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4 17:16:04雲翁

巴爾托克:鋼琴協奏曲第3號

                  

巴爾托克(Viktor János Béla Bartók, 1881 - 1945)的鋼琴協奏曲第3號,有時候與拉赫瑪尼諾夫的第2號、普羅高菲夫的第3號並稱20世紀鋼琴協奏曲的3大傑作。有關巴爾托克的生平‧音樂風格等,請參閱維基百科「巴爾托克‧貝拉」條。

依他鋼琴家母親的說法,巴爾托克雖然體弱常病,但會講話以前,就會區別母親在鋼琴上彈奏的舞曲節奏,3歲時就能配合母親的演奏敲鼓,4歲就用自己的方法彈奏40首鋼琴曲。於是在5歲左右就開始讓他接受正式鋼琴教育。

1905年,巴爾托克認識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學者高大宜Kodály Zoltán, 1882 - 
1967
)。當年巴爾托克參加巴黎的魯賓斯坦鋼琴比賽,卻輸給巴克豪斯。失意之餘,回到匈牙利偕同高大宜從事收集自古傳承的匈牙利地區音樂深入研究,並使用豐富的民族音樂要素創作其作品,留下很獨特的音樂。他們的音樂也有與東方音樂相通的因素,一聽就會發現其獨特的色彩。

巴爾托克的研究優異之處,在徹底探究所收集的音樂,盡其可能追溯到源泉。音樂躲不過地理環境與時代潮流的影響。匈牙利的傳統音樂,也逐漸滲入西方音樂要素,原來的傳統音樂漸失原貌。巴爾托克深入研究,終於找到快要消失的民族音樂核心。他還以自己獨特的方法修飾,創作新的音樂。於是他的音樂,有別的任何音樂家所沒有的獨特世界。這讓聽慣德奧系音樂的愛樂者,有新的感受。

1940年,納粹的抬頭與母親的逝世,讓他離開所愛的祖國,逃亡美國。這時他59歲。然而他的音樂在美國也只被一部分人接受,失意之中竟得白血病。他的音樂,在祖國匈牙利的民族音樂中吹進新生命。這種音樂,本來會廣受聽眾歡迎的,但他獨特的音樂,還得等些時候才得到支持。

巴爾托克的音樂到美國之後有不少變化,甚至令人有他的風格已轉變之感。在此以前,巴爾托克的音樂多具有可怕的不協和弦與迫力,到美國以後的音樂已不把這些當重要的事,只強調易懂又簡潔的一面。

19408月,巴爾托克接到出版他樂譜的英國Boosey & Hawkes出版社勸他作曲的來信,說他們「期待在1941年夏天出版鋼琴協奏曲第3號」。然而逃往美國後,巴爾托克著手研究收集到的大量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的民俗音樂,而且還不能適應在美國的生活,因此暫時把此事束之高閣。

19452月,他寫給來美次子貝特爾的信裡提到「為你母親,想寫束之高閣的鋼琴協奏曲」,表示他想作曲的意思,這首協奏曲大概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譜作。作曲當時巴爾托克已是白血病末期,但他本人是否知道自己的病情,則不得而知。總之,他是配合他的傑出鋼琴家學生,並在1923年嫁給他的迪塔夫人Pásztory Ditta1903 -1982,當年巴爾托克42歲,迪塔20歲)生日,想送她一首作品當作生日禮物,並讓她有一首屬於她的演奏曲目。於是此曲成為很有溫柔感情的作品。到1945年夏天他已完成草稿,但他的健康情形急速惡化,寫到第3樂章的時候體力已剩不多,於是他借助家人與作曲家朋友謝爾伊‧堤玻(Serly Tibor)之力,拼命寫管弦樂譜。很可惜,到他在當年926日去世時,還有17小節未完成。最後的管弦樂譜是遵照巴爾托克的指示,由堤玻完成的。

依堤玻的說法,巴爾托克在草稿或總譜上,使用簡略記號留下如何寫管弦樂的指示,因此補寫工作只要依照指示配置管弦樂即可,工作很簡單。現在出版的樂譜,是經過貝特爾與指揮家索地重新研討巴爾托克的草稿,再修改結尾部分的版本。

