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01 23:10:16血腥玫瑰

真耶?幻耶?-【芝加哥】中的「理想」和「現實」

1920年代的芝加哥歌舞廳是爵士、歌舞、犯罪、狂歡縱飲和男歡女愛的天堂。以此為背景的本片運用了歌舞曲目和現實情節夾雜的方式,鮮明地將片中的主旨表現出來,並先後在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獲得了極大肯定。

渴望成為閃耀巨星的平凡女子蘿西(芮妮齊薇格飾)、歌舞廳紅牌薇瑪(凱薩琳麗塔瓊斯飾)因為先後有殺人嫌疑而在監獄相識,並在律師比利(李察吉爾飾)炒作下先後讓她們的名號轟動四方。而一場場人性的表現和狡詐也在一齣齣歌舞劇和現實中不斷展開…

而之中最值得玩味的是蘿西這個小人物的心路歷程:從一個殺掉情夫的階下囚變成一位風靡芝城的耀眼巨星,最後又再從一位巨星變回一個無名小卒,這之間的過程或許可以讓人稍稍對媒體教育有所認知,甚至是時下一些年輕人追星夢的小小剖析。對一些人而言,成為一代巨星萬人迷就是他們的理想,但他們可曾知道他們或許只是媒體炒作下的一個「假名人」(如XX美)而已?

理想?蘿西的巨星夢

蘿西原本來自美國南方,後來也只是一個工人的妻子,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但不甘如此的她一直最希望登上舞台,不惜勾搭上自稱認識舞台經紀人的情夫家具商。最後得知被騙後憤而殺人、鋃鐺入獄。

雖然蘿西在入獄後曾說她對夢想中的演藝生活已不抱奢望,但是從場景不斷地來回於現實和她的理想:瑪瑙岩酒店的舞台,不論台上唱的人是自己、薇瑪等其他殺夫女犯、監獄的大姊頭…表現出內心深處對於巨星夢的最後一絲期盼。而酒店的舞台也是她夢寐以求的世界,她最終的理想。

終於,滑頭律師,大姊頭口中「只要能讓他辯護,全芝加哥的女人都很願意殺人」的比利出現並擔任她的辯護律師。比利運用各種手段除了讓她幾乎可以無罪開釋外,更成為了芝城媒體的頭條,也讓她一償宿願,體驗到眾人追逐的滋味和快感。但是…

現實?比利以及芝加哥的眾家媒體

蘿西雖然在比利的幫忙下,成為一代風雲人物,但誠如她的對手薇瑪所警告的,這只不過是他的手段,比利的最後目的還是為了自己,他從不打沒勝算的仗。但這時被名利沖昏頭的蘿西卻沒聽進去,只是以為薇瑪的酸葡萄心態在作祟而已。
但很快地在歌舞劇舞台「媒體操縱會」中,比利完全展現出他的本質:他把一切視為傀儡:無論是媒體、難纏的女記者、甚至蘿西本人,全都是他隨意玩弄的對象,一切都只不過是他建立名號的踏腳石。

片中一次次提到「芝加哥其實就是個娛樂產業」這樣的字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指那時的媒體人要的不是知識、新聞和真相,而是提供給大眾「樂子」:一個可以供他們炒作的話題好讓他們去譁眾取寵,以免他們無事可做,而且故事要越曲折離奇越好,那樣他們可發揮的地方越多。說到這裡就覺得這些媒體的嘴臉跟現今媒體相去不遠,尤其更類似於某周刊和某水果日報那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態度,令人作噁,但更令人無奈。

同時,為了時時提供大眾新的「樂子」,媒體是喜新厭舊的,時時都在改變焦點,薇瑪從八卦雜誌上被評為「史上最冷血之殺手」並附以大篇幅報導,到報紙上蓼蓼數字的「薇瑪案開庭無限延後」,與數十年前被媒體一手炒起的本土素人畫家洪通的「洪通熱」到現在更加莫名其妙的「XX美」現象,其實手法都是相同,祇是時代背景的不同而使手段有所差異而已。

理想與現實!蘿西的在兩者角色間的掙扎和來回

蘿西沉醉於被媒體捧上天的快感,並盤算著出獄後如何正式開始她的演藝生涯。但是一次次的事件不斷地打擊她、提醒她:首先是鳳梨商的女兒因槍殺丈夫和丈夫的情婦入獄,蘿西在薇瑪的嘲諷下體驗到失去鎂光燈的寂寞,出現危機感而急中生計的蘿西立即假造了自己懷孕的消息,除了造成全面轟動外,更讓自己保住了媒體寵兒的地位。

但是蘿西的夢想無限膨脹的結果,終於和事事都以自己為優先的比利起了衝突,兩人終於在討論第一次出庭應訊的應穿何種服裝上起了衝突,她已經認為自己是萬人迷,根本就不要比利的安排和擺佈,但盛怒的比利對蘿西說出了重要的一句話:「妳只是個假名人」只是一個媒體操作下的產物。但兩人最後還是不歡而散。

但很快的就發生跟她同監的死囚死罪定讞的事情,使她終於從理想中的大明星之夢醒了過來:就算她現在是芝加哥追逐的焦點,但她還是個有殺人罪嫌的嫌疑犯,假如自己被判有罪的話就一切都不用提了。認清這個現實的她立刻向比利妥協,讓他在法庭上大顯身手,讓蘿西很順利地無罪開釋。

但在無罪開釋的那一刻,蘿西本以為可以一圓自己的明星夢,但卻沒想到自己的知名度如同在地上被人家踩爛的報紙一樣,已經一文不名了。徹徹底底地從在夢想中的「瑪瑙岩劇場」所說的「就算比利不在,我也還有你們」的意氣風發中醒了過來。雖然蘿西在潦倒一陣後又再發達起來,不過那已經是後來的事。

追星熱?明星崇拜熱?媒體的伎倆!?

在片中,蘿西的個性雖然有時會耍點心機,又有些俗不可耐,但大體上是相當天真純樸的,涉世未深的情形就跟如今大部分懷抱著巨星夢的年輕人差不多。以為自己只要有一身好技藝或好歌喉即可在演藝界闖出名堂,但卻不知道社會和人心的險惡(如活該被殺的家具商情夫);就算運氣好有真正的引路人,但確實肯無私幫忙的又有多少?(比利),套一句「麻辣女王」中一位資深工作人說的話:
「選美界的黑幕,我們知道的比你們警察還要多!」
另一方面,我們更不能忽視的是媒體的敗德化,從之前一直提到的「XX美熱」和「柯X海現象」或著是一波波盲目的追星風潮,其實媒體都要負相當的責任,而一個藝人發跡的過程其實也是媒體炒作這位藝人的過程,只要這個人對媒體而言還有利用價值。

當然,【芝加哥】也可以算是部以古諷今的作品,而對一個教育者而言,面對著意圖想一飛沖天的年輕人和綜藝、敗德化的媒體亂象以及對錯交雜的大眾知識次文化。如何確實且謹慎地面對這一切,將可以收到比學校教育更好的效果,畢竟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其時限性,但社會教育卻是終生性的。

在【荀子.解蔽篇】就有提到:人性本惡,但還能行善的原因在於人心的學習。但是外在知識有對有錯,若不加小心選擇,就會吸收錯誤知識而造成蔽塞、禍害。所以要慎選資訊,而這就是老師的主要工作之一: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已,更是要幫助學生選擇、分辨媒體提供的訊息的對錯。才不會造成不良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