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02 17:22:29牛頭犬

《生命無他》Anything Else & 《少年維特的成長》

《生命無他》Anything Else

時間是耶誕節的前一天。因為不信教,我沒有慶祝這個節日的習慣,不過身邊每個人都在提這個節日,被資本主義包養的報紙、電視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別浪費掉這個佳節,於是在送一個病患到醫院去的路途上,我給自己和醫務所裡的弟兄們,買了一個大披薩和兩盒炸雞,也確實,自己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好好打打牙祭了。我幾近於狼吞虎嚥地嚼著披薩、啃著炸雞,像是舌頭已經幾百年沒碰著這些美味,突然間,卡啦!我下巴的咬合關節發出了清脆的聲響,緊接著就是一陣痠軟的疼痛,我想,或許是關節的軟骨受傷或是脫位了。不過,我還是可以說話、吃東西,只是幾天後,當我把嘴巴張得老大,耳邊還是會傳出喀啦喀啦的聲音,關節處也會有無法使力和輕微疼痛的感覺。於是當我回到台北時,便趕緊去找牙科醫師求助。

躺在牙科椅上,我盯著刺眼的燈光,喃喃地告訴醫生我的困擾,但醫生好像不當回事般地敷衍我,拿支叉子還是什麼的,在我嘴巴裡撥來撥去,告訴我沒事啦!別緊張,倒是你的牙結石挺嚴重的...我還是不怎麼放心,再次向他強調,如果我把嘴巴張得很開的話,就會覺得痛而且還會喀啦喀啦地響,該怎麼辦...醫師先生在他的口罩下冷冷地笑了幾聲,然後告訴我說:那就不要張得那麼開呀!

好答案。

兩天後我拿到了我訂購的伍迪艾倫新片《生命無他》Anything Else的DVD,裡面飾演喜劇作家的伍迪艾倫,在一開場不久,就向他的後生小輩傑森畢格斯說了個笑話:有個傢伙跑去找醫生,告訴他,當我這樣的時候(手腕搖呀轉的)會痛,該怎麼辦?

醫生告訴他,那就不要這樣做。

我看了啞然失笑。

即將邁入七十歲的伍迪艾倫,在與米亞法蘿分手、與順宜結婚生子的這近十年來,作品似乎從原本的困惑、犬儒與悲觀,越來越走向甜美、純真與自我陶醉,原本著迷於他作品中對生活、對生命、對愛情、對娛樂事業、對電影類型、對媒體、對中產階級、對知識份子的睿智見解、殘酷質疑與嘲弄訕笑的影迷們,似乎也越來越摸不著頭緒,而他那以每年一部的速度發行的電影,似乎也走向了簡單概念與複製角色的好萊塢式喜劇死胡同裡。

不過,他的這部最新作品《生命無他》顯然跳脫了這樣的困境。首先,光是從去年威尼斯影展前美國媒體所披露的劇情大綱和電影完全是兩回事(當時的消息是說,伍迪去追小他四十歲的克莉絲汀娜蕾西),而台灣的媒體記者到了威尼斯看片後,則寫出了顯然不太對勁的報導(劇情內容描述和我實際看到的頗有段距離)看來,就可以知道這自然不是一部概念簡單的電影。《生命無他》講的是傑森畢格斯所飾演的窩囊笑話作家,被他厚臉皮的可笑經紀人(伍迪形容為以色列的遺失支族中應該繼續失蹤的那支)、發呆閒扯賺錢的廢料心理醫生(像神一樣,什麼話也不說,而且還已經掛掉了)及得寸進尺的女朋友母女,不斷地侵蝕與糟踏,直到他遇見了一個神經兮兮、有被迫害妄想症的猶太老頭子(伍迪艾倫)後,才莫名其妙地被逼著爬出那又黏又稠的泥淖。

而整個故事的重心則被擺在傑森畢格斯與克莉絲汀娜蕾西這對情侶檔的生活細節當中,似乎已經好久,沒有看到伍迪花費心思在都會男女的情愛觀上,描述裡面奇異且微妙的偶然、喜悅、懷疑、衝突與消逝過程,還有種種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刺激和扞格。七○年代的《安妮霍爾》及《曼哈頓》、八○年代的《漢娜姊妹》與《愛與罪》,還有九○年代初的《賢伉儷》,都是由伍迪艾倫演出裡面的男主角,而他當時的親密愛人(黛安基頓與米亞法蘿)則都是女主角,但在這部新作中,上了年紀的伍迪總算退居二線,讓年輕的傑森畢格斯成為代替他的身影,一樣的神經質、一樣的軟弱與猶豫不定、一樣充滿了困惑和人性的弱點(生命究竟是什麼?意義在那裡),而伍迪他本人,則彷彿看著多年前還對生命感到不知所措的自己一般,以過來人的身份,以他現在彷彿早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境,帶領著年輕的自己都出迷霧(生命和其他事物並無不同,就是那個樣子而已)。

所以《生命無他》的愛情,雖然外表洋溢著二十一世紀的青春飛揚,其實包裹的仍是伍迪艾倫式老口味的生活觸感,還有他越見發酵的成熟風味。

然而,伍迪自己的角色也並不全然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伍迪在片中將他自己的角色塑造得有點像是傑森畢格斯蠢蠢欲動的另一個自我),而明顯的,紐約九一一事件的陰影,似乎讓他越來越甜俗、越來越相信生命多美好的走向,出現了明顯的轉變,他不僅自己飾演一個有被迫害妄想的猶太老頭,神經兮兮地說自己在家裡的每個房間裡觸手可及處都擺了把上膛的槍,並準備了一套求生工具組,以應不時之需,還要傑森畢格斯也照著做,更誇張的是,伍迪極罕見地在片中演出了一段對他人的憤怒報復行為,讓影迷們意外地看到了向來只出一張嘴、從不否認自己是懦夫的伍迪,對「暴力」的嶄新觀感。也或許正是那個恐怖事件所帶來的驚駭與心理矛盾,讓伍迪找回了些他過往看待世事的那股酸澀與沉澱情緒。

