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特威爾第:牧歌「阿麗安娜的悲嘆」
牧歌「阿麗安娜的悲嘆」(Lamento d'Arianna」)是16、17世紀的義大利作曲家、古提琴(viola da gamba)家、歌手孟特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 1567 - 1643)在「5聲部牧歌集第6集」(1614年出版)發表的牧歌。有關孟特威爾第,本台「孟特威爾第:聖母晚禱」一文中有詳細敘述,請參考。
牧歌(義大利語madrigale,英語madrigal)是在義大利發祥的歌曲形式的名稱,但因時代之不同,而有兩種不同形式的牧歌,也就是:
1. 中世紀牧歌
2. 文藝復興時期牧歌
14世紀初葉,在義大利北部誕生並發展的十四世紀音樂(Music of the Trecento),是義大利最初的多聲部歌曲。義大利語Trecento意謂「300」,也就是指「1300年代」,就冠在這些音樂名稱上。
初期,這種音樂在義大利北部倫巴底(Lombardi)地區的宮廷中演唱。其形式是由3句詩句形成的詩節,夾著會反覆的詩句(稱「回復段」Ritornèllo,也稱「副歌」Refrain)連接好幾節。由於形式死板,不容易表現感情,因此其流行很快就被敘事曲(Ballata)取代。從此,這種形式再也沒復活。
中世紀牧歌(也就是十四世紀音樂)很快就式微,因此提到牧歌,一般都指文藝復興時期牧歌。有這麼一説:因為兩者多使用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或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的詩詞中的題材,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樂譜出版者就賦予同樣的名稱「牧歌」。
在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出現的世俗音樂,有許多是使用多聲技法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與教會音樂同樣高的品質,是充分發揮文藝復興時期多聲技法的多聲部音樂,並有無伴奏與有伴奏兩種。在文藝復興末期,還出現單聲部樣式的器樂伴奏的獨唱作品。
在15世紀到16世紀間,義大利流行歌曲叫弗洛托拉(Frottola)。16世紀初,在弗洛托拉歌曲流行中,忽然出現一種歌曲形式,這種形式的歌曲,後來就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牧歌。這種歌曲使用沒有詩節,也沒有副歌的自由詩,配合歌詞的起伏譜作旋律。為了有豐富的感情表現,作曲手法使用多調音樂、經文歌的樣式,模仿對位法,半音階法,雙重合唱法等各式各樣的音樂形式,有許多作曲家譜寫作品。到17世紀,清唱劇取代這種音樂,但還有幾個作曲家寫這種形式的音樂。
義大利語madrigale(牧歌)一詞,很可能源自madre(「母親」之意) 一詞。當時,最主要的音樂是教堂音樂,而此類音樂都使用拉丁語。牧歌則與此相異,都使用母國語言,也就是各民族語言的歌詞,因而此範疇的音樂,就以madre表示。這種音樂就從義大利傳到歐洲各地。法蘭德斯(Vlaanderen)與英國的作曲家,也留有不少牧歌名曲。義大利人與法蘭德斯人多使用義大利語寫牧歌,英國作曲家則使用英語。
這種牧歌,還衍生宗教牧歌、牧歌喜劇、英國牧歌等。
孟特威爾第是音樂史上有名的牧歌作曲家。他善於寫複音音樂(polyphony),但不會埋沒在這種寫法之中而能發揮無比的表現性。除了至少18齣歌劇以外,他在一生當中不斷寫牧歌。包括遺作在內,他總共有9冊牧歌集。這些牧歌,很清楚的顯示他的音樂個性。在1600年以前出版的3冊,使用傳統的經文歌(motet)風格5聲部複音音樂形式。但也可以看到敘唱風格形式,以獨唱為主的戲劇性表現。在「牧歌集第4冊」(1603年)、「牧歌集第5冊」(1605年)中,這種傾向加強。在多聲部樂曲中,也有脫離傳統的複音音樂寫法者。這可能是尊重歌詞的戲劇性表現的結果。在第5冊裡,把最上聲部做為最重要位置。從「牧歌集第6冊」(1614年)開始,許多歌曲具有單音樂曲(monody)形式的傾向。
「5聲部牧歌集第6冊」中共有10首作品,而其第1曲就是「阿麗安娜的悲嘆」。歌詞作者是李奴奇尼(Ottavio Rinuccini)。這原是孟特威爾第第2齣歌劇「阿麗安娜」中的一首詠唱調,後來就改編為牧歌。這齣歌劇於1608年在曼切華首演,現在只有一首詠唱調風格歌曲「讓我死去」(Lasciatemi morire!)留下來,其他部分都已散失。這首歌曲又稱「阿麗安娜的悲嘆」。
這是希臘神話中,有關阿里阿德涅(Ariadne,義大利語是阿麗安娜Arianna)與特修斯(Theseus)的故事。牧歌版的這首歌曲,較少文藝復興時期特有的嚴格而硬質的複音音樂要素,反而全面顯露柔軟而感性豐富的戲劇性表現。噴溢出來的是阿里阿德涅(阿麗安娜)獨特的女性感情。
