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18 14:41:14牛頭犬
《盲劍俠》
《盲劍俠》:聲音、回憶、庶民樂
日本的美食節目中,當來賓們品嘗過精心烹製的食物或湯頭後,總免不了要發表一些做作、刻意誇大的形容:像是蝴蝶飛進嘴巴裡、鮮魚在舌頭上跳躍...之類的。而一些比較沒有創意、沒讀過什麼書,也比較不那麼寡廉鮮恥的藝人,則多會用一個模糊概略的詞,來描述那種說不出的美味:「深奧」。他們所想表達的,並不是說嘗不出味道、怪異的味道或沒什麼味道,而應該是指有很多種味道,恰如其份地混合在一起,彼此唱和襯托,而形成一種美好、複雜卻難以點破的新滋味。
如果是用這種解釋的話,我會說,《盲劍俠》是一部「深奧」的電影。
當然,也許需要再次強調,所謂的深奧,並不是指貝克特、史特林堡的戲劇,或高達的電影那種令人一頭霧水的「深奧」。相反地,《盲劍俠》的故事與敘事是再通俗傳統不過的,甚至有些討好迎合觀眾的傾向,也因此得以在威尼斯和多倫多都所向披靡地拿下觀眾票選獎。
說它深奧,因為它確實像是一鍋大雜燴。
向來輕盈地舞動在冷靜、喜趣與暴力間的日本大導演北野武,原本在他過去的黑社會、警匪電影中就有著相當程度的武士電影調調,而在這部特意向已故巨星勝新太郎(曾主演過26部盲劍客「座頭市」)致敬的作品中,他甚至將他過去作品《奏鳴曲》與《花火》的成功模式與風格,勇敢地套了上去,北野武的招牌形象(沉默內斂的狠角色)、平地一聲雷的暴力氣息、冷靜且刻意迴避的感情、海外孤島的閒適歡愉(《奏鳴曲》的小島、《花火》的休旅車、《盲劍俠》的茅屋)、壯烈與卑微並存的死亡...你會發現,北野武的調調和武士(浪人)電影的主旋律簡直是契合無間。
而北野武過去玩過的技倆,也在這部片中奇妙地發酵了。在這部以「盲劍俠」為故事中心的電影裡,導演刻意放大了「聲音」的角色與地位,使得作品格外地有「聽頭」。不僅新搭擋鈴木慶一的配樂(而非以往的久石讓),與影像中農民工人勞動或歡慶時的音效,一搭一唱,巧妙得令人莞爾,而常喜歡讓「事件」發生在銀幕之外的北野武,也剛好讓觀眾拉長了耳朵去聽發生了什麼事,似乎讓觀眾也不得不融入「盲劍俠」的主觀角度中。
另外,北野武也在影片中,特別為幾個重要角色插入長長的回憶片段,用以交待角色的心路歷程與故事的來龍去脈,而許多不曾說出口的悲傷往事,更暗湧在故事主軸之下,為人物構築了厚實的心理深度。導演刻意讓觀眾穿透表面殘暴盲目的生死撕殺,進到次文本中,並獲得了全知的觀點,似乎又與「盲劍俠」外觀的盲與內在的洞悉,達成某種呼應。
更進一步來說,北野武的座頭市,這個染了一頭金髮的盲劍俠,卻也把美國電影的類型精神混到了這部武士(浪人)電影中來。當然,冷靜、孤獨、正直的座頭市,隻身闖入這個邪惡控制的小鎮中,以神乎其技的劍法摧毀了惡勢力、協助了弱者的復仇,本來就和好萊塢的西部片類型聲氣相通,而有趣的是,在這個龍蛇雜處的地方,北野武刻意運用大量室內的陰影與黑夜的低調光線,甚至是傾斜的鏡頭,製造出危疑且罪惡處處的氣氛,加上賭場、妓院、謀殺、神秘的魔頭等元素,似乎又讓影片沾上了些黑色電影的風格。於是,不一樣的解讀角度,也給了這部片更多樣的觀影趣味。
