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9 15:58:00雲翁

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與「悲劇序曲」

                 
 

布拉姆斯有兩首音樂會用的序曲,其中一首是「大學慶典序曲」(Akademische Festouvertüre)作品80,另一首是「悲劇序曲」(Tragische Ouvertüre) 作品81。前者熱鬧快活,後者充滿悲壯情緒,兩者正好成為互相對比的一對。布拉姆斯本人把前者稱為「蘇佩風格的連接組合曲」。

1833年5月7日,布拉姆斯在德國港都漢堡誕生。在當年誕生的,還有俄國作曲家玻羅定與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布拉姆斯誕生在港都,卻不喜歡航海。他在36歲時譜作「德語安魂曲」獲得大成功後,其稿酬大增,維也納樂友協會也邀請他就任音樂總監之職,其名聲大震。繼而發表交響曲第1號 (1876),於是他的作品與名聲渡過英倫海峽傳到倫敦,當年(43歲)劍橋大學要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給他。這時擔任仲介的英國作曲家史丹福計畫在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典禮上,由布拉姆斯指揮演奏剛完成的交響曲第1號做為該曲英國首演。沒想到布拉姆斯不喜歡航海,就以不善於英語,以及不懂冗繁禮儀為由拒絕接受。之後,倫敦皇家愛樂協會授予黃金獎章,這次不要他出席。布拉姆斯在一生當中,只在歐洲大陸旅行,沒到過須要搭船才能到的遠地。

他繼續發表交響曲第2號(1877)、小提琴協奏曲(1878)等作品,均獲大成功。1879年,德國(現在波蘭)的布雷斯勞大學(Universität Breslau, 如圖)
                
也要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給他。推薦的是支持布拉姆斯的布雷斯勞管弦樂協會指揮蕭茲。劍橋大學那件事,在布拉姆斯心中留下疙瘩,因此,這次就寫信問蕭茲如果接受頒贈就需要做什麼事。蕭茲回答他沒有什麼麻煩的事,也不需搭船。布拉姆斯就接受了。

布拉姆斯不喜歡在公開場面使用的慶典號曲,因此本來只寫一紙謝函表示謝意就算了。但蕭茲説,在這種慶典的儀式中,不能只呈獻謝函就了事,最好要盛大表現謝意。於是布拉姆斯譜作一首快活的管弦樂曲呈獻給大學,就是這首「大學慶典序曲」。

「序曲」的原文Ouverture是法語,有「開始」之意思,是指在歌劇、舞劇、戲劇音樂或古典組曲的開頭演奏的音樂。組曲的序曲的性格,與歌劇等的序曲不很一樣,但一般都具有適合於宣告全曲要開始的規模與内容。

在戲劇開演前,觀眾總是還在吵雜。戲劇 (包括歌劇、舞劇、話劇甚至電影等) 音樂演奏序曲的目的,常是為了要引起觀眾的注意,告訴觀眾戲要開始了,請安靜下來。其内容大致預告戲劇全體的性格或劇情大綱,並以管弦樂演奏。因此其音樂形式,在巴洛克時期多用法國風格序曲形式,到古典主義時期確立奏鳴曲式後,就多用奏鳴曲式或其簡化形的序曲形式。於是很多序曲兼具交響曲第1樂章的曲式與故事性。

在巴洛克音樂中,古典組曲序曲的情形,與戲劇音樂序曲不很一樣。古典組曲中的各曲以舞曲為中心構成,但其第1曲有時不採用舞曲形式,而改用法國風格序曲的形式。附有法國風格序曲的組曲,本來就把整個組曲稱為「序曲」(Ouverture)。巴赫的「管弦樂組曲」,鋼琴練習曲集第2集「法國風格序曲b小調」等就是代表性例子。

由於戲劇音樂的序曲帶有故事性,後來就發展為交響詩等標題音樂,也有在演奏會上單獨演奏序曲。於是有作曲家單獨譜寫與戲劇無關的序曲,做為在演奏會上演奏之用。早在17世紀,在義大利做為歌劇序曲使用的sinfonia,就發展為交響曲

到了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開始譜作較簡短,但與戲劇之開始有密切關係的樂曲,以替代在歌劇開始前演奏的冗長又預告戲劇内容、其實跟戲劇開始沒什麼關係的序曲。這種短曲被稱為前奏曲(Prelude)。現在譜作的序曲主要都是演奏會用序曲,如布拉姆斯的兩首序曲。組曲中的序曲,則依原來的目的使用。

1880年夏天,布拉姆斯前往奧地利的一座溫泉小鎮巴德伊舍避暑,並譜寫「大學慶典序曲」與「悲劇序曲」等兩首作品。這兩首作品大概在當年8月就完成,因為在9月13日,他跟克拉拉‧舒曼以鋼琴聯彈方式演奏兩曲,做為克拉拉的生日禮物。當年12月6日,在柏林公開試演兩曲以徵求姚阿幸等人的意見後,1881年1月4日在布雷斯勞大學舉行的特別集會中,由作曲者自己指揮演奏。「大學慶典序曲」在這時候,算是正式首演。聽眾裡的許多教職員覺得作品很出色,因而故意開玩笑做出被他搶功而不高興的樣子。

