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6 23:46:48雲翁

安奈斯可:兩首羅馬尼亞狂想曲

                
 

安奈斯可(George Enescu, 1881-1955)是羅馬尼亞作曲家,兼小提琴家。他是小提琴教授,其學生有梅紐音等大師。他在1881年8月7日(或19日)誕生在羅馬尼亞東北地區的多羅霍伊郡利文尼村,是父母所生12個子女當中的第8個,但他的兄弟姐妹因19世紀襲擊羅馬尼亞各鄉村的疾病,都夭折。

安奈斯可一族,曾祖母、祖父、父母都有音樂才華,尤其是父親,不但有傑出的男高音歌喉,還會拉小提琴。母親也有無以類比的清澈歌聲,還會邊彈吉他邊唱歌。安奈斯可就誕生在這種音樂家血統中,3、4歲就發揮異常的才能,1888年7歲時入學維也納音樂學院,被稱為「羅馬尼亞的小莫札特」。11歲時竟能演奏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以致詩威林劇院的管弦樂團要跟這個小小提琴家訂契約,聘他為樂團首席。

1895年安奈斯可由他父親陪伴,攜帶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樂團首席、又是作曲家的黑爾梅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寫給當時巴黎音樂學院作曲科主任教授馬斯奈之推薦函,入學巴黎音樂學院。

在維也納時,安奈斯可就開始作曲。起初,他所寫的都是小提琴與鋼琴的小品曲,後來也譜作較大的樂曲。1897年完成的「羅馬尼亞音詩」作品1在巴黎首演而獲得大成功。

在巴黎音樂學院與拉威爾、杜卡斯(Paul Dukas)、許米特(Florent Schmitt)等人同學,終生與他們交往,並提高作曲意慾。在世界的樂壇活動期間,也始終與祖國保持連繫,1900年到1920年間還譜作羅馬尼亞樂派的作品多首,向世界宣示他是羅馬尼亞的作曲家。

安奈斯可有兩首「羅馬尼亞狂想曲」(Rhapsodie Roumaine),是他作品中最為人知的樂曲。這兩首,第1號(1901)與第2號(1902)接著譜作,並於1903年2月23日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雅典音樂廳,由作曲家自己指揮兩曲首演。這時先演奏第2號,然後演奏第1號,因此斯後同時演奏兩曲時,這時的演奏順序就成為慣例。

羅馬尼亞狂想曲第1A大調 作品111
(Antal Dorati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DdgRjFSR_oM

中板(Modéré),A大調,4/4拍子。

這是安奈斯可最有名的在1901年20歲時作曲的作品。此曲在1929年在紐約編為巴蕾。樂曲形式是主題旋律一個接一個出現的狂想曲形式。開頭,單簧管與雙簧管的對答奏出鄉村風格的旋律。這旋律多彈性速度,有敘事曲風格。逐漸增加樂器,節奏也轉為舞曲節奏而成6/8拍子。小提琴與中提琴隨著豎琴與低音弦的節奏,在高音域演奏旋律,融入跳躍的輕快旋律,以及指定要「沉重的」東方情緒的旋律進行。回到2/4拍子後,逐漸增加活力,並加入羅馬尼亞民族音樂霍拉舞曲的樣式。不久,長笛奏出輕快的旋律,逐漸增加其他管樂器,終於以全合奏開始強有力的舞曲。吉普賽風格的音樂不斷登場,達到高潮後忽然全休止,然後現出樸素而有東方風格的旋律,由木管樂器以卡農風格再次達到狂熱的高潮後,以最強音結束全曲。

羅馬尼亞狂想曲第2D大調 作品112
(演奏者未寫明)https://youtu.be/yny8aK0D654     

緩板(Lent)D大調,4/4拍子。

與第1號比較,這一首的曲趣較為樸素,以鄉下的敘事曲為主題,可以看出較有農村内涵的傾向。在音樂會上露臉的機會也較少。

音樂的開始,是弦樂器以齊奏演奏的緩慢旋律。安奈斯可很喜歡以這種方法開始音樂。同樣的手法,也使用在他的傑作弦樂八重奏曲(1900年)與第1號管弦樂組曲(1903年)。這敘事曲似的導奏在定音鼓與低音提琴的節奏上,逐漸增加樂器反覆後,「田野間牧羊人的樂器」開始活躍。令人想到風笛的雙簧管與低音管,模仿牧神笛子的長笛!這些樂器的對話,會使聽者想起幻想交響曲的的第3樂章。最後,當音樂被寂靜包圍時,中提琴獨奏奏出舞曲風格的旋律,看是要達到高潮,卻靜精結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