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牛“點將錄” 最具氣質最“強”的牛
牛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家畜。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7年發布的《世界糧食與農業動物遺傳資源狀況》提供的數據,2005年,全球牛的存欄數量達到了13.45億頭。雖然以絕對數量而言,牛根本無法與即將卷鋪蓋走掉的老鼠相比,但是憑借其龐大體型,它們所佔的生物量更是達到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陸地動物總質量的20%左右。
在吃草的哺乳動物中有一個大類腳上長蹄子頭上長角的稱為“有蹄類”,根據蹄子瓣兒的數目不同,有蹄類涵蓋兩個目:奇蹄目和偶蹄目。偶蹄目中最大的一個科就是牛科,大概包括了140多種牛氣衝天的動物。不過,牛科裏的動物不都是牛,羊和羚羊都是這個科的成員。一般來說,只有牛科-牛亞科-牛族的動物才有資格被稱為“真牛”。所以,真牛並不多,大概有二十五六種。大家可能會很不滿意,一共不到三十種還說“大概”,這也太不準確了吧,列位看官切莫著急上火發牛脾氣,等我把這些真牛牽出來給大家遛遛,其中原委就不言自明了。
1
野牛 最具史詩氣質的牛
野牛並不是野生的家牛,而是牛族的一個屬。現存的野牛只有2種:美洲野牛和歐洲野牛。它們分別是北美和歐洲最大的陸生動物。
美洲野牛是美洲土著居民最重要的財富。幾千年來,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保持著穩定而微妙的生態平衡。後來,歐洲人迅速發現了這種巨大野獸身上的利益。在合成橡膠發明前的19世紀,野牛皮是制造機器用皮帶的最好原料。捕獵野牛成了一項產業。19世紀80年代中期,北美大平原再也沒了這種雄偉動物的身影。
歐洲野牛比美洲野牛略小。它曾遍及全歐,到14世紀,西歐就已經沒有野牛了。到20世紀初,東歐也只剩下幾百頭野牛了。1927年,歐洲野牛在野外滅絕。
現在大約有35萬頭美洲野牛存活。歐洲野牛從1951年開始進行野化放歸,目前世界上大約有3000頭歐洲野牛。
2
非洲水牛 最“牛強”的牛
2007年,一名攝影師在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拍攝到一段視頻:一個獅群捕到一頭小牛,牛群因此被激怒,群牛最終打敗了獅群,挽救了小牛。
“克魯格之戰”讓非洲水牛大大地揚名于世。非洲水牛有時候也被稱為非洲野牛。雖然看起來跟亞洲水牛很像,但它們的親緣關係並不近。因此它被單列一屬稱作“非洲水牛屬”。成年的非洲水牛體型龐大。它們是牛脾氣的真正代言者,因為這種牛脾氣,它從未像許多其他牛族成員一樣被馴化。作為群居的大型食草動物,非洲水牛的天敵並不多,獅子以多打少可以捕到成年的非洲水牛,要是單挑,鮮有勝績。
非洲水牛的社群意識非常強烈,牛犢被襲擊後的慘叫會招來整個牛群的協助。集體衝鋒的牛群是非洲草原上最可怕的軍隊,它們的衝擊速度可達每小時50千米以上,龐大的身軀和堅硬的雙角會讓任何對手膽寒。
3
大黃牛 最強壯的牛
為了保證春運秩序,公安係統開展了打擊“黃牛黨”的“藍盾行動”。當然,我說的大黃牛(Bos gaurus)可不是票販子。它是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森林中的一種牛屬動物。
其實,大黃牛比其他所有野生牛類都要壯。成年雄性大黃牛體重甚至接近1.7噸。大黃牛的雙角間的額頭凸起,非常明顯。另一處顯著的標記就是它們四條腿膝蓋以下的毛發均為淺色,當地人對它的愛稱是“白襪子”。雖然很壯,但大黃牛是牛中的紳士,哪怕在爭奪配偶的時候,雄牛間也鮮有肢體衝突。人跡罕至的地方,大黃牛是白天行動的動物,而有人的地方,它們又變成了晝伏夜出的夜行動物。不過大黃牛也不是人人都能捏的軟柿子,在它的棲息地,惟一能夠對成年大黃牛構成威脅的就是孟加拉虎,而虎去捕殺大黃牛是冒了極大風險的。至少有兩起目擊事件證實老虎被激怒的大黃牛頂撞踩踏致死。但從未有過大黃牛攻擊人的記錄。這種溫柔害羞的性格也使得它早在7000年前就被人類馴化,馴化的大黃牛一般被稱為“大額牛”,個頭比野生的略小些。如今在我國滇西北的獨龍江流域,你還可以看到害羞的白襪子在村邊的林間遊蕩。
