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4 00:11:35雲翁

柴可夫斯基:鋼琴三重奏曲a小調作品50,「一位偉大藝術家之回憶」

                 

1875年,柴可夫斯基完成鋼琴協奏曲第1號,委請尼古萊‧魯賓斯坦首演,不料魯賓斯坦批評這種曲子不可能演奏。俄國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尼古萊‧格里戈里耶維奇‧魯賓斯坦(Nikolai Grigoryevich Rubinstein,1835-1881)於1866年創設莫斯科音樂院,並就任第1任院長。他是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但他批評鋼琴協奏曲第1號是不可能演奏的作品這件事,使兩人交惡很久。不過,後來他們兩人的友誼恢復,因此1881年魯賓斯坦去世時,柴可夫斯基就譜寫這首鋼琴三重奏曲追悼好友。

有關柴可夫斯基與魯賓斯坦交惡與恢復友誼的經緯,有機會再細說,關於鋼琴協奏曲第1號的解說,在維基百科「第1鋼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 」條有很詳細說明。

柴可夫斯基是很受大家喜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會打動聽者心弦的旋律。一般來說,他的音樂有美麗旋律、有雄壯氣魄、充滿哀愁。當然,他並不是只有美麗旋律的作曲家,但能讓聽者在乍聽之下,就留下印象的才能,是很不平凡的。

音樂史上,說到鋼琴三重奏曲名曲,站在最高地位的恐怕是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接下來就是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德弗乍克等人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這首a小調作品50,以其第1樂章開頭處甚為美麗的旋律,以及壯大的演奏效果,其受喜愛的程度,決不亞於他的交響曲與協奏曲。不過,也有人不喜歡柴可夫斯基這種多愁善感的旋律。

也有些人不喜歡聽室內樂曲,其理由或許是室內樂曲較為樸素,沒有管弦樂曲那麼華麗而多采多姿,再由於室內樂曲多屬純音樂,比較難以捉摸其內涵。其實欣賞音樂不需要想那麼多,如果讀者不敢接觸室內樂曲,那從這首作品(尤其是第1樂章)入門也許是一個辦法。

這首作品創作於1881~1882年間,為追悼舊友尼古萊‧魯賓斯坦而作,於1882年在魯賓斯坦逝世周年追悼音樂會上首演。其原稿上註明「為回憶一位偉大的藝術家(a la memorie d'un grand artiste)」,因而通常稱呼這首a小調鋼琴三重奏曲為「一位偉大藝術家之回憶」。所謂偉大藝術家,當然是指尼古萊‧魯賓斯坦。因是追悼音樂,因此全篇溢滿悲痛而莊重的情調。

由於尼古萊‧魯賓斯坦是俄國鋼琴大師,因此這作品偏重鋼琴聲部,尤其第2樂章還要求高度的鋼琴演奏技巧,因此在柴可夫斯基所有使用鋼琴的作品當中,或許是最難演奏的一首。演奏時間長達50分終左右,但那令人屏息的抒情美與壯大的終曲,仍然憾動聽者的心。

全曲分為長大的兩個樂章, 25分鐘左右的第2樂章變奏曲,需要高度鋼琴演奏技巧,而長大的最終變奏,形成實質上的終樂章。

第1樂章是悲歌小品(Pezzo Elegiaco),甚中板─正確的快板(Moderato assai - Allegro Giusto),奏鳴曲式。

只有1小節的鋼琴序奏後,大提琴在鋼琴伴奏上提出第1主題。這旋律之美實在難以筆墨形容。這棉棉無盡的憂愁旋律由小提琴接下來。主題旋律由小提琴與大提琴纏綿悱惻的糾纏一陣後接給鋼琴。鋼琴在演奏主題時,大提琴負責低音部分,小提琴又是在演奏纏綿不盡的對旋律。第1主題雖然充滿美麗的情緒,但最後會以送葬進行曲回來。經過第1主題的開展後音樂加速,進入快板部分而提出第2主題。音樂一下高昂,一下哀傷,並進入長大的開展部。
(Horowitz , Stern and Rostropovi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XVjgxgwTt0(第1樂章第1部分)
(S. Richter, Kogan, N. Gutm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2iU8Xw9GwA(第1樂章第1部分)

