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2 13:00:28Cindy

小組報告~李斯特

**期中評量
主題:李斯特的鋼琴曲

<李斯特 Franz Liszt生平>
(一)
1811年生於匈牙利,1886年死於德國。偉大的鋼琴演奏家及作曲家,父親亞當‧李斯特(Adam Liszt)是艾斯特哈基(Esterhazy)在雷丁市所設官邸的管事艾斯特哈基是當時贊助音樂藝術最熱心的王族,因此老李斯特得以結識海頓、魯凱畢尼等大音樂家,使得老李斯特自己也很喜歡音樂。
李斯特很早就顯示出音樂的天賦,父親並帶他到艾斯特哈基王府中在尼古拉‧艾斯特哈基王子面前演奏,立刻獲得注意,並得到每年六百奧國金幣的資助,使他得以前往維也納隨薩雷里(Solieri)學習作曲、車爾尼(Czerny)學習鋼琴。
1823年12月,李斯特從維也納前往巴黎,欲入巴黎音樂院,但因身為院長的魯凱畢尼堅持音樂院不收外國學生的原則,使得李斯特無法進入,只好隨雷查(Anton Reicha)及帕爾(Ferdinando Paer)學習作曲及理論。雖然如此,李斯特的鋼琴演奏已大受巴黎音樂沙龍的歡迎。
(二)
自1823年至1835年之間,由於住再巴黎長達十二年之久,李斯特已更像法國人而非匈牙利人,此時法國已是世界音樂中心,而受到蕭邦、白遼士及帕格尼尼的影響,李斯特更加潛心於音樂的創作與演奏,尤其是帕格尼尼,對李斯特的影響與刺激頗深,使他苦練鋼琴技巧,每天練琴時間不下四五個小時。
李斯特的作品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作品多為幻想曲、鋼琴曲及歌曲。第二個時期由1848年開始,受卡洛琳公主的影響,轉向更具野心的作品,完成許多大交響曲及合唱曲。
李斯特也是第一個將一些管絃樂曲改編成鋼琴曲的作家,而在他的改編曲中,使鋼琴達到了表現大編制樂隊的宏亮效果。
<年表簡介>
(1)
1811
10/22日生於匈牙利的來丁(Paiding)自幼學習鋼琴。
1820
第一次舉行公開獨奏會, 由於優秀的表現, 幾位觀眾被感動得慷慨的贈給他六年的學費, 因而父子同行前往維也納, 隨貝多芬的弟子側爾尼(Czerny)學習鋼琴, 隨沙利耶利(Salieri)學習作曲。
1822
經側爾尼嚴格的訓練, 已經熟練得可以看管弦樂總譜在鋼琴上彈奏, 最難的曲子也都能輕易的視奏。
1823
舉行了兩次成功的演奏會, 第二次貝多芬親自出席聆聽, 當眾吻他, 表示讚許。會見舒伯特。
隨父親到巴黎, 原打算進巴黎音樂院, 但因為是外國學生而遭到負責人克魯皮尼(Che Rubini)拒絕, 但李斯特還是跟隨貝爾 (Paer)和瑞加 (Reicha)學習作曲。
1824
在巴黎的第一次音樂會上彈奏插曲(Condenza), 巧妙異常, 使管弦樂團團員們忘記了終止, 傳為佳話。
訪問英國, 再喬治四世御前演奏。
1827
父親去世, 母親來到巴黎居住, 李斯特以授課來維持母親的生活, 很快的就成為名師。
(2)
第三次訪問英國。他開始廣泛的閱讀和結交許多名流, 等一般宗教及政治的作家互相認識, 和斐利奧茲與蕭邦成了密友。
1830
帕格尼尼(Pagnini)在巴黎表演, 給了李斯特一個很大的啟示, 李斯特要盡力把他在小提琴上的狂想發揮到鋼琴上, 為了展開表演的範疇, 把彈奏的技巧發展到那樣的難度, 那些匈牙利狂想曲就是這時孕育出來的。
1834
和才色俱佳的女文學家瑪莉.達各爾柏爵夫人相識, 此期間舉行的音樂會, 大都是為了慈善募捐。
1835
和達各爾柏爵夫人私奔瑞士, 兩人同居三年共生一男兩女, 長女布蘭丁於同年十二月在日內瓦出生。
1839
以旅行演奏家的身份, 走遍歐洲各地, 在羅馬兒子丹尼爾出生。
1844
