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曲第5號A大調
弦樂四重奏曲第5號A大調作品18-5是貝多芬在1800年左右彙輯成作品18的6首弦樂四重奏曲中的一首。
在談弦樂四重奏曲第4號c大調時(請參閱本台前文),提到「c小調最能表現貝多芬的本質」,而貝多芬的本質,並不是在所有他的作品中,都表現得很顯著。只是貝多芬要創作那種作品時,會選用c小調。
這次要談的第5號是A大調,其氣氛與第4號有相當大的差異。論者咸認為此曲是貝多芬研究莫札特的弦樂四重奏曲第18號A大調K.464 (海頓套組)而創作的作品。他們指出第5號的形式與曲趣,與第18號有關連。還說第5號是無法與莫札特比擬的習作。
(莫札特:弦樂四重奏曲第18號,Salomon弦樂四重奏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JDuVd6yqHc
第5號A大調或許受到第18號A大調的影響,總是譜作第4號c小調的年輕貝多芬,在A大調中把玩樂音,專心作曲。這也是一首貝多芬專注精神譜寫的作品,只是聆聽時,大可把此曲放在莫札特的延長線上,以莫札特弦樂四重奏曲的氣氛欣賞,而不要比擬他後期的傑作群。
第1樂章快板 (Allegro) A大調,6/8拍子,奏鳴曲式。
(Cleveland Quart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1uSiv4h8A0
使用較有特徵的6/8拍子,並由第1小提琴演奏很有躍動感的輕快主題。樂曲一開始,就由第1小提琴以強音重奏A大調主和弦,同時由大提琴奏出主和弦的上升分散和弦,然後由第1小提琴接以上升音階。也就是說,第1主題由主和弦與級進上升音階組成。這比較像隱藏許多發展可能性的幾何學圖式,而不像歌唱旋律。第2主題開始於e小調,但趨向E大調。此曲與接下來的第6號都指定要重複發展部與再現部。這大概是重視古典形式的結果。
整個來說,合奏的聲響很悅耳,偶而使用的齊奏則弄出特別的效果,給人有透明感的音響。還多用逆行手法,例如兩把小提琴演奏上行音形時,中提琴與大提琴演奏與小提琴相反的下行音形。
第2樂章小步舞曲 (Menuetto) A大調,3/4拍子。
(Cleveland Quart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RUIdYCfdsM
這是又快樂又美麗的小步舞曲。在這裡承繼的,是莫札特的美而不是海頓的。小步舞曲主題從第1小提琴接到中提琴。其中附點2分音符(等於是3拍子的一個小節長)很突出。在小步舞曲主部再現主題之前,先要引出升c小調,這會引人注意。
中間樂段不轉調,多用和弦。其氣氛沒有多少變化,只是在弱拍的第3拍指定要特強音,以期與主部有不一樣的感覺。
第3樂章 如歌的行板 (Andantecantabile) D大調 2/4拍子。變奏曲。
(Cleveland Quart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pRhcOUpb2A
這變奏曲樂章可以說是這部作品的中心。莫札特在K.464第3樂章也寫下很出色的變奏曲,貝多芬在這裡也安排很好的變奏曲。變奏主題是先下降,然後又上升的單純音階。這種旋律比較容易自由發展。
第1變奏開始於大提琴,以對位法手法,次第加入中提琴、第2小提琴、第1小提琴。四個演奏者,好像很快樂的加入音樂演奏。
第2變奏是由第1小提琴以6連音符奏出裝飾音形的變奏旋律。
第3變奏,兩把小提琴以32音符奏出細碎的伴奏,中提琴與大提琴悠然歌唱旋律。
第4變奏是最弱音的聖詠,旋律添加和聲,和聲則予以變化。一段很美的變奏。
第5變奏轉為強音,是一首聽來有點粗猛的終曲。主旋律大多在第2小提琴,偶而會轉移到第1小提琴或中提琴。最後是引進降B大調的相當長的尾聲部。
第4樂章快板 (Allegro) 2/2拍子,奏鳴曲式。
(Cleveland Quart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ofddoBE0Uc
中提琴以8分音符提出類似「命運動機」的音形,這音形在各聲部模仿進行。第2主題則為以全音符與2分音符形成的聖詠似的旋律,多用和弦而與第1主題成對比。這也很像在莫札特K464終樂章出現的聖詠。這地方跟莫札特一樣,是很美麗的一瞬間。由此也可推知貝多芬研究過莫札特的世界。
莫札特可以說在海頓套組中超越了海頓,而貝多芬在此曲中表現出他以莫札特的美麗世界為其目標。但是貝多芬不以此超越莫札特,而是以作品18的6曲弦樂四重奏曲,表示開始開拓他的新的音樂世界。
若以莫札特的感情為基準聽貝多芬的這首作品,或許會得粗野的印象,但我們已經知道他後期的作品,就會覺得他在這時候,就嶄露頭角了。
(Julliard Schoo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Hbzbn0WKtY
(彩色分析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uHh0dF6p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