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曲第15號G大調
弦樂四重奏曲第15號G大調D887作品161,是舒伯特在1826年作曲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一年,貝多芬也完成他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曲)。依手稿註明的日期,譜作日期是在1826年6月20日到30日之間,僅僅10天時日,就完成此曲。這是他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曲,並在他去世後,於1851年以作品161出版。此曲的第1樂章,於1828年3月26日在維也納「紅色刺蝟館」首演。不過當天的曲目只註明「新曲」而沒寫調性,因此也有人認為演奏的是「死與少女」而非此曲。全曲的首演是1850年12月8日在維也納舉行。分譜手稿完成於1827年,但現在已遺失,因此是否出於作曲者之手,也無法可考。
曲中嘗試管弦樂甚或交響曲的寫法,多用顫音奏法與齊奏,使用音色效果、廣闊音域等手法。前此的弦樂四重奏曲中,都沒有看到這些手法。
這首作品屬於舒伯特3首後期弦樂四重奏曲之一。屬於這期的,還有1824年的第13號a小調與第14號d小調兩曲。這兩首都採用小調,而最後一首則使用大調。但這大調很特別,其調性經過自由自在的轉調而逕行豐麗有力的變化,其表現的層次很高,已超越大小調的區分。這舒伯特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曲,雖然沒有第14號「死與少女」那麼有名,但實現了内容與形式之完全融合,因而在這音樂範疇中,成為無以類比的傑作。
全曲有4個樂章。
第1樂章很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lto moderato)G大調,3/4拍子。依奏鳴曲式的大規模樂章。
(Cuarteto Filarmónico ) https://youtu.be/SA88RULqPsM
這樂章的開頭,扼要顯示其表現密度之濃厚。多用顫音奏法,很有獨創性的和聲處理,以及變化明暗的轉調,形成整體作品的重要因素。
完全自由的音樂進行,會讓人聯想貝多芬的後期作品。瀰漫在全樂章的強力能量,與顫音一起達到最高點。各樂器都有多段雙音奏法,使樂音豐腴重厚。從某個意義來説,在這裡已經在準備到達最後一年譜作的弦樂五重奏曲C大調的道路。(後期3首中,從前兩首的小調轉到最後一首大調,也可以如是觀。)
第2樂章少許活躍的行板(Andante un poco moto)e小調,2/2拍子(在舊全集中作4/4拍子)。輪旋曲風格的樂章。
(Cuarteto Filarmónico ) https://youtu.be/Tj9skvDj5Z4
這行板樂章,由大提琴在高音域歌唱,其旋律較為平靜,其他樂器以配合的旋律紡織音樂。在這裡也會看到轉調─轉入升c小調,而降b小調,而g小調。他後期作品中特有的顫音強震,在中央形成高潮。在弦樂四重奏曲的徐緩樂章中,很少有這麼激動的。以e小調開始的尾聲部轉為E大調,並在明朗的情緒中結束樂章。
第3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Scherzo.Allegro vivace)b小調,3/4拍子。
(Cuarteto Filarmónico ) https://youtu.be/1tYNFryO9_s
這樂章是較為明快的詼諧曲,聽來好像要拋棄沉重的前兩個樂章。貫穿詼諧曲部分像無窮動似的單一節奏,以及成對比的主題的上行與下行聽來很爽快。中間樂段是G大調稍快板而樸素的連德勒舞曲,溫和的旋律與詼諧曲部分成對比。在這裡也由大提琴先導,豐厚的分散旋律,在4個聲部揚起歌聲。
在開頭的動機與中間樂段,都可以看到轉調。詼諧曲雖然較為明快,但也不是明快得很透徹,還是有少許無法放鬆的音韻。
第4樂章相當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G大調,6/8拍子。
(Quatuor Terpsycordes) https://youtu.be/hEx6jUQYIqQ
這是有輪旋奏鳴曲式風格的終樂章。此樂章也有無窮動樣式的節奏,而這節奏源自塔朗特舞曲(tarantella),這又與「死與少女」的終樂章相通。這樂章與第1樂章一樣,隨處可看到G大調轉入g小調等轉調。音樂承襲前面的激烈動能流出去。結構明快,曲式與和聲都極為自由。塔朗特舞曲風格的輪旋主題雖與「死與少女」的終樂章相通,但不一樣。節奏感充溢在全樂章,膨脹發展。
無窮動樣式的節奏轉入較弱音,大提琴幾個較弱音的撥奏後,4把樂器齊奏的兩聲較強音和弦結束全曲,也結束他的弦樂四重奏曲。
下一篇:巴赫:奉獻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