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10 17:51:49牛頭犬
《老爸的單程車票》Les Invasions barbares & Oscar 2004
《老爸的單程車票》Les Invasions barbares & Oscar 2004
作品中震盪著良知呼喚的文豪索忍尼辛、被譽為「結構主義之父」的思想家李維史陀、帶領法語區人民對抗不合理統治的政治家帕皮諾,他們作品的書影,出現在《老爸的單程車票》最後,老爸汗牛充棟的書房書架上。一個是遭共產極權驅逐的蘇聯文壇祭酒、一個是逃離納粹魔掌的法國思想巨擘、一個是功敗垂成流亡海外的魁北克獨立運動人士,究竟,是他們的「野蠻」侵入了帝國不可摧毀的中心,還是帝國的野蠻迫害了他們的信念?
2004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雖然把多數的獎項都給了標榜要與邪惡勢力拼死一搏的《魔戒》與《怒海爭鋒》,但今年其他的幾個重要獎項,卻有著一股奇妙的反動味道,無論是最佳劇情短片:改編自福克納小說的《兩個士兵》Two Soldiers,還是最佳紀錄長片:越戰的幕後推手麥納馬拉的訪談錄《戰爭迷霧》The Fog of War,都不難嗅到反戰味,而美伊戰爭時最不畏爭議而出面批判當局的演員:西恩潘與提姆羅賓斯,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獎,在電影中大罵戰爭製造者愚蠢的芮妮齊薇格,拿下了最佳女配角獎,而這部在開場不久就重現九一一事件畫面,並為此訂下標題「野蠻入侵」的《老爸的單程車票》,呼應了導演十七年前的作品《美利堅帝國淪亡記》,也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獎。
不過,《老爸的單程車票》其實一點兒也不是一部嚴肅艱澀的電影,對於看過導演阿坎德舊作《美利堅帝國淪亡記》的影迷來說,它更像是一部同學會電影,關於一票腦袋好、學問棒卻有點瘋瘋癲癲的老朋友們,談笑話家常的故事,只不過十七年前,他們肆無忌憚地聊著的,是「性」,而十七年後,這些更是早已揮別青春的老傢伙們,除了「性」,還有「死」。
故事從色迷心竅的老教授因罹癌而不久人世為始,向來對宗教、歷史、哲學都有著睿智見解的編導丹尼斯阿坎德,以大量廣博的聯想與情節推衍來擴充他的「野蠻入侵」主題。於是,電視新聞裡的九一一事件,以及老教授滔滔不絕地陳述著一件件駭人的屠殺迫害史實(戰爭、納粹集中營、西葡殖民主義者在南美的對原住民的種族滅絕...),都可做為「野蠻是誰」的有趣對比;而現實生活中,老教授信奉資本主義的兒子,捧著一疊疊鈔票,在恐怖擁擠的醫院中,如入無人之境,完全無視於公平但癱瘓的醫療法規,為老教授整理出一間溫馨舒適的私人病房(老教授反對道:當初我們支持醫療保險制度,現在我們就該承擔它的後果),還有為了減輕老教授癌末的肉體痛苦,而進入黑市使用違法的毒品來讓他紓緩,甚至解脫,相對於死守社會主義道路的老爸,金錢萬能的兒子(也包括吸毒的女孩,及那幾個粗野沒文化的學生)似乎是入侵這個理性世界的野蠻,強力地敲擊著普世價值與政治正確,但卻讓「道德」的定義曖昧了起來。
而一直到了影片後段,順著他的心願,老教授被安置到美麗的河邊小木屋,等待最後時刻的來臨,那一群好朋友們,也都來到了他身邊,宛如十七年前的那場晚宴重現,只不過,雖然仍偶有機鋒的「性」對話,但更多的是沉潛的、安靜的省思,關於哲學、關於死亡。在有趣的一幕中,導演的鏡頭緩緩地拍著這群老友的臉孔,看他們失神地說著他們曾經信仰的各種學說: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虛無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他們曾經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思潮而起伏漂流,但面對眼前的死神,卻還是那麼惶恐無助,抓不到書頁中能支撐自己的理性與價值,一切顯得那麼空幻(老教授還說了一個與中國美女接觸的尷尬經驗)。這才赫然發現,身旁的親人與朋友,是那麼的真實。
曾經是遊戲人間、目空一切的老教授,直到看見死亡,才知道理性的脆弱。那究竟,病痛死亡是侵入理性世界的「野蠻」魔障,抑或,理性的思辯與定義才是模糊「生命與死亡」的野蠻態度呢?
