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5 20:21:40牛頭犬

《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我必須承認,我錯了!

看了《雙面瑪琳達》後,自認為是伍迪艾倫專家的我,還大言不慚地說,拍了半部「嚴肅戲劇」電影的伍迪,並非企圖挑戰自己的創作路線,而是為了證明他近年來不甚受歡迎的喜劇作品,並非甜俗空洞、黔驢技窮的浮誇濫造之作,而是有其內在的人生觀點。

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七十歲的伍迪艾倫就以他的新作《愛情決勝點》,讓我不得不把自己狂妄的揣測與見解給吞了回去。

《愛情決勝點》似乎延續著《雙面瑪琳達》的嚴肅部分,帶著我們進入一個關於愛情、婚姻、背叛與機運,卻不那麼柏格曼的另一種伍迪艾倫世界。在這部作品中,影迷們所熟悉的伍迪元素幾乎全消失了,沒有爵士樂、沒有插科打渾、沒有神經質的叨絮、沒有慧黠的妙語如珠、沒有紐約,連片頭黑底白字的字幕卡都有些變了樣。然而,我卻在看似平鋪直敘、冷靜自制的劇本與導演技巧中,發現了沒有旁徵博引、沒有類型諧仿、沒有笑料串連的伍迪艾倫,在電影的每個細節裡,展現了我們過去往往會因為眼花撩亂而忽略掉,他對於某些情緒上、心理上、氣氛上微妙轉折的精準掌握,這讓情節故事不僅流暢生動,更充滿了懾人的魅惑力。那是對人性(無論是角色或是觀眾)的一種洞悉,也是對通俗藝術的一種高度自覺。

因此,即使《愛情決勝點》的故事並不怎麼新鮮,也少了伍迪艾倫的招牌特色-無論是他獨門喜劇的神經質幽默,或是柏格曼風格的心理糾結,卻仍然能輕易地抓住觀眾每分每秒的情緒,甚至比以往更為成功。《愛情決勝點》是近二十年來伍迪艾倫票房最好的電影,也是近十年來口碑最佳的作品。

究竟什麼是讓伍迪艾倫創作大轉變的因素呢?如果讓我猜,我會說,是英國的緣故。因為我甚至在《愛情決勝點》,這第一部伍迪艾倫的倫敦電影中,看到了亨利詹姆士的「國際主題」。

就我們最粗淺的伍迪艾倫印象,他電影中的主角,多半是中產階級的知識份子,不見得富裕,但經濟壓力造成的生活困境,從來不是他們所在意的主題。然而在《愛情決勝點》中,我們卻看到了宛如貴族般生活的上流社會,以及必須與高昂物價對抗的升斗小民,兩者之間的對比,還有攀懸在愛情慾望與身份金錢兩崖之間的痛苦擺盪。這是從珍奧斯汀、EM福斯特到亨利詹姆士這些文豪,都曾經試圖尋找平衡公式的難解習題,而現在,竟然出現在一向著迷於契訶夫、杜斯托也夫斯基、史特林堡等幽微心靈的伍迪艾倫創作裡(當然,這些主題仍暗湧在故事底層)。

而兼具野性與純真魅力的史嘉莉嬌涵森,更讓我看到伍迪電影中落差最驚人的一個女性角色,從帶著自信、天真與孩子氣的謎樣女神,到無望糾纏、歇斯底里、夢幻盡失的致命吸引力,成為攪動影片情緒的中心。而我們卻也發現,這個唯一的美國角色,對比著故事裡那些充滿心機、利害計算、妥協、利用的世故英國人(也包括了來自愛爾蘭的主角),無論哪一個面向,都顯得更「真實」,也更「無辜」。

來到倫敦的伍迪艾倫,探索著這個古老城市裡,歌劇、音樂劇、現代畫展覽、電影、球局、派對等等,中產階級的優雅生活,自在悠遊地宛如在他所熟悉的紐約,卻隱約地在其中透露出,這個國家無所不在的階級、勢利與世故,帶給他的某種焦慮感,似乎也與911後他作品中再度開始出現的某些酸澀、對無常生命的觀點,產生了共振。

特別是歌劇。在《愛情決勝點》的配樂中,沒有了伍迪電影裡慣見的艾靈頓公爵、柯爾波特,也並非他喜歡在嚴肅戲劇裡佐襯的古典音樂(《愛與罪》的舒伯特、《另一個女人》的薩提、《雙面瑪琳達》的巴哈),而幾乎全是詠嘆調。我不得不讚嘆這個驚人完美的選擇,除了一方面歌劇所代表的某種階級意識外,帶有故事性與心境表達的歌劇詠嘆調,像是「弄臣」、「愛情靈藥」、「唱遊詩人」、「茶花女」,甚至是「奧塞羅」與「馬克白」,成為了暗示對照電影中關於愛情、階級、背叛、妒意與謀殺主題的絃外之音,而在某些時刻,這些磅礡迴盪的天籟歌聲,更變成彷彿希臘悲劇的唱詩班,或是宗教音樂,讓觀眾跳脫到了另一個層次,去俯瞰這一路如漩渦般向下沉淪的悲劇。

