話呢?(p83)
完全沒有取得當事人的證詞,就擅自認為小直是站在自己這邊的,也正突顯了這個角色渴望得到某些人的注意,又或是想要表現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不想跟班上那些膚淺的人計較。
第二段的「我」是班長美月,在森口悠子離開後的第一個學期,在看似少根筋的新老師,班上詭譎的氣氛中揭幕,一開始是對修哉(少年A)的制裁,從牛奶開始的理論接續著,我認為牛奶在這本書中對表著理想教育的模樣,因為總是一在的強調「全國中學生乳製品推廣活動」,而全班最認真喝牛奶的人就是維特,也就是說只有維特一人還維持在熱血教育的夢幻中,而全班同學早已丟棄且群眾暴力的用來攻擊修哉。
但前半段主在引導直樹沒有來上學這件事。對於少年AB的犯行,美月的態度是「把犯人交給被害者的家屬,愛怎樣處置就怎樣處置。就像老師自己制裁小直跟修哉一樣,被害者的家屬應該有制裁犯人的權利。」(p59)
但是美月的角色轉換的蠻快的,因為他從旁觀者變成了受害者,所以為了接續接下來的部份,「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讚賞。」
「一開始的目的是要糾舉壞人,漸漸就變成強行創造出制裁對象了。這樣一來就跟中世紀歐洲的女巫審判沒有兩樣。愚蠢的煩人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力…..」
這是美月對於群眾暴力的感想,也是對森口悠子的疑問,但是基本上美月怎麼想其實都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她既不是被害者也不是加害者,她是個若無其事的第三人,直到被強迫加入為止。
「在我眼中修哉像是被愚民褻瀆的聖人。」這正是美月最悲慘的想法,這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態度,最終害死了她。當她跟修哉建立起一種革命的愛情錯覺的時候,就註定了毀滅。不管是被殺或是決定殺死維特,都是一種毀滅,當然她沒能殺死維特,她可以說是殺死了自己,當她歌頌自己,追逐聖人般的光環的時候,她住定要成為殉道者。(p66)
第三個段落是「慈愛者」。開頭是從少年b的姊姐來起頭,最主要的部份是在講嫌犯的家屬的心理狀態,「我們下村家一言以蔽之就是『平凡』。……平凡家庭每年相同的平凡新年。……這半年間我家到底發生了什麼扭曲呢?」(p87)我想真正扭曲的是媽媽吧!總是維護自己的小孩,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直樹只是有點運氣不好。從現在起發生的都是好事了。」(p97)
「我要像媽媽對弟弟,以及自己對弟弟一樣,就算是小事也誇獎,慈愛地在旁支持守護他,這樣直樹一定能恢復原狀……」(p100)
就某方面來說,媽媽為自己埋下了殺人的刀,但是最後母親仍坦承「我知道自己是個盲目愚蠢的母親。但自己的孩子是殺人犯的話,那至少我希望動機是恐懼。」
「直樹把勝於常人的善良之心跟骯髒鎧甲一起洗掉了。我所愛的直樹已經不在了。兒子失去了人性,變成坦然自若的殺人犯,我身為母親的能替他做的只剩下一件事。」(p118)
這本書裡,母親這個身分所佔的比例非常重,反而父親這個身分非常的薄弱,不管是森口悠子的丈夫或是直樹的爸爸或是修哉的爸爸,存在感都相當的薄弱,也許跟作者的有關,但也許這是真實,記得前陣子有個報導是,在孩子的心中最了解自己的人父親比祖父母的比例還低,最了解自己的人母親仍然是首位,當然,母親跟孩子的羈絆會比父親大,畢竟是從自己身上分割出來的,加上大部分的女性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也比較多。
但是母親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造就出什麼樣的人格,其實在這本書中沒有強力的描寫,但是卻很深刻的陳述,只需要看少年ab的剖析,即可了解,他們的心是多麼的扭曲,但又多麼的純真,為了追尋母愛,為了獲得認同,這樣單純的想法,盡然可以變成一個殺人也沒關係,只要能獲得關注就好的歧異想法。
第四個段落是「求道者」。也就是少年B─直樹。
「我從小就是被稱讚大的……」(p123)但是到了國中,卻發現會稱讚自己的只有媽媽,所有的人跟老師都愛挑他毛病,都看不起他。
「我想破了腦袋。不是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敵人。這樣的話就是老師了。總是一副了不起的德行的傢伙。」
所以他們進行了那樣的事情。
