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30 20:55:00bluejohn
淡水河‧左岸散步(二)~十三行博物館
「好久沒出去走走了」,同學的一句話促成了這趟左岸八里以及十三行博物館之旅,雖然這天天氣陰沈沈的,不時還會飄起細雨,不過還是推薦大家有空來瞧瞧!!
由於來的很早,從捷運淡水站到渡船頭的老街路上,沿途還不見熙來攘往的人潮,想必多數人還躲在暖暖的被窩中。在鎮公所旁轉入淡水河岸邊步道而行,望著對岸的觀音山景觀,其實這裡一點也不符合台長認為的美景,不過不知何時開始「八里」被冠上「左岸」後,彷彿「八里」的左岸與巴黎塞納河的左岸有了連結,再加上十三行博物館的開幕,更為老八里增添一分人文的光采。搭上往返兩地的渡輪,在河岸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左岸八里與右岸淡水的分野,不出15分鐘就來到八里渡船頭。
十三行博物館
從渡船頭搭乘紅13接駁車至十三行博物館,不過來到博物館前你會發現似乎感覺不出來入口在哪裡?至少台長有這種感覺,因為入口處是凹陷於地下,你得循著指標方能找到入口,因為事前在淡水渡船頭購買八里一日票,所以輕鬆就能入場。展覽廳的入口是架螺旋槳「飛機」駕駛座模型,原來這是十三行故事的開始……
話說民國44年空軍少校潘克永駕駛飛機行經淡水河口時,突發發現羅盤有異常現象,因此推測該地可能蘊藏有鐵礦。之後經過地質學者的探勘後確認本地為史前人類煉鐵的鐵渣,因正式定名為「十三行遺址」。至於十三行的命名為本地在清朝時因聚集十三家商行而得名,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是原住民稱呼本地的音譯。
至於十三行遺址經推斷為500~1800年前的遺物,相當重要的發現是十三行人擁有煉鐵的技術,這是台灣地區目前唯一發現擁有本技術的史前居民。民國79年因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廠之故,因而發生搶救十三行遺址事件,也才有今日博物館的誕生。
瞭解了十三行的故事後,先來瞧瞧考古現場,首先來認識地表下的土層,透過考古現場遺跡複製的方式,將地表下土層從現代下切至當時十三行的年代,原來考古是挖掘當時的遺留物,像現代的我們留在地表下的是一堆堆的垃圾,十三行人留下的則是當時的鐵器、陶器品等,再往下的圓山文化則留有貝殼等。步上階梯後則是考古現場的展示,你會發覺在一堆沙土、石粒中要找出古時候的遺留物是相當不容易的。
來到二樓就是博物館的展覽廳,整個展場分為特展廳及常設展廳,前者會定期更換不同的展覽,後者則是十三行的菁華所在,因為所有的考古紀錄皆詳盡保留在此,有文物展示、地質解說、十三行人生活介紹等,另台長印象最深的,是結合音效、燈光、場景及旁白的十三行人生活情景介紹,在環形的空間中活潑生動地展示包含生活、飲食、居家、工藝、墓葬等生活方式,推薦大家一定要來瞧瞧。
博物館的出口方式也相當特殊,原來要先登上階梯後來到有五層樓高的時光空橋,這裡以摟空的玻璃地板讓你從高空觀察考古場景,踩在強化玻璃上讓人有步步為營的感受,深怕一不小心栽到地底,出口處則是由兩堵牆組成長廊,窄窄的階梯幾乎只容許一個人通行,感覺真的滿特別的!!
其實初次看見博物館的建築必定會發現相當有造型,原來十三行博物館曾獲選2002年「台灣建築獎」首獎,整個建築體由象徵「海」的鯨背沙丘,以及代表「山」的灰色建築,而山與海的交界以傾斜17度的「考古八角塔」連接,象徵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時間軸,至於兩堵高牆則直指觀音山麓的大坌坑遺址,還有入口的凹陷則表示考古乃是往地下挖掘寶藏的意涵,看不出來原來一棟博物館建築還有如此的表示。
左岸公園
逛完博物館可以回到「左岸公園」走走,這是位於八里渡船頭旁新興開發的好地方,整潔有緻的商店街,完善的行人步道、自行車道,河口生態保護區,還有全台灣唯一的「騎警隊」在此駐守。離開渡船頭前,可以來品嚐八里最超人氣的「孔雀蛤」,至於哪家最有人氣,就請大家在渡船頭瞧瞧就知道了。
*交通指南
台北捷運淡水線於關渡站下車轉搭紅13接駁車或於淡水站下車轉搭渡輪至八里,再乘紅13接駁車前往十三行博物館
*購票指南
捷運一日票$150+八里一日票$110(含博物館門票、紅13接駁車車票、淡水八里渡輪船票,可當日不限次數使用)
當日搭乘捷運超過150元才划算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