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2 00:23:16雲翁

海頓:交響曲第103號降E大調「擂鼓」

            

交響曲第103號降E大調「擂鼓」Hob.I:103是海頓的「倫敦交響曲」系列12首裡的第11首,也是他交響曲作品的倒數第2首。關於「倫敦交響曲」系列,請參閱本台「海頓:交響曲第104D大調『倫敦』」一文。此曲有個暱稱叫「擂鼓」,這是因為第1樂章開始時,有一陣定音鼓擂打。過去很少有音樂是這樣開始的。不過有擂鼓的地方,只有第1樂章開頭與尾聲開始處兩個地方,而且並沒有那麼醒目。也許對當時的聽眾來說,這是嶄新的手法,而後這種手法已非少見,因此應該不是源源保留這暱稱的理由。也許這是不要讓後人忘記這首交響曲而保留此暱稱。如果只稱交響曲第103號不易記得這是怎麼樣的音樂;如果稱呼降E大調交響曲,降E大調的交響曲又有好多首,如果稱呼「擂鼓」,這就一定會想起海頓的這首作品。

海頓的作品,在他訪問倫敦之前,就在英國廣受歡迎,他自己也早就想到倫敦一走。他在英國受到熱烈歡迎,客居英國期間,成為他有許多收穫的時期。交響曲第103號就在1794年冬天到次年之間譜作,並在179532日於皇家劇院的歌劇音樂會中首演。首演時的管弦樂團由60人編制,在當時是一個大編制樂團。首演很成功,有個樂評家說:「海頓首演新的充滿創意與魅力一首序曲(交響曲)。跟過去一樣,在旋律方面與和聲方面,全曲都有天才的創意。序奏會引起無上的注意,主部的快板很迷人,行板則重奏了一次。小步舞曲尤其中段部分明朗舒爽,終樂章雖不及前面各樂章,也一樣很傑出。」

海頓把終樂章略加修改後,在維也納演奏此曲。後來的指揮家多採用此修改。在海頓的交響曲作品中,此曲是很受歡迎的一首。全曲有4個樂章:

1樂章 慢板─活潑的快板(Adagio - Allegro con spirito) E大調,3/46/8拍子。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Amos Talmon
指揮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o-a0ECmaf3c

音樂一開始就是定音鼓擂打獨奏,這種開頭,以前是沒有的。在手稿樂譜上,這擂打在第1小節。附有延長記號的附點2分音符,既沒有強弱記號,也沒有其他指示。所謂延長是要延長多久,因樂曲剛開始,也沒有能夠把定的速度可參考。因此,要怎麼擂打常成議論的焦點,也是歷來的演奏者絞盡腦汁演奏的地方。一般來說,擂鼓的方法可分為下列兩種:
1.
從最弱音開始,逐漸加強到最強音,再轉弱到最弱音。
2.
一開始就最強音,然後轉弱到最弱音。
查看海頓時代的編曲樂譜也沒有統一,可推測在首演當時,就沒有什麼指示記號。也許海頓本身也在某個程度上期待自由演奏。在海頓的時代,樂譜上沒有記載指示的地方,就允許演奏者某個程度的自由演奏。有名的海頓研究家蘭頓(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 1926 - 2009)的改訂版在這擂鼓部分補記第2種演奏法的記號,因此現在的演奏多採第2種演奏法。

序奏是3/4拍子,奏鳴曲主部是6/8拍子。序奏部的主題與第1主題和第2主題都沒有關聯,但也會在主部使用。主部的第1主題和第2主題則有很強的關聯性,這在海頓是少見的。定音鼓的擂打安靜下來後,低音弦與低音管以弱奏演奏序奏的主題。這個主題很重要,雖然是一個獨立的主題,但在主部反覆使用。這種情形,在海頓的交響曲當中,還沒有別的例子可循。序奏主題先以無伴奏演奏,然後帶伴奏重複一次,並進入過門樂句。在過門樂句中會出現在奏鳴曲主部裡使用的伴奏音形,以及像在暗示第1主題的音形。

主部是活潑的快板,6/8拍子,開始於第4拍,也就是從弱拍開始。第1主題實質上只有4小節,而且較沒有旋律性而是提供素材。第1次出現時沒有低音,再附低音重複一次後,進入過門樂句。然後使用第1主題前半的素材轉調。這部分的和弦運用甚為巧妙,表現出海頓的實力。轉成降B大調後序奏主題出現,促使音樂進入另一個場面。海頓這時期的交響曲,在轉入屬調後,以再發展第1主題較多,但在此曲中沒有這種發展。

2主題也是4小節,但不是從弱拍開始。而且與第1主題不一樣,這主題較有旋律性。這主題的前半是較緩緩的音形,後半則為第1主題的衍生型。海頓在這時期的交響曲,第2主題的比重一般都非常小,但此曲第2主題的比重似乎大了點。第2主題幾乎不改變形狀與伴奏,反覆兩次,而主題的後半形成小結尾,輕輕結束呈示部。呈示部會反覆一次。