阿里阿德涅的神話故事:
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國王彌諾斯與王妃帕西淮的女兒。有次,特修斯為了要討伐彌諾陶洛斯來到克里特島。彌諾陶洛斯是阿里阿德涅的母親帕西淮與雄牛之間誕生的怪物,他的上半生是牛,而下半身是人。特修斯來到克里特島時,阿里阿德涅愛上了他,因此送給他一把劍與離開彌諾陶洛斯居住的迷宮時所需的線球。特修斯跟她約定,等討伐彌諾陶洛斯之後,就帶她一起回到雅典結婚。然後特修斯使用阿里阿德涅送他的劍殺死彌諾陶洛斯,並利用線球脫離彌諾陶洛斯的迷宮,然後帶著阿里阿德涅搭船離開克里特島。他們中途停靠奈克索斯島的港口,離開時,不知怎麼的,把阿里阿德涅留在奈克索斯島上。後來阿里阿德涅被酒神戴歐尼修斯所救,還嫁給他。
牧歌「阿麗安娜的悲嘆」把被遺留在奈克索斯島的阿里阿德涅(阿麗安娜)的悲痛心情,以豐富的感性表現出來。而我們會在這些歌曲中聽到與現代驚心動魄的音樂大異其趣的、平靜而會安撫心靈的文藝復興時期音樂。
牧歌「阿麗安娜的悲嘆」由4個部分構成,而其第1部分相當於歌劇「阿麗安娜」中的詠唱調,現在也常使用這段歌詞獨唱。第2部分以下,是牧歌的歌詞,但寫明歌劇劇本作者的名字在全曲樂譜最前面,因此很可能在歌劇中也使用同一歌詞。只是除了第1部分的詠唱調以外,歌劇的其他部分都已散失,因此現在無法查明這件事了。
此曲的樂譜與義大利語原文歌詞在下列網頁中可找到:
http://ks.imslp.net/files/imglnks/usimg/7/7d/IMSLP468942-PMLP532846-Monteverdi_Lamento_BkVI.pdf
各部分歌詞大意翻譯如下:
第1部分
(Alessandrini, Concerto Italiano) https://youtu.be/UkDyNzPUQbo
(Helen Cassano ,布魯塞爾室内合唱團) https://youtu.be/mfLjKBauq-E
讓我死吧!讓我死吧!你們當中誰會安慰我,
在這殘酷的命運與絶大的痛苦當中?
讓我死吧!
第2部分
(Alessandrini, Concerto Italiano) https://youtu.be/ABhdCSujSrg
(Helen Cassano ,布魯塞爾室内合唱團) https://youtu.be/7lnmueZ9xXg
哦特修斯,我的特修斯,
對了,我是要講你是我的,因為你是我的,
即使從我眼前離去,殘酷的人,
請回頭看我,我的特修斯,請回頭看,特修斯,哦神!
請回頭再看我這女人,為了你捨棄祖國、捨棄王國,
然後還在這岸邊,成為野獸們的食物,曝露白骨。
哦特修斯,我的特修斯,
如果你知道,啊神哪!
如果你知道,可憐的阿麗安娜多痛苦,一定會後悔而回航,
但是遇到現在這麼平穩的微風,你一定很高興的向前,
我則在這裡哭泣。
雅典會為你準備壯麗的典禮,而我卻被遺留在這寂寞的岸邊,
當野獸的食物。
你會一個接一個歡樂的抱緊年老的雙親,但是我
再也不能見到他們,哦母親!哦我的父親!
第3部分
(Alessandrini, Concerto Italiano) https://youtu.be/bItE7R23a7E
(Helen Cassano ,布魯塞爾室内合唱團) https://youtu.be/TelxU99MoFI
你的誠意在哪裡?你那麼向我淳淳發誓。
你是不是憑祖先答應給我高貴的后座?
這是要裝飾我頭髮的后冠嗎?
這是用寶石與黄金裝飾的玉笏嗎?
你要把我抛棄在要把我撕裂呑噬的野獸群中走掉嗎?
啊特修斯,我的特修斯,
你不管我哭泣求助,仍要讓我死去嗎?
不管可憐的阿麗安娜相信你,把我的名譽與性命獻給你?
第4部分
(Alessandrini, Concerto Italiano) https://youtu.be/AhB4bKtSeKg
(Helen Cassano ,布魯塞爾室内合唱團) https://youtu.be/nzXRVMuEs2E
啊,你都不會回答我!都不會聽我嘆息!
哦黑雲啊,哦暴雨啊,疾風啊,把他打沉海底吧!
殺手鯨、大鯨魚,快來吧!用他骯髒的手脚,填滿深淵!
我在説什麼?啊,我在糊塗什麼?啊,可憐的我在祈求什麼?
啊特修斯,我的特修斯,
不是我,那不是我,詛咒你的不是我,是我的悲苦,是我的痛苦,
是舌頭講的,但是這顆心沒説。
我好可憐!還要纏住背叛的希望嗎?
受這種輕蔑,還不想消失嗎?這愛的火焰。
馬上消失吧,愚蠢的火焰!
哦母親!哦父親!哦古老而出色的王國,養育我的黄金搖籃。
哦家臣們,親友們,好酷苦的命運啊!
看啊,多邪惡的命運襲擊我,多大的悲哀降到我身上。
看我的真愛,看我的真誠,看他的虚偽,
以及就這樣襲擊愛得太多,信得太深的人。
(Les Arts Florissants, Paul Agnew) https://youtu.be/ZgGAKG2lM7I
(Anne Sofie von Otter) https://youtu.be/WRVasTFjG1k (第1部分)
上一篇:美國原住民民謠「在明尼通卡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