但是,雖然混進了些美國電影的調味料,《盲劍俠》所需要的日本原味也沒跑掉,不僅服裝、場景、配樂都是充滿新意卻不脫傳統與古典的基調,而片中一心復仇的姊妹,也似乎暗藏著對日本傳統表演藝術中的「女形」及「野郎歌舞妓」(特別是向大師阪東玉三郎)取經及致敬的趣味。同時,北野武也將武士電影中一些重要的精神帶入作品中,特別像是在黑澤明的武士電影(《大鏢客》及《七武士》等)中最豐沛的人文及人道主義,還有武士(浪人)在顛沛的世間中,難以求得一容身之處的困頓,以及被當成棋子般擺佈的無奈,都呈現在淺野忠信所飾的服部(也是座頭市的最大敵手)身上,這讓那最後的決鬥,不但沒有刀光劍影、血濺如花的撕殺快感,反倒在對決與自裁的平行剪輯中,展現出無比沉重的哀矜悲憫,再對照那對姊妹在絕處時靠本能求生的淒涼,以及座頭市看似瀟灑,卻仍難掩他對失明耿耿於懷的終曲(他認為給大魔頭最大的懲罰並非死亡,而是失去雙眼),這種種的難言之隱,讓刻意美化、風格化的血腥暴力,暗暗地沉潛下來。
傳統行俠仗義的座頭市,在過去一系列作品中,曾以一首可愛的打油詩來自嘲:「踏著破鞋遊江湖,只有今天沒明天,漂泊鳥兒何處去,知我路者唯竹杖。」在新版的《盲劍俠》中,座頭市將壞人逐一清除之後,同樣地也沒留在小鎮裡快活,而再度走上孤獨無名的流浪,而真正的享受一切快樂的,則是那些擺脫欺壓的庶民百姓(這似乎是許多武士電影的共同結論,包括黑澤明的《七武士》及劇本遺作《黑之雨》)。在影片最後,北野武更天才地將整部片的所有元素,全匯集在那場踢踏舞中,聲音、回憶、庶民樂、暴力、搞笑、獨行俠、顛覆、傳統、風格化...一層又一層地堆疊上去,讓整部作品漂亮精準地收在氣氛的最高點上。
而北野武也仍然在他創作生涯的最高點上,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的美食節目中,當來賓們品嘗過精心烹製的食物或湯頭後,總免不了要發表一些做作、刻意誇大的形容:像是蝴蝶飛進嘴巴裡、鮮魚在舌頭上跳躍...之類的。而一些比較沒有創意、沒讀過什麼書,也比較不那麼寡廉鮮恥的藝人,則多會用一個模糊概略的詞,來描述那種說不出的美味:「深奧」。他們所想表達的,並不是說嘗不出味道、怪異的味道或沒什麼味道,而應該是指有很多種味道,恰如其份地混合在一起,彼此唱和襯托,而形成一種美好、複雜卻難以點破的新滋味。
如果是用這種解釋的話,我會說,《盲劍俠》是一部「深奧」的電影。
當然,也許需要再次強調,所謂的深奧,並不是指貝克特、史特林堡的戲劇,或高達的電影那種令人一頭霧水的「深奧」。相反地,《盲劍俠》的故事與敘事是再通俗傳統不過的,甚至有些討好迎合觀眾的傾向,也因此得以在威尼斯和多倫多都所向披靡地拿下觀眾票選獎。
說它深奧,因為它確實像是一鍋大雜燴。
向來輕盈地舞動在冷靜、喜趣與暴力間的日本大導演北野武,原本在他過去的黑社會、警匪電影中就有著相當程度的武士電影調調,而在這部特意向已故巨星勝新太郎(曾主演過26部盲劍客「座頭市」)致敬的作品中,他甚至將他過去作品《奏鳴曲》與《花火》的成功模式與風格,勇敢地套了上去,北野武的招牌形象(沉默內斂的狠角色)、平地一聲雷的暴力氣息、冷靜且刻意迴避的感情、海外孤島的閒適歡愉(《奏鳴曲》的小島、《花火》的休旅車、《盲劍俠》的茅屋)、壯烈與卑微並存的死亡...你會發現,北野武的調調和武士(浪人)電影的主旋律簡直是契合無間。