與達爾各柏爵夫人因性格不合, 終於分手, 該年旅行到法國南部又遇到少年時代的初戀情人, 但她已婚, 而且很不幸福, 李斯特很同情她的遭遇, 於是作 Lchmoch-tehinen以表紀念。
(3)
1847
春季在巴黎舉行獨奏會, 目的是和一位演奏家泰爾保在同一天晚上一決雌雄, 泰氏知道後, 自動將自己的演奏會取消, 李斯特大勝, 此次演奏會上, 竟然被來自基輔的卡洛琳公主愛上。 兩人一見鍾情。
1848
與卡洛琳公主在威瑪同居, 這段期間, 李斯特完成了 [交響曲的形式], 寫了數百首各式各樣的作品, 使李斯特在浪漫派作曲家中, 佔了一席之地。
1856
開始往交響詩方面去嘗試, 起初根據拉瑪丁的一首小詩, 寫成[前奏曲], 同年又寫[奧菲歐], [匈奴戰爭]等, [交響詩]於是開始受人注意。
1859
遭受保守力量的非議和破壞, 於是辭去指揮職務, 但一直到1861年才離開威瑪。
1861
年50歲, 原想赴羅馬和卡洛琳公主舉行婚禮, 但遭教皇否決, 波折之後, 心灰意冷, 作品不多。
1862
完成兩首浮士德插曲, [夜騎]和[鄉旅之舞]。
1863
發表第二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及音樂會練習取兩首。
(4)
1865
入羅馬山上的修道院作修士, 把財產留給子女, 自己則去隱居, 公主則埋頭寫作, 直到終年。
1867
[匈牙利嘉勉彌撒]在姚瑟夫加冕典禮中演唱。Offertorium Benedictus
1869
接受薩克斯威瑪公爵和夫人的勸說, 每年分一部分時間到威瑪, 住在公爵特別為他設置家具的別墅裡, 一時之間子弟滿門, 並作各種宗教神劇。
1875
在本國創立[匈牙利音樂院], 晚年生活平靜。
1876
該年瑪莉.達各爾伯爵夫人和喬治桑先後去世。
1879
李斯特成為阿爾巴諾牧師會會員。
1880-1885
桃李滿天下, 到處旅行但仍不忘作曲
1886
7/1日, 到處旅行, 聽取他自己作品的演奏會(包括一次在倫敦向他致敬的演奏會),以後又出席[雀斯坦與伊蘇笛](華格作品)的演出, 更?探視次女(華格?的妻子)而到拜魯特, 途中受寒而感風邪, 轉為肺炎, 於當月31日半夜去世, 葬禮尤其女可琪瑪在華格的住宅舉行。
資料來源:http://dreamer-home.hibec.com.tw/oldarts/23.htm
<開創交響詩的李斯特>
李斯特在完成了十二首一系列的音樂作品後,把這些作品統稱為「交響詩」(Symphonische Dichtung)。雖然它們並非每一首都具有同等的光采,但在概念上卻都相當具革命性。它在十九世紀後的時間裡,對音樂的發展頗具顯著影響。從許多方面來看,交響詩是浪漫主義萌芽階段時,人們對音樂的另一種看法,而這種看法經常表現在標題音樂裡。不過在十八世紀時,交響詩和標題音樂的差別變得很模糊。
事實上,李斯特之所以創作交響詩,在相當程度上要歸功於白遼士。但是李斯特所創作的交響詩,和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的標題音樂在意義上是不同的。從廣泛的意義上來看,音樂以外的概念通常是文學的,但那並不支配交響詩的結構,也不提供一種「標題」。交響詩主要是一種自由式的交響樂,其創作是為了表達一種意念,不論這意念是文學的、歷史的或者只是純粹的幻想。
李斯特創作的交響詩大都以詩歌為基礎。從法國浪漫派小說家雨果的(山間所聞)(Cequ’on entends sur la montagne),到德國詩人席勒的(理想)(Die Ideale),這些詩歌從未支配音樂,它們只是激發樂曲,或者往往單純引導聽眾到作品的「真實」涵義。在李斯特生命的後期,他宣稱在韋瑪年代(1848 樂重新充滿活力的思想激勵,而這是透過「與詩歌緊密結盟,一種更自由的發展、更其表現力,更和時代精神相結合」來實現。