說是悲劇,其實是有些誇大其辭。《愛情決勝點》從道德上來看,顯然是個殘酷的悲劇,但站在人性慾望的角度上看,卻是不折不扣的喜劇。無疑的,《愛情決勝點》讓我們想到了伍迪十五年前的作品《愛與罪》,兩段式的故事在影片最後的一場婚宴上,令人驚奇地轉折向截然不同的收場,特別是當劇中為了家庭與聲望而僱殺手做掉情婦的馬丁藍道,輕鬆地啜飲著香檳,告訴身旁不可置信的伍迪,他已經完全擺脫掉罪惡感,還戲謔地說「你看太多好萊塢電影」時,相信許多觀眾都被刺傷了。

在《愛情決勝點》節制卻仍驚心動魄的謀殺案後,我們所熟悉的那個伍迪艾倫,終於又隱約地探出身來,精采地扭轉了影片的結局。那結局不僅完美地呼應了影片開頭關於「好心與好運」的賽末點啟示(那枚戒指的運用簡直是天才),更也與伍迪《愛與罪》的主題遙相唱和。

而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過了十五年,伍迪艾倫的觀點是否有了轉變?

對我來說,是有的。

在《愛與罪》中,伍迪所表現出的,是對於道德與正義的強烈不信任感,雖然仍帶著點輕鬆調笑的趣味,但從他刻意安排了一名正直猶太牧師的最後失明,與一名理性猶太哲學家的選擇自殺,其實可以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尖銳與憤慨。然而在《愛情決勝點》裡,伍迪設計了一個恍如夢境的柏格曼式段落,兇手面對著被他所殺的鬼魂,悠悠地陳述心境,甚至有著些許懺悔自白的意味,他說,如果他的計謀被揭發,「至少讓正義得到伸張」(《愛與罪》中夢境般的段落,卻是馬丁藍道過世的無神論姑姑,宣揚著沒有罪惡感就沒有罪惡的道理)。

在影片最後,危機渡過了,新生命誕生,一片歡欣鼓舞的氣氛中,伍迪艾倫特別將最後一個鏡頭,留給了壯觀的泰晤士河畔景緻襯托下,男主角陰沉茫然的側臉。我彷彿聯想到,那就像《開羅紫玫瑰》他輕巧帶出背叛諾言的男主角獨坐在飛機上那個落寞的畫面,似乎是伍迪在沉重的慨歎中,留下的一絲撫慰。

十五年了,伍迪艾倫磨掉了當初的崢嶸稜角,對於現實世事不再那麼義憤填膺,也少了些苦楚酸澀的譏諷嘲弄,反而是對於生命中那龐然不可測、不可知的機運與巧合,或許可以籠統地稱之為「天」或「上帝」,有了更多的領悟,也承認了他的敬畏。

就在剛要進入應該是「隨心所欲不踰矩」的年歲時,伍迪艾倫以這部創作路線大轉彎的作品,讓影迷們看到了他,「知天命」的成熟開闊氣度。


一些關於伍迪艾倫新片的消息:
伍迪已經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倫敦電影《獨家內幕》Scoop的拍攝,應該會再度回到威尼斯首映,這部片伍迪艾倫自己會參與演出,史嘉莉嬌涵森和倫敦儼然是他的新謬絲女神。《獨家內幕》是一部關於謀殺案、新聞內幕與階級愛情的喜劇片,據傳,伍迪聲稱這部片將是他近期最後一部喜劇電影。他的在下一部電影預計仍將在倫敦拍攝,不過BBC尚未和伍迪簽下片約,因此也有傳說伍迪艾倫將到巴黎或巴塞隆納拍攝下一部新片,影迷們估計,等伍迪艾倫完成了傳說中這「倫敦三部曲」和巴塞隆納及巴黎新片,重回紐約拍片時,應該已經是2010年的事了。
cherry 2007-08-30 00:44:36

同意上一位的說法 太Daisy Miller 了

Brsuny 2006-12-26 13:30:16

這確實是是一部很Henry James的作品,「純真的美國人」與「世故的歐洲人」的對比,「慾望之翼」(Wings of the Dove)、「金色情挑」(The Golden Bowl)中亦然。比較起來,我會喜歡Wings of the Dove多一點,也買了原聲帶,因為Wings of the Dove的配樂既華麗又頹惑,讓人想在威尼斯迷路,嚐嚐機關算盡卻愛上回憶的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