此曲於194628日,由巴爾托克的學生、也是演奏與詮釋巴爾托克鋼琴曲的第一人傑治‧湘德爾(György Sándor)鋼琴獨奏,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首演。本來巴爾托克要把此曲呈獻給迪塔夫人,她要到1960年代才灌錄此曲,之後還灌錄過幾次。但到1982年去世為止,終生沒有在音樂會上演奏過。

 

鋼琴協奏曲第3號,Sz119

巴爾托克共有鋼琴協奏曲3首。另外還有他自己改編「為兩台鋼琴與打擊樂器的奏鳴曲」的協奏曲1首。

整個來說,這首第3號鋼琴協奏曲有安定的調性感,極少出現無調性與復調性。移居美國後,巴爾托克的作品大多有回歸傳統的性格,而這首協奏曲中,這種性格最為顯著。因此以前法國指揮家布雷茲(Pierre Boulez)都說這曲「退化了」而不願錄音、演奏。由於這一首並不是寫給自己演奏,同時當時的美國音樂界喜歡浪漫主義音樂,因此寫得比較接近傳統,不像移居美國以前的鋼琴協奏曲那麼現代。

 

1樂章 稍快板 (Allegretto)

E大調,依據傳統的奏鳴曲式,但沒有採用協奏奏鳴曲式。

(Andras Schiff鋼琴,Mark Elder指揮Hallé Orchestr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IcsMyA32eY

開頭處以兩手齊奏開始彈奏旋律,這種手法很像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第3號。出現在獨奏鋼琴上的第1主題有匈牙利色彩,伴奏的小提琴與中提琴似乎沙沙作響。在這裡的複雜節奏,成為這個樂章的基礎。第2主題要隨同小鼓與三角鐵出現。

在發展部,獨奏鋼琴顯得有點搖動。木管樂器與鋼琴對抗,出現很有印象的合奏旋律。

這個樂章剛聽時有點抓不住內容,理不出頭緒,但多聽幾次就會發現第1主題的節奏,變換形態支配全體。這時候,聽者會覺得比較容易瞭解這樂章。

 

2樂章 敬誠的慢板 (Adagio religioso)

C調教會調式,3段體。

(Andras Schiff鋼琴,Mark Elder指揮Hallé Orchestr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5goDN7LPEY

安靜而美麗的樂章。開頭處,弦樂器先從第1小提琴開始演奏,其他各部各延後兩拍依次參加。這種開始方式很有特徵。在主部,獨奏鋼琴在弦樂器的讚歌中進入,兩者的對話,很像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第15號」的徐緩樂章。這段音樂是此曲中最美麗的地方。在中間樂段,鋼琴與木管之間,有片片段段的動機在交錯,漂浮的氣氛有點像詼諧曲。音樂變得很玄幻,最後靜靜消失,然後直接進入終樂章。

 

3樂章 很快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輪旋曲式,即A-B-A-C-A-尾聲。

(Andras Schiff鋼琴,Mark Elder指揮Hallé Orchestr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R95Ff95d4I (附加的安可曲是舒伯特的「匈牙利風格旋律(Ungarische Melodie)b小調,D817)

從第2樂章繼續演奏,開始於獨奏鋼琴強烈的上升音型。

輪旋主題(A)是像他的「管弦樂協奏曲」終曲一樣的民族音樂,具有強烈的節奏。定音鼓在A-BA-C之間上場,敲出輪旋主題的節奏。BC的旋律來自第2樂章讚歌部分,是複格風格的過門樂句與歌謠風格的主題。

巴爾托克拼命繼續作本曲,但寫到這個樂章體力已不繼,無法在總譜上注記表情記號與節拍器數字,只好由謝爾伊‧堤玻代為指示。出版的樂譜上面,有附注這件事。

 

( Argerich鋼琴,Bashmet指揮 東放學院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laY_d3uG6A (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