<作品>
【降E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大幅的戲劇張力與強烈的即興音色,在每每旋律轉折處均可發覺。
第一樂章-可以聽到李希特向手腕與手指加壓的勁道,凌厲的觸鍵與踏瓣運用的兩相結合,將個性化的音色與節奏感輕鬆地嵌入主題旋律中,流暢俐落的表現出李斯特音樂應有的色彩鮮明度。而第一、二主題旋律的情感對比,則不難體會出李希特細心經營的動態對比。
第二樂章(慢版)-在弦樂部以優美的宣敘調式開場後,主奏鋼琴摒除過度氾濫式的情緒,而以著極自然與自由的音色美感與節奏感,質樸式的柔情進駐聆者的心中。最後鋼琴在高音區的顫音奏,是那麼的流暢,紮實飽滿的音粒,在起伏分明的動線下,射放出質地細膩的美感。
第三樂章(洋溢詼諧曲趣)-依然維持歌唱性的節奏感,澄澈紮實的音色在耳邊不斷流轉,直到首樂章的第一主題動機再現,經由圓滑的速度轉折,再度引導出應有的激昂情緒,寬闊的管弦樂總奏漸漸與主奏鋼琴融為一體,並進入終樂章,前三樂章的主題不斷復現於此,主奏鋼琴也與協奏樂團緊密的交融,所爆發出的熱情與燦爛的色彩以著天衣無縫的默契劃下一完美的句點。
賞析:
在樂曲上他寫下有力的 、堅定的)和精確的速度 ,而開始的幾小節確實是果斷的。在全部的齊奏下,弦樂突然發出不詳的下降音型,弓短且堅定的在耳裡尖銳刻劃著每一個音符。銅管和木管高亢的號角,如同驚嘆號一般打斷音型,弦樂則更深的反覆這些音型,而又被更高亢的號角所打斷。
資料來源:http://cdhi.audionet.com.tw/old%20cdhi/new%20version/class/library/l/l2.htm
【森林的細語 】
李斯特從青年時代開始受蕭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響,苦練鋼琴技巧,成為首屈一指的鋼琴演奏家。此後他也作了一些蕭邦式的音樂會練習曲。《森林的細語》是李斯特呈現給其弟子普魯克納的《兩手演奏會用練習曲》之一。
這兩首樂曲作於1862-1863年。 熱愛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義作家創作的一大特徵,而寫作此曲時作曲家已洞悉人世榮則極盛、逆則難逾的真諦,他於羅薩利奧聖母修道院所在的馬利奧山岡俯瞰俗世,寫出這富於哲理的名曲有其個人的感受。李斯特把音樂從近乎耳語的聲(pp,極弱),發展到颶風般地撼天氣勢(fff,最強),表現了鬼斧神工的浪漫主義大家手筆。
【愛之夢】
愛之夢》(三首夜曲),作於1847年,鋼琴獨奏曲。正如副題所示的, 這三首小曲頗具蕭邦的“夜曲”風格。但此三曲並非一開始就為鋼琴而作,而是李斯特為德國浪漫派詩人弗萊裏格拉特的第二部詩集《瞬間》裏的著名抒情詩《愛吧! 你可以愛得這樣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的聲樂曲譜。因此,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點放在旋律上,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原詩的理解。
李斯特根據這首詩創作的樂曲,並沒有局限於歌詞提供的內容。原詩的情調低沉,表現了生離死別的傷感情緒,而鋼琴曲的形象卻煥發著充沛的熱情。
三首樂曲都採用夜曲體裁,前兩首不經常演出,本曲卻流傳較廣,並被改編為管弦樂曲以及小提琴或長笛的獨奏曲等。

上一篇:交響情人夢

下一篇:杜蘭朵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