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7 16:37:46愛小藍

【非影評】台灣電影何其多

年初出國旅行了二十幾天,隔了很久沒看到台灣的報紙,話說回來後某天,我打開報紙的電影廣告版,突然有一股頭暈的感覺:各部影片滿滿地從報頭排到報尾,放眼望去,影片主角的大頭與上片時刻表在版面上擠得密密麻麻,在不算大的方塊中互現崢嶸。而且因為上映中的電影太多,下期預告的影片只好委屈的全擠在最下面一行,並且只放得下一週後的新片。

看著整張報紙版面洋洋灑灑都是上片中的電影時刻表,我彷彿覺得自己看到了某種”繁榮興盛”的氣息。然後一個念頭閃過,我竟順手算起了影片數來,結果發現全部正在上映中的影片竟高達三十多部(首輪加二輪),而這還僅限於台北市!

我一時間有點傻眼,驚覺原來在台北看得到的影片還真是多!這好像是我沒有想過的事。我一直以為國外的觀眾才叫幸福,因為那些發生在國外的影展得獎電影、話題電影、好評電影……,好像別人第一時間就能看到,而對台灣的觀眾來說,如果它很不幸並非好萊塢電影工業系統出產的,通常總要在我們對著報紙雜誌網站流口水很久,望眼欲穿等了很久很久都快要忘記的時候,它才會在台灣上映。更甚者,也許永遠看不到。

然後我再仔細地算了一下,如果加上全省上映的影片,大概可以到六七十部影片左右,這是一般平時的院線片放映情形。如果再加上剛好遇到個什麼影展,小一點的像各家電影公司以促銷為名的影展,大約6~8部;中型的一些像各電影機構單位辦的主題性影展,則大約一二十部之譜,但如果是像金馬國際影展、台北電影節等大型綜合影展,那片量起碼要再增加個100部左右。

以這種角度看來,我必須要說,台灣的觀眾好像真的還是滿幸福的,同時間可以有這麼多電影在大小院線上放映,突然覺得我們的選擇其實還並不少!


在台灣,我們看得到美國片、歐洲片(包括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丹麥、瑞典……等及很多我們根本很少去的歐洲諸國)、日本片、韓國片、香港片,有時還有泰國片可看,更別忘了還有來自對岸的電影。然而在美國的電影院裡,要看到非英語系的影片並不是那麼容易,更別說是亞洲地區的影片,有時反而需透過一些像美術館或學校機關所辦的非商業性影展才能看得到。

在院線電影數量上,我們其實不輸國外,甚至影片種類的選擇性更多。但問題是,在台灣如此彈丸之地,看電影的人口也不過集中在15歲至35歲左右,好幾年沒有走進電影院的人比比皆是,電視連續劇、新聞及政治Call-in節目似乎比電影還精彩,我們的電影市場與觀眾,真的消化得了這麼多的影片嗎?

還有,出了台北,所有影片是否都能有機會再被放映呢?


事實上,美商八大的好萊塢片約佔了整個電影市場的75%,剩下的25%才由歐洲日韓或其他國家獨立影片及華語片共同瓜分。基於票房及收入需要,戲院業者樂於排美商電影公司的片子,美商也自有一套方式牽制戲院業者。因此,美商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與獨立片商代理發行的影片,宣傳資源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也就是說,電影片量雖然看起來很多,但賺錢的永遠是那幾部片、那幾家公司。

比較難過的是,在電影院這麼多的影片中,真正從台灣製造出來的影片卻常常缺席。


對於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不到幾部說著自己母語的電影這件事,想想還真的是讓人覺得滿感嘆的。



(原文刊載於光點電子報八月號http://www.spot.org.tw/2004_8_epaper/defaul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