但是,「我成功的完成渡邊失敗的事了」只是因為被說是失敗者的不服氣而已。「我深深這樣覺得,不知怎地教室裡的傢伙看起來都一副蠢樣。我憋著不笑簡直快難過死了。」(p145)當少年b自認為自己把失敗的事情完成之後的沾沾自喜,只是想「成功的是我阿」這段顯示出青少年特有的不知輕重任意而為的心態。直到森口說出殺人的真相,還說出少年B其實「並非只要努力就做得到,而是根本無法努力做到」。(P149)
在這個段落的前半段,直樹描述了整個殺人的過程,以及感覺自我獲得認同的情況下,鄙視同儕,甚至認為雖然沒有被發現,但是笨蛋少年A根本沒有發現自己失敗了,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失敗者。
為了呼應標題,求道者,其實可以說是少年B追求自我認同的過程,雖然行為跟態度都不正確,但是實際上是希望能得到注意,但是當森口告白出她制裁了犯人的那天開始,基本上少年B已經死了。
在第一次犯行之後,少年A對少年B說:對我這個發明家來說,你根本是個失敗品。這也正是為什麼少年B亟欲尋求認同的原因,本來小時候都被認為成績很好,到了國中卻發現其實只是普通,跟同學又格格不入,害怕自己有一絲一毫的缺點被挖掘出來,想當個面面俱到的人,卻無法真的達成,宛如想要成為仙人者,用盡方法求道卻走火入魔,理解了錯誤的事情。
所以當這個段落的後段媽媽說「小直,對不起。……對不起,我失敗了,對不起。」少年B真正的崩潰,連唯一會站在自己這邊,說自己的善良的媽媽,都認為他是個失敗品,那他到底是為誰而存在的,本來就活在可能會死亡的恐慌中的少年B發現連媽媽都要捨棄他的時候,最終他也捨棄了自己。
末段,我猜是因此有了人格分裂或是精神分裂,變成自我否定的感覺。
第五段「信奉者」。角色─(少年A)修哉。
起頭是用他寫的遺書開始。
「我了解殺人是犯罪。但我不能了解這為何是壞事。人只是地球上無數生物之一。為了得到某種利益而消滅某個物體的話,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是嗎?」很明顯這部分已經在在顯示出他的反社會性人格的特質,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報告都談到,如果小時候會虐待動物或是常有尿床這類情況的人,長大之後精神犯罪的可能性相當高,還有另外一種人,就是小時候被家暴的人,人格養成上也容易出現問題,「她因為我而拒絕了人家。這讓我十分震驚。我扯了母親的後腿。別說我是個沒有存在價值的人了,好像連自己的存在本身都被否定了一樣。」從這邊開始,負面性格完全的擴張延伸開來,而且把母親視為唯一的存在,是很明顯的伊底帕斯情結的展現,所以即便被虐待,也覺得沒關係,甚至絕得自己死掉的話,母親就能成功的當個發明家。
在父母離異之後,不能在獲得認同的少年A決定開始尋求母親的注意,小發明、科學獎,仍然不能得到母親的注意,所以他決定訂下一個殺人計畫,而這個殺人計畫需要一個證人,「理想的人選是雖然是笨蛋,但內心積蓄著不滿的膽小鬼。」(P188)那個人就是少年B。
這整段都在談他的遺書,以及他為何要在學校引爆炸彈,若是說前面是為了尋求母親的認同,後面就是為了向母親報復。以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卻早已在記憶中被抹去。
第六段「傳道者」。誰起頭誰結尾。
「人的倫理道德觀正如你所說,或許只是接受教育後的學習成果。……你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缺乏倫理道德觀念,彷彿還認為這樣正好,之所以這樣是母親的挫,完全不思改進。不如說是認為自己要是改變了,跟母親之間無形的羈絆也就切斷了一樣,故意不肯改進。」
這個段落是由森口打電話給修哉的對話所串聯起來的。
最終的告白也就是真正的復仇在結尾之處。
全書六個段落,全是用第一人稱為主寫出來的,他的精采之處在於可以聽見每個人的心聲,是這樣的犀利不留情,甚至是冷靜冷淡的說出來,讓人看的很過癮。東方人向來比西方人壓抑,所以很擅長描繪內心的情感,情緒的轉折,我們也看的出來青少年問題,校園問題,一直是社會新聞的一個版面,近年來由於網路資訊的發達,藉由網路一戰成名的明星越來越多,越多人為了搏版面做出跨張不法的舉動,我想在YOUTUBE上面多的是。
這本書的確很精采,寫法相當特別,看似自問自答的平靜態度,其實情感強烈,而且是用口語化的方式書寫,能夠很直接表達出角色的情緒,恨意,無聊等等的感覺,就好像靈魂出竅看到一個表面上傑出的優等生,私底下在河堤用腳踹流浪狗的時候,那種冷酷無情的樣子,都真實的呈現在眼前。
是少年的錯,是教育的錯,是大人的錯,是媒體的錯,到底是誰的錯,或是人本就是這樣一個自私又可惡的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