在發展部,先把第1主題以對位手法處理,漸漸加強小調色彩。但輕輕結束後,來一個附有延長記號的8分休止符。接著,回到大調發展序奏主題。這發展也逐漸移入小調後輕輕結束,又一個附有延長記號的8分休止符。為了要轉調,又發展第1主題,接著也發展第2主題,最後以降B大調的屬7和弦結束發展部。然後又是附有延長記號的8分休止符。

進入再現部後,依式再現第1主題。但過門樂句部分相當縮減,很快就進入第2主題的再現。第2主題再現兩次後,出現異於呈示部的小結尾。

全休止後,定音鼓的擂打再現,並進入尾聲部。序奏主題以慢板再現,回到活潑的快板後,在再現部省略的過門樂句再現。最後再現也是在再現部省略的呈示部的小結尾,然後很輕快的結束第1樂章。這段從再現部到尾聲部的架構絕妙。

2樂章 有幾分稍快的行板(Andante più tosto allegretto)c小調─C大調。2/4拍子,變奏曲式。
(Amos Talmon
指揮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bAle0P54iW0

2樂章有兩個主題。有兩個主題的變奏曲在此曲前後都很多,但在此曲較特別的是,兩個主題是從一個主體衍生出來的小調與大調。這是新的嘗試。這兩個主題,一聽就知道其類似性。然而兩者並沒有互相變奏關係,只是若即若離的兩個主題。各主題的變奏交替重複,直到第2變奏。之後以大調主題為基本發展,最後華麗地重複大調主題。雖然同樣是變奏曲式,但交替變奏互有關聯的兩段大小調主題是其特點。這樂章從首演時開始,就很受人喜愛。

樂章一開始就提示c小調的主題。這主題分為前後兩段,各自反覆兩次。但這樣覺得太長,因此有不少演奏會把後段的反覆省略。小調主題之後是C大調主題。這主題與c小調主題有關聯,其聲音的進行與和聲進行都很相似。因此聽來又像是c小調主題的變奏,又像不是。是段很奇怪的主題。

c小調主題的第1變奏只是加上相對旋律,主題本身幾乎沒什麼變化,但接著出現的C大調主題則有獨奏小提琴予以裝飾。c小調主題的第2變奏較為激動,而C大調主題的第2變奏前半則是由木管樂器演奏的輕快音樂,這與前面的音樂成對比。後半則以全奏演奏輝煌的音樂。

2變奏結束後,有一段比較長的發展部,在變奏曲中放發展部,是這段時期海頓交響曲的特徵。不久c小調主題的後半再現,並結束樂章。

3樂章 小步舞曲(Minuet)E大調,3/4拍子,複合3段體
(Amos Talmon
指揮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uHRDRrcOkc 34樂章。

依式是3拍子的小步舞曲。調性不安定,以頻繁的週期一再轉調。這很像以後貝多芬的小步舞曲。堂皇的小步舞曲主題附有許多裝飾音,並依當時的小步舞曲樣式分成短的前半與長的後半,並各自反復。小步舞曲後半的和聲進行很有創意。

中段也是E大調。小步舞曲與中段使用同一調性的例子較為少見。不過中段主題轉為以8分音符為中心進行,裝飾音與轉調也少,因而與小步舞曲部分還成對比。中段部分也分成短的前半與長的後半,並各自反復。回到小步舞曲部分後,結束樂章。

4樂章 終樂章,活潑的快板Finale Allegro con spirito)降E大調,2/2拍子。輪旋奏鳴曲式,但輪旋主題的力量極強。詼諧風格的內容會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樂章一開始,法國號奏出4小節樂句,之後是附有延長記號的休止符。隨後小提琴在法國號奏出的樂句上提出輪旋主題。輪旋主題有明朗的民謠風格。這主題馬上開始發展,在不穩定的狀態中重現一次。然後進入過門部分,主題以對位風格發展。這不會太久,音樂轉為和聲進行。

進入第2主題部後,調性轉為降B大調。輪旋主題的片段還會出現。輪旋主題出現第3次時,第2主題在低音域以降b小調出現。這主題由木管樂器反復,主題旋律轉入小調後,馬上又回到大調,然後到小結尾。

輪旋主題再現,但這一次只輕輕再現一下就進入發展部發展輪旋主題,也發展第2主題與小結尾旋律。輪旋主題再現而進入再現部。輪旋主題的發展已簡略化,過門句後第2主題以降e小調出現,結束再現部後,進入尾聲部,以輪旋主題的素材結束全曲。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n0HZ8WXC-bs

Scott Lin 2019-11-27 13:57:11

瞭解,同意

Scott Lin 2019-11-22 11:32:53

在我看來 , 海頓寫了多100首交響曲, 凡是大調的聽起來都一樣 , 甚至把不同首的樂章互相對調 , 感覺也沒有差別 , 聽海頓的交響曲真的很沒動力 , 雖然那些標題很誘人 , 但聽起來都一樣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海頓的交響曲,其標題都是別人取的。
他是樹立古典交響曲架構的音樂家,其交響曲都有同一個模式,就不奇怪了。
2019-11-23 14:22:28
(悄悄話) 2014-11-23 0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