丹尼斯阿坎德將他曾經是充滿知識份子調調的尖銳口吻,在這部片中收斂了起來,而慢慢地在一層又一層無法得到完滿解答的關係,以及對死亡的直接凝視中,將影片推向一股「天問」的遼闊思緒之中,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人間情感中的種種不捨。
P.S. 其實在匆匆一瞥中,並不很確定影片中老爸書架上特寫的書影,是不是真是那三位的作品,如有錯誤也煩請指正。
作品中震盪著良知呼喚的文豪索忍尼辛、被譽為「結構主義之父」的思想家李維史陀、帶領法語區人民對抗不合理統治的政治家帕皮諾,他們作品的書影,出現在《老爸的單程車票》最後,老爸汗牛充棟的書房書架上。一個是遭共產極權驅逐的蘇聯文壇祭酒、一個是逃離納粹魔掌的法國思想巨擘、一個是功敗垂成流亡海外的魁北克獨立運動人士,究竟,是他們的「野蠻」侵入了帝國不可摧毀的中心,還是帝國的野蠻迫害了他們的信念?
2004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雖然把多數的獎項都給了標榜要與邪惡勢力拼死一搏的《魔戒》與《怒海爭鋒》,但今年其他的幾個重要獎項,卻有著一股奇妙的反動味道,無論是最佳劇情短片:改編自福克納小說的《兩個士兵》Two Soldiers,還是最佳紀錄長片:越戰的幕後推手麥納馬拉的訪談錄《戰爭迷霧》The Fog of War,都不難嗅到反戰味,而美伊戰爭時最不畏爭議而出面批判當局的演員:西恩潘與提姆羅賓斯,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獎,在電影中大罵戰爭製造者愚蠢的芮妮齊薇格,拿下了最佳女配角獎,而這部在開場不久就重現九一一事件畫面,並為此訂下標題「野蠻入侵」的《老爸的單程車票》,呼應了導演十七年前的作品《美利堅帝國淪亡記》,也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獎。
不過,《老爸的單程車票》其實一點兒也不是一部嚴肅艱澀的電影,對於看過導演阿坎德舊作《美利堅帝國淪亡記》的影迷來說,它更像是一部同學會電影,關於一票腦袋好、學問棒卻有點瘋瘋癲癲的老朋友們,談笑話家常的故事,只不過十七年前,他們肆無忌憚地聊著的,是「性」,而十七年後,這些更是早已揮別青春的老傢伙們,除了「性」,還有「死」。
故事從色迷心竅的老教授因罹癌而不久人世為始,向來對宗教、歷史、哲學都有著睿智見解的編導丹尼斯阿坎德,以大量廣博的聯想與情節推衍來擴充他的「野蠻入侵」主題。於是,電視新聞裡的九一一事件,以及老教授滔滔不絕地陳述著一件件駭人的屠殺迫害史實(戰爭、納粹集中營、西葡殖民主義者在南美的對原住民的種族滅絕...),都可做為「野蠻是誰」的有趣對比;而現實生活中,老教授信奉資本主義的兒子,捧著一疊疊鈔票,在恐怖擁擠的醫院中,如入無人之境,完全無視於公平但癱瘓的醫療法規,為老教授整理出一間溫馨舒適的私人病房(老教授反對道:當初我們支持醫療保險制度,現在我們就該承擔它的後果),還有為了減輕老教授癌末的肉體痛苦,而進入黑市使用違法的毒品來讓他紓緩,甚至解脫,相對於死守社會主義道路的老爸,金錢萬能的兒子(也包括吸毒的女孩,及那幾個粗野沒文化的學生)似乎是入侵這個理性世界的野蠻,強力地敲擊著普世價值與政治正確,但卻讓「道德」的定義曖昧了起來。
而一直到了影片後段,順著他的心願,老教授被安置到美麗的河邊小木屋,等待最後時刻的來臨,那一群好朋友們,也都來到了他身邊,宛如十七年前的那場晚宴重現,只不過,雖然仍偶有機鋒的「性」對話,但更多的是沉潛的、安靜的省思,關於哲學、關於死亡。在有趣的一幕中,導演的鏡頭緩緩地拍著這群老友的臉孔,看他們失神地說著他們曾經信仰的各種學說: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虛無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他們曾經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思潮而起伏漂流,但面對眼前的死神,卻還是那麼惶恐無助,抓不到書頁中能支撐自己的理性與價值,一切顯得那麼空幻(老教授還說了一個與中國美女接觸的尷尬經驗)。這才赫然發現,身旁的親人與朋友,是那麼的真實。
曾經是遊戲人間、目空一切的老教授,直到看見死亡,才知道理性的脆弱。那究竟,病痛死亡是侵入理性世界的「野蠻」魔障,抑或,理性的思辯與定義才是模糊「生命與死亡」的野蠻態度呢?
丹尼斯阿坎德將他曾經是充滿知識份子調調的尖銳口吻,在這部片中收斂了起來,而慢慢地在一層又一層無法得到完滿解答的關係,以及對死亡的直接凝視中,將影片推向一股「天問」的遼闊思緒之中,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人間情感中的種種不捨。
P.S. 其實在匆匆一瞥中,並不很確定影片中老爸書架上特寫的書影,是不是真是那三位的作品,如有錯誤也煩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