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3 17:10:08雲翁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第7號 F大調 作品59-1

                  

完成早期的6弦樂四重奏曲(作品18)之後,貝多芬有6年之間沒有寫這類作品。此間他超越了「海利根施塔德遺書」(HeiligenstädterTestament)的危機,踏入「傑作之森林」,開創真正的貝多芬的世界,在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等方面創造許多傑作。(請參閱本台前稿「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曲」)。在弦樂四重奏曲方面也不例外,也有很大的進展。

 

1806年,貝多芬受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茲莫夫斯基伯爵之託,譜寫3首弦樂四重奏曲,這就是代表貝多芬中期作品的傑作,俗稱「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曲」的作品59

 

弦樂四重奏曲第7號是其中的第1首,有時稱為「拉祖莫夫斯基第1號」。在初期的作品18裡,海頓與莫札特的影響很明顯,而在6年後所寫的作品59裡,要找這種足跡都很困難。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曲」所呈現出來的面貌,甚至會讓聽者有種錯覺,誤以為聽到另一範疇的音樂。而其中差異最大的是這首7號,尤其是第2樂章,在首演時聽眾還罵他開什麼玩笑。

 

那麼作品186首與作品593首,有怎麼樣的不同?首先,誰都會感覺到的是規模變得很大。海頓、莫札特與他初期的6首,其規模只適合在沙龍內演奏,而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曲」則適合在音樂廳演奏,其規模足以撼動聚集在那兒的大眾之心弦。而其規模之大不只在作品的長度(7號第1樂章竟有400小節之多),在經過徹底思考之後,其架構具有複雜性與精密性,並要求各個樂器發揮其表現能力到極限以實現這種架構。結果,四件樂器一方面各自主張自己的獨自性,另一方面這些樂器的聲響很精密的疊合在一起,表現出惟有這種組合才能表現的美麗廣闊的聲音。可惜這種聲音很難以音響器材表示出來,只有傑出的四重奏團在出色的音樂廳演奏才能聽得到。作品59的表現,已在預示後期作品在規模、架構、各樂器的表現等方面,表現得很充實的作風。

 

7號的規模在3曲中最大,共有4個樂章,所有樂章都使用奏鳴曲式。

 

1樂章 快板 (Allegro)F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大提琴以第2小提琴與中提琴的和弦為伴,提示朗朗而溫柔的第1主題。8小節後,第1小提琴承接第1主題,一下子就帶動氣氛到高昂。這種把第1主題從大提琴承接到第1小提琴的寫法,是打破當時的慣例的。在開頭大提琴唱出第1主題時,是在第2小提琴與中提琴刻出的兩個音上流動,因此旋律浮現在不確定的和弦節奏上。強弱記號在伴奏的兩件樂器上是弱音,而大提琴是中強音。到第1小提琴承接第1主題之後,大提琴也加入刻劃節奏的伴奏群,於是刻劃節奏的3個音,很清楚的呈現F大調和弦。這時第1小提琴所演奏的第1主題是弱音。

 

在逐漸高潮的過程中,伴奏的3件樂器漸漸奏出重音,從3重音開始,經4重音、5重音、最後到6重音而增加激烈表現。第1主題的基本是音階,但有點像向聽者談話。在高潮之後,有一段經過句,然後兩把小提琴以3度移動,就像是2重奏,中提琴與大提琴承接下去。這段2重奏也有像在傾訴的感情。

 

之後出現第1主題的片段,小提琴出現3連音符,3連音符接到大提琴,表現出激動的感情。第2主題轉為C大調,是一段溫柔的旋律。到此,這樂章的重要素材都呈現出來了。

 

開展部使用復格風格手法,出現激動的3連音符、搖動的孤獨感或不安情緒、有點粗暴的不協和弦等,但1主題具有的溫柔與強韌意志,使不協和弦都不會刺耳。經過再現部後,以長大的尾聲部結束樂章。

 

以前的弦樂四重奏曲,從來沒有像此曲這樣,強烈表現人類感情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qpF-5XgVTM (Talich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sMewcPwb9Q (Wihan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AJ_Ud7XiVs AfiaraQuartet 

2樂章 活潑的稍快板 始終詼諧的 (Allegretto vivace e sempre scherzando) B大調,3/8拍子。奏鳴曲式。

提琴以同一音使用斷奏提出有點奇怪而只節奏有變化的樂句。然後,第2小提琴承繼這個節奏,奏出音程有變化的樂句。其中只有一處有附點節奏,形成美麗的重點。當時的聽眾從未聽過這樣的弦樂四重奏曲,也沒有預想到會有這種音樂。第1樂章的音樂聽來那麼溫暖而平易近人,緊接著來的第2樂章,卻以這麼奇怪的旋律開始。這就難怪當時的聽眾,一聽到提琴奏出同一音,只有節奏在變化的主題時,以為提琴演奏者拉錯了音。

這段只以單純節奏開始的樂句,就在整個樂章中隨時改變音高或演奏樂器展開出現。2主題是有圓滑線的圓滑旋律,與斷奏的第1主題成對比。不過與第1樂章比起來,還是比較有機械式的感覺。在表現人類感情的第1樂章之後,聽這種去除感情,以節奏變化為主要因素的樂章,也許是適當的。當然也有人把這樂章演奏得像是感情在擺動,這應該也是一種詮釋。

樂章中也有需要以激烈的強音演奏的地方,那會讓聽眾感到快感與感動。舒曼聽到這個樂章說,貝多芬使用到處都可以拿到的平凡動機,寫出世界最美麗的音樂。整個樂章都顯得詼諧而活潑。這個樂章也很大,有476小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YZAqPpERD0  (Talich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bEbSHZARt0 AmadeusQuartet

 

3樂章 很慢板且悲傷的-立即開始 (Adagio moltoe mesto - attaca) f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

經過2樂章比較機械式的音樂表現之後,到第3樂章又回到人類的感情,情緒平靜下來,音樂表現深刻的悲傷感情。

樂章一開始,第1小提琴就唱出充滿悲傷感情的旋律,內聲部與大提琴奏出平靜的伴奏和聲。不只是第1小提琴的旋律,在其他地方,到處都隱藏美妙的音樂。能夠注意到主題旋律以外的聲部,音樂聽來會更為立體,並能感覺到這樂章之美。伴奏部有時只是無表情的和聲,這時主題旋律表現得格外美麗。這,比起作品18初期弦樂四重奏曲中的慢板樂章有很大的進展。

經過1小提琴的裝飾奏之後,音樂立即進入第4樂章,並不間斷。

4樂章 俄羅斯主題,快板 (Theme Russe, Allegro) 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

音樂由第1小提琴在第3樂章末尾維持震音,直接衝入快板的終樂章。終樂章一反第3樂章悲傷情緒,是一段輕快的樂章。第1主題是俄羅斯民謠,先出現在大提琴,然後由小提琴接下去。主題並不見得揚溢著感情,倒有點無表情。這在第3樂章之後,反而給人輕快的印象。不過,做為一首大曲的終樂章,光是輕快還不夠。因此這個樂章還有積極的推動力。連續的16音符,也會給人一種快感。

到尾聲部,速度先掉落到慢板,然後以急板華麗結束全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Es2BVkXjBg ( 34樂章第1部分Talich 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rUmlHfw0W8 ( 34樂章第2部分Talich Quartet)

 

樂譜在

http://216.129.110.22/files/imglnks/usimg/2/20/IMSLP21896-PMLP05127-Cuarteto_7_op_59_no_1.pdf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