起先,布拉姆斯好像想為這所歷史悠久的大學寫一首有威嚴的,或是光輝的樂曲,後來決定使用他以前在哥廷根大學上哲學課時所學的校園歌曲,寫一首快樂的演奏會序曲。由此可見此曲並不是大學當局為了慶典而委製的音樂,而是布拉姆斯為了表現自己的感謝與歡樂心情自動譜寫的音樂。由於這個原因,他一直煩惱「大學慶典序曲」這個曲名是否取得對。

舒曼夫妻有個兒子費里克斯,布拉姆斯是他的教父,也很疼他。稍早,費里克斯因病夭折。次年,布拉姆斯長久以來的畫家朋友佛依阿巴赫也去世。在這段時期,布拉姆斯的大名聲背後,也有大悲哀包圍著他。還有一件事讓他想起舒曼投河自殺獲救,住進精神醫院幾年後去世的悲痛往事。在波昂有舒曼紀念碑的揭幕典禮,他陪克拉拉參加。舒曼是推薦布拉姆斯進入音樂界的恩人,看到紀念碑,他當感謝與懷念這位故人。

也許這些事情影響布拉姆斯的心情,他在譜作「大學慶典序曲」同時,還譜作「悲劇序曲」,他説:「想寫首不大一樣的曲子而已。」布拉姆斯常有諷刺性言語,也喜歡開黑色玩笑,因此這句話究竟道出多少他當時心情實不得而知。總之,兩首性格完全不同的演奏會用序曲,就幾乎在同一時期譜成,在演奏會也常同時出現。

「大學慶典序曲」的形式,是把4段旋律適當的予以連接,形成典型的序曲風格的管弦樂曲。歌劇或喜歌劇的序曲,大都使用歌劇中詠唱調或合唱等的旋律連接而成。這首「大學慶典序曲」也一樣,使用布拉姆斯在哥廷根大學求學時,大學生教他的校園歌曲中並不相關連的4段旋律,寫成這首序曲風格的獨立管弦樂曲。布拉姆斯是形式音樂的大師,他連接不相關連的4段旋律形成此曲,卻不讓成為容易散漫的「序曲」。他利用在開頭處出現的導奏主題,巧妙的黏接所插入的4段旋律,基本上以很自由的奏鳴曲式寫成一首完整的樂曲。

樂曲一開始,是快板、c小調、2/2拍子的較弱奏旋律。這旋律還帶銅鈸與大鼓,有土耳其進行曲的節奏,有若干「土耳其軍樂」(Mehter) (土耳其軍樂隊之進行https://youtu.be/ehuAyK_t3DE )的氣氛。曲中多用銅鈸、大鼓、三角鐵等敲擊樂器,據說有時布拉姆斯都稱它為「土耳其軍樂的序曲」。貝多芬在第9號交響曲第4樂章的中間樂段也多用土耳其進行曲的節奏與敲擊樂器,也許這兩位大師都覺得這種音樂聽來很快樂而有力,就加予利用。開頭進行曲風格旋律,在途中會由弦、低音管、圓號插入讚美詩風格的旋律,但馬上回到進行曲後安靜下來。然後在平穩的定音鼓擂打聲中,由銅管樂器奏出引用校園歌曲「我們建造富麗堂皇的校舍」(Wir hatten gebauet ein stattliches Haus) 的明朗緩慢的旋律。據說,這首歌曲是耶拿大學的學生組織遭到解散時,在土賓根地區的民謠上填新歌詞而成。(https://youtu.be/Ra0IiRfL2Lo )漸加樂器,音量漸增後,在同樣速度、但稍微雄壯的(L'istesso tempo, un poco maestoso) 音樂到達高潮。導奏的進行曲再現,但原來是小調的旋律,這次以大調出現。

小提琴奏出柔和的旋律,第2小提琴與中提琴在大提琴如湧出的撥奏上,奏出學生們在聚餐等時唱的歌曲「祖國的父親」(Landesvater)
( https://youtu.be/Zat5Ec9MAoY  第1首)  ( https://youtu.be/TA1ru4Z2ZCU)。
木管樂器承接這旋律,並稍加變化。那好像在預告接著要出現的旋律。

音樂進入小尾聲生氣蓬勃的(Animato)G大調、2/4拍子部分,低音管奏出易親的歌曲「從那小丘來的是什麼?」(Was kommt dort von der Höhe?)此曲又稱「獵狐之歌」,歌詞取自18世紀中葉的喜劇,音樂是19世紀的民謠。在德國又成為歡迎新生的「新生之歌」(https://youtu.be/bhNRzZaV0sE)。奧地利作曲家蘇佩也使用此曲為題材寫一首有幽默感的變奏曲。

這旋律達到高潮後,進入短短的發展部發展各旋律,然後進入再現部,以自由變形的樣貌再現前出的各旋律,高昂後進入尾聲部,由管樂器奏出雄偉的(Maestoso)C大調、3/4拍子的校園歌曲「愉快地來吧!」(Gaudeamus igitur),最後以全樂器形成壯大歡樂的結尾( https://youtu.be/dlq3867YR20)。「Gaudeamus igitur」是拉丁文。

