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6 23:42:09牛頭犬

幸福不清楚(十一)《因為愛妳》

《因為愛妳》Carol     陶德海恩斯     2015年作品     (文中有雷雷雷雷雷)




當貴婦卡蘿造訪特芮絲位於紐約中城的小公寓時,這個在電影中被改寫成業餘攝影愛好者的女孩(原著中是舞台劇的場景佈置新手),展示了幾張她掛在牆上的照片,有趣的是,雖然她先前向友人提及,她喜歡拍攝的是自然、空間或動物等題材,但那幾張攝影作品裡主角卻都是人物,而更妙的是,這些人物或許面目並不清晰,但共同的特徵是,他們的手都成為了鏡頭中的焦點。

《因為愛妳》的原著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在她這本小說【鹽的代價】裡,確實非常著重於手的描繪,讀了文字裡特芮絲眼中的卡蘿,也許我們不見得可以全然記得這個謎樣女子的容貌、髮型、身材,但絕不會忘了她的手,那膚色、那蔻丹、那雀斑、那肌理、那弧度、那姿態,還有最重要的,那觸碰在身上所給予的重量。而到了電影中,導演陶德海恩斯更是把手的意象發揮到了極致,種種手部(還有手套)的特寫與凝視,簡直到了某種戀物癖的程度。

我們都知道西班牙電影大師布紐爾喜愛拍腿和腳,那象徵了性慾與權力的關係,是一種來自於原始本性的操縱。而手呢?手比較像是一種表達,是態度、語言、感情與探索,是一種人與人間彼此互動交流的工具,帶有一種存在意念與自我價值的呈現與象徵。



時代
電影《因為愛妳》大幅地變動了原著的許多細節,包括將敘事改為向《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致敬的倒敘結構,也把關注的重心巧妙地移向了原著中相對較神秘且模糊的卡蘿身上(連片名都改成卡蘿),更重要的是,編劇將故事設定的時間背景,從海史密斯親身經歷的1948年底到1949年初,改到1952年底到1953年初艾森豪將軍剛當選美國總統的時代,而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麥卡錫主義的興起。1950年二月,麥卡錫參議員在一次聲稱握有國務院共諜名單的演說後,開始了一連串獵巫式抹紅、栽贓、構陷政敵的失控行動,也助長了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的猖獗,從政府到產業,人民因恐懼被指為共產黨同路人而人心惶惶,讓整個美國頓時陷入壓制保守的白色恐怖氣氛裡,而常被視為親共的同性戀者,在那時更被當成疾病與歇斯底里,而成為備受打壓的族群。

所以,當影片中我們看到角色拿HUAC的調查約談來開玩笑、聽到收音機裡的新聞播放、瞥見報社裡傳遞的照片中有著被拘捕者的背影,還有電視機所傳來的艾森豪總統演說(應該是史達林死後的「和平契機」Chance for Peace演說),那當然不是偶然或意外,而是創作者對時代氛圍的強調,不時地提醒著我們,有雙看不見的手正包覆著人們的生活,隨時可能一掐就捏碎一切。再加上愛德華拉奇曼刻意收斂色彩、遊走於晦暗與刺眼間的光影,比莉哈樂黛「愜意生活」帶著滄涼幽怨與黏稠韌性的歌聲(比莉是雙性戀,在1950年代後曾與女性交往),還有影片中反覆出現的窗框、玻璃、鏡子,不斷循環行駛的火車玩具,比利懷德《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裡的幻覺禁錮,以及影片一開始如迷宮般擾亂視覺的地鐵通風鐵蓋雕紋,反反覆覆地製造出一種巨大、封閉、無可抗拒如宿命般的氣氛,讓愛情在其中顯得既渺小脆弱,卻又同時珍貴不凡。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是個知名的懸疑推理小說作家,在1952年出版這個帶著切身體驗的小說時,她既改了自己的筆名為克萊兒摩根,也把原本的書名【卡蘿】改成了現在的【鹽的代價】,而或許,這個作品中最具懸疑性的部分就在於,什麼是鹽,而代價又是什麼?

當然最淺顯的解釋就在小說裡,當特芮絲孤身在西部,意外與曾有過些許曖昧的朋友丹尼重逢時,不由得比較起丹尼與理查(她無法愛的男友)的差異。她覺得與丹尼之間有種親近感,「帶點懸疑未知的感覺,她很喜歡,就像加了一點點鹽吧」。也許這種人與人之間無法解釋的、乍然迸發的情愫,像是有條線牽引著般的感性聯繫,正是生活中、關係中、情慾中用以調味的鹽,是可以讓人嚐得到滋味的愛,看似微不足道,卻有著定義生命的關鍵價值。