到再現部,兩個主題都再現,但回來的第1主題已改編為送葬曲風格,釀出暗鬱氣氛。到處可聽到悼念魯賓斯坦的曲趣。

(Horowitz , Stern and Rostropovi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gGJxSAioG4(第1樂章第2部分)
(S. Richter, Kogan, N. Gutm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8YpYDO1Ufo(第1樂章第2部分)

第2樂章是主題與變奏(Tema Con Variazoni) -  最終變奏與尾聲(Variazioni Finale e coda)
這個樂章由主題與11段變奏,以及1段兼第12變奏的長大尾聲形成,並成為此曲的中心樂章。

主    題:略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4/4拍子,有點民謠風格,美麗而樸素。由鋼琴演奏。

第1變奏:主題先移到小提琴上,大提琴演奏對旋律,鋼琴彈奏16音符伴奏。

第2變奏:速度轉快(Pi mosso)。主題在大提琴,16音符伴奏移到小提琴,鋼琴彈出單純而豪邁的和聲。

第3變奏: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從這裡,主題開始細分。先由鋼琴以詼諧曲風格彈主題,之後回應即興樂句。

第4變奏:同樣速度(中庸的快板)(L'istesso tempo (Allegro moderato))。小提琴與大提琴各自自由奏出主題,聽來像是不合規則的卡農,你來我往。旋律像是悲歌。

第5變奏:同樣速度(L'istesso tempo)。鋼琴使用高音域,彈出玩具鋼琴般的樂音,弦則拖長而不很明顯。

第6變奏:以圓舞曲速度(Tempo di Valse)。指定要以圓舞曲速度,其實比較接近詼諧曲。中間有很大的轉調,是很有力的大變奏曲。

第7變奏: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讓鋼琴的和聲豪放大響的一段。弦樂器只是加點裝飾而已。

(S. Richter, Kogan, N. Gutm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nt k9riJYio

第8變奏:復格曲(中庸的快板),(Fuga (Allegro moderato))。主題在3種樂器之間很複雜的來往。音樂充滿高昂與奔放感。很傑出的變奏。

第9變奏:悲傷的行板,但不要過份(Andante flebile, ma non tanto)。在高昂與奔放之後,音樂又回到哀傷中。弦樂器奏出悲傷的主題,鋼琴以急速的琶音加以裝飾。

第10變奏:馬厝卡舞曲速度(Tempo di Mazurka)。雖然註明要以馬厝卡舞曲速度,但相當任性的變奏。暫時先由鋼琴單獨進行,但弦樂一進來就有一大轉調。一段很活潑的變奏曲。

第11變奏:中板(Moderato)。像是尾聲的平靜的變奏曲。最後主題喃喃反覆自語,讓人以為音樂就此結束。

(S. Richter, Kogan, N. Gutm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y7-Ijw3t3U

最終變奏與終曲:熱情而有力的稍快板(Allegretto risoluto e con fuoco)不很快的行板-悲哀的(Andante con moto - Lugubre)。在最終變奏裡,音樂很熱情而有力,而且在這裡巧妙而充分的開展主題,其規模已不只是變奏曲而有如奏鳴曲。情緒逐漸高潮而令人陶醉。忽然轉調,轉入小調後悲哀復現。第1樂章沉重的主題再次登場。這次的悲傷比前面的任何一次強烈,三種樂器都大聲喊叫,音樂再次陷入送葬進行曲,然後力盡而消失。

(S. Richter, Kogan, N. Gutm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kDX1hAlsVU

柴可夫斯基寫此曲悼念亡友之後,在俄羅斯樂壇中成為慣例,後來有拉赫瑪尼諾夫、蕭斯塔可維奇等人,都有此類作品問世。


 

茹鷁 2010-06-07 10:27:41

好奇此篇有4人回應
進來一探究竟

^_^

先將您加入我的最愛
以上
報告完畢

^_^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0-06-07 11:30:14
古典樂迷 2010-06-03 14:32:21

不好意思!忘了謝謝您還費心找到其它links附上全曲。

古典樂迷 2010-06-03 14:30:48

您真是太強了!正是這首,謝謝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