大黃牛也是最早被克隆成功的瀕危野生動物,當地時間2001年1月8日傍晚,一頭名為克隆大黃牛牛犢在美國降生。可惜的是降生後48小時,它死于痢疾。
4
原牛 最難撰寫家譜的牛
在人類的牛圈裏,白襪子不會孤獨,因為在它被馴化的前後,許多其他種類的牛也相繼被人徵服。這裏面有牦牛、水牛還有爪哇牛,這些牛種的馴化史與原牛(Bos primigenius)的故事相比都遜色許多,其造成的影響也遠遠不及。
大約在9000年前,非洲大陸的東北部,人們最早馴化了原牛的一個亞種。它成了現今非洲黃牛的祖先。過了1000年,新月沃地的人類馴化了原牛的另一個亞種,成就了今日歐亞大陸黃牛的血脈。又過了幾百年,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原牛的第三個亞種被馴化,這一支的牛有著自己獨特的外形,它們的頸部後方有一個巨大的肉瘤,稱為“肩峰”。這就是今日“瘤牛”的祖先。這三支原牛的後裔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彼此融合,同時又與牦牛、野牛、大額牛和爪哇牛們互相雜交,產生了今日品種繁多的牛種。以我國中原地區的黃牛為例,在它們身上可以找到來自新月沃地歐洲牛、來自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瘤牛以及來自南洋的爪哇牛的血脈。
然而,原牛被它的子孫後代打敗了。1627年,波蘭的亞克托魯森林,最後的一頭原牛死去。如今你可以在瑞典的國家軍事博物館看到這個骨架。
上世紀20年代,德國兩位動物園經理——海克兄弟嘗試復活原牛。他們相信既然原始的品種通過雜交可以獲得現代品種,同樣的用雜交育種的方法也可以把散落在現代牛體內的原牛特徵重新復原起來。他們的這項計劃還得到了納粹當局的支持。時至今日,海克兄弟的努力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新牛——海克牛,但那只是一種看起來像原牛的現代牛而已。
5
林牛 最“莫須有”的牛
林牛(Bos sauveli)是一個著名的傳奇,世間見過它的人屈指可數。1937年,人們在柬埔寨北部的濃密叢林裏第一次見到這種看起來融合了水牛和大黃牛共同特徵的動物,一度以為它就是進化中的“缺環”。然而在2006年發表于《動物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美國西北大學的加布裏斯教授卻對那些癡迷于尋找林牛的人們說:“醒醒吧!”因為以他為首的研究小組通過對林牛DNA的分析認定它不過是瘤牛和爪哇牛的一個混血而已。這是動物學界中的“冥王星降級事件”。在同一篇文章裏,他還放炮說傳說已久的旋角牛(Pseudonovibos spiralis)也很有可能不過是一個傳說———那具旋角牛牛角標本是偽造的。旋角牛同樣來自中南半島的密林深處,1994年生物學家皮特(Wolfgang Peter)在越南胡志明市的一個市場上發現了一對非比尋常的動物的角標本,他認定這屬于一個新的物種。雖然沒有人見過旋角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還是將其列入紅色名錄。
之所以這些看似不太靠譜的消息都能獲得動物學家如此的熱捧,是因為1992年,在越南和老撾的邊境地區,一種奇怪的動物被發現,這種被當地人稱作“武廣牛”的動物同時擁有牛、羊和羚羊的特徵,最終被歸為牛族,稱中南大羚(Pseudoryx nghetinhensis)。在人類無所不在的當今,能夠發現如此大的新物種著實是個奇跡。(瘦駝山東 生物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