除此之外呢,在聖經中也有兩個關於鹽的有趣典故,或許可以套用在這兒。在「創世紀」第十九章中,耶和華決定要燒毀淫亂罪惡之城索多瑪,在降下天譴之前,祂特別讓忠誠的信徒羅得可以帶著妻小逃走,並囑咐必須一路向前,不可回頭探望,但羅得的妻子卻忍不住好奇或是眷戀,竟然還是轉過頭去,於是即刻化為一根無用的鹽柱。這似乎正隱喻著,一個連名字也不配有的女性,在父權宗法的體制之下,是不能夠表達自己任何意見與慾望的,回頭一望,或許是一種軟弱,或許是一種對情慾的貪戀,或許是一種對人性的不捨,無論如何,這都是對禮教的背棄,代價必然是被隔絕在正常的世界之外。

另一個描述則剛好反過來,出自於「馬太福音」中,耶穌對他的門徒所說的:「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如何才能再鹹呢?」在這裡,鹽是一種防腐、消毒的珍寶,代表著菁英與中堅的力量。於是,要成為有用的鹽,代價就是,必須要捨棄七情六慾,必須要遵循繁複教條,行鋼索般小心翼翼地走在正常的狹窄定義中,以維持平衡,不再有多元的可能性,不該有追求內在渴望的癡心妄想。



這不正就是1950年代所追求的某種乾淨、堅決、刻板的單一生活價值嗎?陶德海恩斯帶著我們比原著小說更進一步地深入卡蘿的生活當中,去觀看在那個年代所謂的正常菁英生活,以及身處其中的窒息感。而飾演卡蘿的凱特布蘭琪,不只是複刻五○年代女演員的誇張矯作,更去撕裂她那宛如帶著假面的紅唇笑靨,在某些時刻看似不經意地洩露出藏在後面的寂寞感傷(首次餐廳見面時,卡蘿冒出那句「flung out of space」時,凱特的眼神與眉宇一瞬間暗了下來,簡直神乎其技,之後我們才在她倆享受魚水之歡後,知道那句話前面,藏著「my angel」),在某些時刻以崩潰與恍惚釋放內在的絕望,某種程度來說,甚至比編導用心良苦地從種種細節裡所建構的時代陰影與恐慌,來得更具有殺傷力與說服力。


就像是《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正因為有那個龐大無情的外在世界,才有愛情裡逃脫現實的烏托邦。但對我來說,《因為愛妳》逃避現實的成分稀少得多,相反地,它更多了一種向父權、向體制所展現出的反抗姿態,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手在這部電影裡,有著這麼關鍵重要的意義。手傳遞著訊息、交流著情感、彰顯出意志,原本在小說裡因交錯著嫉妒與戀慕情結,而有些鉤心鬥角的女性們,在電影裡則藉著手的姿勢與觸碰,反而建構出一種向時代挑釁的同盟關係,給予彼此隱密而深刻的支持力量。

但有些時候,在電影裡,手卻消失了。



當卡蘿欣賞著特芮絲的攝影作品時,最後把眼光停留在那張紛飛雪中獨自回望的照片上,影像裡的她,身上穿著華麗的貂皮,唇角帶著笑意,但手卻是插在口袋裡的,看不見。還記得,導演曾讓我們親眼目睹這張照片形成的那個瞬間,女孩急切地想捕捉下自己所迷戀的倩影,而站在遠處的女子,似乎意識到了,便微微側過身來給了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這是個無須表達陳述或展露自我的時刻,純粹就是個默契,一種心有靈犀,一種無可名狀的親暱感(帶點懸疑未知的感覺,就像加了一點點鹽),告訴對方,我在這兒呢,我都明白了!

於是,到了影片最後的最後,卡蘿終於看見了特芮絲時,小說裡寫著,「特芮絲看著她的笑容逐漸浮現,卡蘿似乎難以置信地看了她一下,然後才忽然舉起手臂揮動,急切地向她打招呼。特芮絲從來沒見過卡蘿這樣打招呼的方式。特芮絲走向她」,非常非常動人的收場,焦點在那隻手,一個肯定、坦然、呼喚的手勢。然而,到了電影裡,手卻又不見了,伴隨著越堆疊越濃烈越激昂的音樂聲,整個世界的運轉似乎都因此而停滯了下來,特芮絲帶著點怯懦又帶著點壯烈的走近,讓原本渾然不覺的卡蘿,終於感受到她熱切投射的目光,於是側過頭來,大膽地凝視著鏡頭(這時我們都變成了特芮絲)。沒有動作、沒有言語、沒有姿態,就在這幾秒間,從眼梢到嘴角,那最細微的變化,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切。

我在這兒呢,我都明白了!

(全文完)
 
文中「」中所引用之文字來自於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著、李延輝翻譯、木馬出版的【鹽的代價】。 

上一篇:無知的力量

(悄悄話) 2016-04-25 22:10:06
佩服你文筆與觀點 2016-03-12 15:59:52

怎麼可以把電影所表達的意像寫的這麼鞭闢入理,真的寫的太精彩了!那雙手,真的表達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