而北野武過去玩過的技倆,也在這部片中奇妙地發酵了。在這部以「盲劍俠」為故事中心的電影裡,導演刻意放大了「聲音」的角色與地位,使得作品格外地有「聽頭」。不僅新搭擋鈴木慶一的配樂(而非以往的久石讓),與影像中農民工人勞動或歡慶時的音效,一搭一唱,巧妙得令人莞爾,而常喜歡讓「事件」發生在銀幕之外的北野武,也剛好讓觀眾拉長了耳朵去聽發生了什麼事,似乎讓觀眾也不得不融入「盲劍俠」的主觀角度中。
另外,北野武也在影片中,特別為幾個重要角色插入長長的回憶片段,用以交待角色的心路歷程與故事的來龍去脈,而許多不曾說出口的悲傷往事,更暗湧在故事主軸之下,為人物構築了厚實的心理深度。導演刻意讓觀眾穿透表面殘暴盲目的生死撕殺,進到次文本中,並獲得了全知的觀點,似乎又與「盲劍俠」外觀的盲與內在的洞悉,達成某種呼應。
更進一步來說,北野武的座頭市,這個染了一頭金髮的盲劍俠,卻也把美國電影的類型精神混到了這部武士(浪人)電影中來。當然,冷靜、孤獨、正直的座頭市,隻身闖入這個邪惡控制的小鎮中,以神乎其技的劍法摧毀了惡勢力、協助了弱者的復仇,本來就和好萊塢的西部片類型聲氣相通,而有趣的是,在這個龍蛇雜處的地方,北野武刻意運用大量室內的陰影與黑夜的低調光線,甚至是傾斜的鏡頭,製造出危疑且罪惡處處的氣氛,加上賭場、妓院、謀殺、神秘的魔頭等元素,似乎又讓影片沾上了些黑色電影的風格。於是,不一樣的解讀角度,也給了這部片更多樣的觀影趣味。
但是,雖然混進了些美國電影的調味料,《盲劍俠》所需要的日本原味也沒跑掉,不僅服裝、場景、配樂都是充滿新意卻不脫傳統與古典的基調,而片中一心復仇的姊妹,也似乎暗藏著對日本傳統表演藝術中的「女形」及「野郎歌舞妓」(特別是向大師阪東玉三郎)取經及致敬的趣味。同時,北野武也將武士電影中一些重要的精神帶入作品中,特別像是在黑澤明的武士電影(《大鏢客》及《七武士》等)中最豐沛的人文及人道主義,還有武士(浪人)在顛沛的世間中,難以求得一容身之處的困頓,以及被當成棋子般擺佈的無奈,都呈現在淺野忠信所飾的服部(也是座頭市的最大敵手)身上,這讓那最後的決鬥,不但沒有刀光劍影、血濺如花的撕殺快感,反倒在對決與自裁的平行剪輯中,展現出無比沉重的哀矜悲憫,再對照那對姊妹在絕處時靠本能求生的淒涼,以及座頭市看似瀟灑,卻仍難掩他對失明耿耿於懷的終曲(他認為給大魔頭最大的懲罰並非死亡,而是失去雙眼),這種種的難言之隱,讓刻意美化、風格化的血腥暴力,暗暗地沉潛下來。
傳統行俠仗義的座頭市,在過去一系列作品中,曾以一首可愛的打油詩來自嘲:「踏著破鞋遊江湖,只有今天沒明天,漂泊鳥兒何處去,知我路者唯竹杖。」在新版的《盲劍俠》中,座頭市將壞人逐一清除之後,同樣地也沒留在小鎮裡快活,而再度走上孤獨無名的流浪,而真正的享受一切快樂的,則是那些擺脫欺壓的庶民百姓(這似乎是許多武士電影的共同結論,包括黑澤明的《七武士》及劇本遺作《黑之雨》)。在影片最後,北野武更天才地將整部片的所有元素,全匯集在那場踢踏舞中,聲音、回憶、庶民樂、暴力、搞笑、獨行俠、顛覆、傳統、風格化...一層又一層地堆疊上去,讓整部作品漂亮精準地收在氣氛的最高點上。
而北野武也仍然在他創作生涯的最高點上,這是毋庸置疑的。
下一篇:《春夏秋冬又回春》與《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