布拉姆斯的惡言與黑色幽默是有名的。他説:「使用學生的醉鬼歌曲,寫了一首粗糙的連接曲」,命名為「大學慶典序曲」交差了事。然而他從學生們常唱的歌曲中選出適當的旋律,加入他自己的主題,運用精緻的對位法與主題發展技術以及精準的配器法,還以奏鳴曲式為基礎,把這些素材連接得天衣無縫,完成一首揚溢創意的傑作。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https://youtu.be/Y1E6FBi-AJw)

 

1880年夏天,布拉姆斯在譜作「大學慶典序曲」時,並行著譜作「悲劇序曲」已如上述。當布拉姆斯在避暑勝地巴德伊舍創作「大學慶典序曲」時,想在這快活的「笑的序曲」外,還想寫一首與之成對的「哭的序曲」。這兩種稱呼,都出現在當時他寫給友人的信函中。總之,「悲劇序曲」的創作動機,不像創作「大學慶典序曲」那麼清楚。至於他説:「想寫首不大一樣的曲子而已」,其真意究竟如何,實無法得知。在寫某一首作品時,偶爾會有創意或曲趣浮上腦海裡,如果這些創意或曲趣無法用在正在寫的作品中時,有時會利用在完全不一樣性格的作品中。如果然是如此,則這兩首序曲可以説是異卵性雙胞胎。

至於曲名,經過一番躊躇後,由他自己定為「悲劇序曲」。這首作品在1880年9月13日克拉拉生日時,以鋼琴聯彈形式演奏後,12月26日在維也納樂友協會大音樂廳,由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首演。後來1881年1月4日在布雷斯勞大學的特別集會中也演奏此曲。這時演奏的曲目,當然以「大學慶典序曲」為主,但他寫給友人的信上説:「演奏曲目可能會加一首『戲劇』、『悲劇』或『送葬』序曲」,可見他對此曲的曲名,曾躊躇不定。

由於此曲的戲劇性架構,以及其曲名,會讓人覺得是否如交響詩一樣,有什麼成為底本的題材。但他自己否定這種説法:「並沒有依據任何具體的悲劇題材。」不過,1880年9月他在給出版社的信上談到「大學慶典序曲」之後説:「不得不對我孤獨的心情發誓,趁這機會寫一首悲劇序曲。」那為什麼「對我孤獨的心情…」寫這首作品?是怎麼一回事?

有一份文件,或許可以解開這個謎。布拉姆斯很不喜歡留下草稿,因此幾乎所有草稿都遭廢棄而沒有留下來。這首「悲劇序曲」的草稿,卻如奇蹟般保留到現在 (目前收藏在維也納樂友協會)。這本草稿簿離創作「悲劇序曲」10年以上,其中有「女中音狂想曲」「愛之歌」等曲的草稿外,還有「悲劇序曲」的64小節片段。「女中音狂想曲」與「愛之歌」,是他私戀的克拉拉的3女優麗葉他嫁時(1869年),在失戀的悲痛心情下所寫的作品 (優麗葉在婚後因病去世) 。因此,這本草稿簿可以説整本就是訴說對優麗葉愛情的告白書。64小節片段,就在草稿簿中悶燒10年,到這時候已按捺不住「孤獨的心情」,成為「悲劇序曲」表現出來。布拉姆斯是徹底的絕對音樂信奉者,很討厭標題音樂。19世紀音樂界的一個特徵是交響詩,布拉姆斯則絕不譜作這類作品。但他卻給這首序曲曲名「悲劇」,或許可説明他苦戀之深。(參閱本台「四首嚴肅的歌曲」克拉拉與布拉姆斯一文)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d小調,2/2拍子。發展部與再現部第1主題融合在一起的很獨特的奏鳴曲式。因此,發展部與再現部的架構就成為:第1主題再現─發展部─過門樂句之變形─第2主題再現。布拉姆斯在交響曲第1號、交響曲第3號的第4樂章等作品中也使用這個架構。

全合奏以較強音奏出兩個d小調的和聲,然後由弦樂器提出平靜的第1主題,管樂器承接下去。轉為降A大調後,長號奏出柔和的過門樂句,再由其他樂器接下去。之後,第2主題以F大調出現。與第1主題一樣,激烈的小結尾,顯示熱情的高潮。不久,再現第1主題,並進入很中庸的(Molto più moderato) 4/4拍子部分。然後再現過門樂句、第2主題、小結尾,尾聲部以第1主題高昂,最後在d小調上有力的結束全曲。

 (Daniele Gatti指揮 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TQ5NEdUiIec

 

Scott Lin 2020-02-26 15:46:10

遊子吟是哪一段?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遊子吟」是「由銅管樂器奏出引用校園歌曲「我們建造富麗堂皇的校舍」」部分。請參閱Youtube https://youtu.be/U5wKYbSz3oM
2020-02-29 14: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