除此之外,《生命無他》似乎也讓伍迪艾倫找回他對角色創作獨特的活力,除了傑森畢格斯幾乎是變本加厲的新版伍迪外,伍迪在自己的軟弱與神經質中加入了被迫害妄想的瘋狂,而克莉絲汀娜蕾西也或許是伍迪艾倫的所有女主角中,最嬌弱無力卻也最驕縱難搞的一個,至於整天拿買西裝來做比喻的經紀人丹尼狄維托,則精采地呈現了操縱他人罪惡感的可恨及可憐,而最有趣的角色還是史塔克珍寧所飾演的女友媽媽,幾乎讓所有人在她面前都要相形失色(和在《幸福合作社》Le Divorce裡飾演的媽媽一樣),一出場就佔走了目光,也讓這齣喜劇的笑料更為生動有力。

《生命無他》的片名來自於一場與計程車司機的對話:
作家:我想說的是,生命真是奇妙又怪異呀!
司機:你知道嗎?就和其他所有的事物一樣(just like anything else)...
這似乎是伍迪艾倫在他即將步入「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時,對於他生命中曾經有過的種種疑問與困惑,所瀟灑提出的一個嶄新解答(生命,和你所看到的表面一樣,沒什麼大道理,也不見得需要什麼意義),也似乎是為他這幾年來,被批評為越來越甜俗鬆軟的作品,對質疑者幽默反詰的一份自我辯白。


《少年維特的成長》Raising Victor Vargas

李安曾經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特別是當他拍完了《飲食男女》和《理性與感性》之後,《臥虎藏龍》當然是他另一個高峰,而在此之前不算成功的《冰風暴》,以及幾可算是一敗塗地的《與魔鬼共騎》,也至少都能讓我找到稍稍滿足之處。不過今年李安導演的《綠巨人浩克》可真是讓我失望極了,雖然號稱是部「有內涵」的漫畫改編電影,李安也口口聲聲說它的內涵正是「希臘悲劇」,但我既在片中看不到「希臘悲劇」的精神,甚至那種對家庭親情欲拒還留、對血緣父權莫可奈何的困境,也讓我嗅不到一點過往的李安氣味。

但意外地,在一部我以為是以「黑人校園愛情」為主題的導演處女作《少年維特的成長》中,我意外地感受到過往李安電影裡的紮實觸感,也感到一股鄉愁般的感動。

《少年維特的成長》講的其實是美國南美裔家庭中一個保守無比的奶奶,與她一手撫養長大的三個孫子孫女間的故事,這三個孩子都已經到了青春期,最大的維特想要交一個漂亮的女朋友,擺脫他和樓上胖大姊間的醜聞,最小的尼諾則困惑於初萌的性慾與自慰的罪惡感中,而孫女薇琪是個胖女孩,整天寂寞地守在電視前,就等著與哥哥逗嘴。有一天,維特終於和鄰近最漂亮的女孩搭訕上了,並意外地成為男女朋友,卻因此在一連串的小事件中,讓一直把他們三個孫子當成小寶貝的奶奶,面對了她在家庭中威權被挑戰的驚嚇與憤怒。

原本看來像是街頭少年釣馬子的青春戀情,其實卻回歸到家庭中細緻微妙的親情互動,包括了價值觀的衝突,與權威的重新調整。才二十七歲的新導演彼得蘇萊特呈現了紐約南美裔社區中並不令人熟悉的人情氛圍,但卻以發自於內在的認同與包容去看待每一個角色,並賦予每個角色許許多多可愛又迷人的小細節,讓每個經歷過相同成長困境的觀眾都能心有所感。

在電影中,我們看不到賴瑞克拉克作品裡對青少年生活的不安與刺痛感,看不到其他導演拍下層社會青少年時喜歡採取的性與暴力姿態,我們看到的是,導演的溫柔與收斂,雖然講性,卻保持距離,雖然講家庭衝突,卻不過份放大淚水與嘶吼,反倒在其中讓我們看到了非常真實且動人的心理轉折。而影片的最後更是收得既精確又溫煦感性:在看似嚴重的絕裂之後,男主角在愛情中找到慰藉與勇氣(那段看似性愛開場的戲,是男主角期待已久的心願達成,但此時卻是百感交集),並回過頭去,在家庭中,找到了寧靜與妥貼的和解與重整。蘇萊特的鏡頭在這裡拍得舒緩又沉穩,讓一切的波動都沉澱了下來,而一路伴隨的橙黃光線更在此更宛如一張親密感性的網,將每個人都安全放鬆地包裹在裡面,把整部片的甜酸苦澀各種滋味,全凝聚為一股不張揚的溫潤氣息,再完美地溶化開來。

《少年維特的成長》是近年來我看過最柔軟迷人的家庭劇之一,而片中幾位沒有專業訓練的年輕演員,表現出來的自然可愛,更是難得一見。

本片入圍了今年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及新進男女演員等五項大獎。

上一篇:艾瑪結婚囉!

下一篇:艾瑪重返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