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3 00:54:07雲翁
馬勒─「流浪青年之歌」
上一篇部落格提到舒伯特描述流浪的兩部聯篇歌曲集,而另一位擅長寫歌曲的作曲家馬勒,也有敘述失戀的青年離開傷心地流浪的歌曲,那就是歌曲集「流浪青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這是馬勒的歌曲集當中,第一部聯篇歌曲集。是為男中音與鋼琴或管弦樂伴奏所寫的作品,而有許多人都認為馬勒譜寫此曲是由他自己的失戀所觸發。譜曲過程相當複雜,好像是1884年12月(馬勒24歲)就已著手,次年完成。但是曾在1891年到1896年之間作大幅修改,在1890年代初,還把鋼琴伴奏原譜改成管弦樂譜,因而現存的資料,有種種不同的版本。
首演使用的版本,似乎是管弦樂版(1897年),不過鋼琴版無首演記錄,因此也許真正首演,用的還是鋼琴版。1897年出版,現在已成馬勒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歌詞由馬勒自己撰寫,並受他喜歡的德國民謠集「少年的魔法號角」(一般譯名,我自己比較喜歡譯為「男孩的奇異號角」)的影響。其第1曲實際上以「少年的魔法號角」中的「當我所愛(Wann mein Schatz)」為底稿寫成。
全曲共有4曲,即:
這是馬勒的歌曲集當中,第一部聯篇歌曲集。是為男中音與鋼琴或管弦樂伴奏所寫的作品,而有許多人都認為馬勒譜寫此曲是由他自己的失戀所觸發。譜曲過程相當複雜,好像是1884年12月(馬勒24歲)就已著手,次年完成。但是曾在1891年到1896年之間作大幅修改,在1890年代初,還把鋼琴伴奏原譜改成管弦樂譜,因而現存的資料,有種種不同的版本。
首演使用的版本,似乎是管弦樂版(1897年),不過鋼琴版無首演記錄,因此也許真正首演,用的還是鋼琴版。1897年出版,現在已成馬勒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歌詞由馬勒自己撰寫,並受他喜歡的德國民謠集「少年的魔法號角」(一般譯名,我自己比較喜歡譯為「男孩的奇異號角」)的影響。其第1曲實際上以「少年的魔法號角」中的「當我所愛(Wann mein Schatz)」為底稿寫成。
全曲共有4曲,即:
1. 愛人結婚那一天(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
序奏部分出現具有特徵節奏的旋律,令人想到華麗的婚禮。這旋律就是此曲的中心曲趣,像主導動機一樣,一直纏繞在流浪者的思念。他的歌聲,也以此旋律的變化型唱出(譜1)。歌唱部份,指定要“寂寥而悲傷的,直到最後”。從「藍色的花兒別凋謝(Blümlein blau! Verdorre nicht!)」部份進入中段,加入小鳥叫聲而有較明朗的情趣,但到「鳥兒莫再唱!花兒莫再開!(Singet nicht! Blühet nicht!)」部份又回到原來的旋律,傷感的表情加深,最後寂靜的結束第1曲。管弦樂部份多用雙簧管與弦樂器,因此令人有甜美與哀傷的感覺。
序奏部分出現具有特徵節奏的旋律,令人想到華麗的婚禮。這旋律就是此曲的中心曲趣,像主導動機一樣,一直纏繞在流浪者的思念。他的歌聲,也以此旋律的變化型唱出(譜1)。歌唱部份,指定要“寂寥而悲傷的,直到最後”。從「藍色的花兒別凋謝(Blümlein blau! Verdorre nicht!)」部份進入中段,加入小鳥叫聲而有較明朗的情趣,但到「鳥兒莫再唱!花兒莫再開!(Singet nicht! Blühet nicht!)」部份又回到原來的旋律,傷感的表情加深,最後寂靜的結束第1曲。管弦樂部份多用雙簧管與弦樂器,因此令人有甜美與哀傷的感覺。
2. 今早我走過田野(Ging heut Morgen übers Feld)
在流浪年輕人之面前,展開充滿陽光的美麗世界(譜2)。在露水滋潤的綠野上,歌頌美麗世界的小鳥與花草們互相打招呼,隔一段間奏後,同樣的旋律歌頌沐浴在陽光中的一切生物。歌詞最後兩行部份,樂曲的速度轉慢,表情也變化,表現出所有幸福都遺棄他的深刻悲哀。此曲的開頭部份旋律,移用在1888年所寫的第1交響曲第1楽章。管弦樂伴奏有纖細的音色操作,高音域使用弦樂器與長笛,還利用三角鐵。
在流浪年輕人之面前,展開充滿陽光的美麗世界(譜2)。在露水滋潤的綠野上,歌頌美麗世界的小鳥與花草們互相打招呼,隔一段間奏後,同樣的旋律歌頌沐浴在陽光中的一切生物。歌詞最後兩行部份,樂曲的速度轉慢,表情也變化,表現出所有幸福都遺棄他的深刻悲哀。此曲的開頭部份旋律,移用在1888年所寫的第1交響曲第1楽章。管弦樂伴奏有纖細的音色操作,高音域使用弦樂器與長笛,還利用三角鐵。
3. 我有把熾熱的刀(Ich hab’ein glühend Messer)
指定要“像颱風一樣粗暴的”,是首很戲劇化的歌曲(譜3)。在激烈的前奏之後,青年以熾熱的刀鋒刺透他心胸的痛苦開始熱情的歌唱。「啊,好痛!(O weh!)」的叫聲不斷反復出現。什麼事物都會讓他連想他的愛人。在「不分晝夜折磨我(Nicht bei Tag, noch bei Nacht)」的半音階下降築起一個高潮後,還不停止的激烈間奏移調,並逐漸轉慢,終於轉變曲趣進入第2部。到「聽到她銀鈴似的笑聲時(Und höre klingen ihr silbern’ Lachen)時,哀嘆的感情再度高漲,不久到最後兩行,旋律描出下降線逐漸轉弱,以很能給人印象的尾聲結束此曲。
指定要“像颱風一樣粗暴的”,是首很戲劇化的歌曲(譜3)。在激烈的前奏之後,青年以熾熱的刀鋒刺透他心胸的痛苦開始熱情的歌唱。「啊,好痛!(O weh!)」的叫聲不斷反復出現。什麼事物都會讓他連想他的愛人。在「不分晝夜折磨我(Nicht bei Tag, noch bei Nacht)」的半音階下降築起一個高潮後,還不停止的激烈間奏移調,並逐漸轉慢,終於轉變曲趣進入第2部。到「聽到她銀鈴似的笑聲時(Und höre klingen ihr silbern’ Lachen)時,哀嘆的感情再度高漲,不久到最後兩行,旋律描出下降線逐漸轉弱,以很能給人印象的尾聲結束此曲。
4. 那雙藍藍的明眸(Die zwei blauen Augen von meinem Schatz)
到這首終曲(譜4),青年才正式提到他的流浪。沒有前奏,樂曲一開始,青年就唱出被送往異鄉者的悲哀。沉重而像送葬似的節奏一直陪伴著。其和聲法常常呈現讚美歌的風格。旋律的移動不多。那憂鬱的同音連續出現的格局,有點讓人想起「冬之旅」。到第2段後半出現「菩提樹(Lindenbaum)」時,樂曲的表情轉為追夢似的柔情,唱出安祥的安息與忘情。從這裡開始的音樂很美,即使出現在尾聲部份的送葬節奏,現在聽來也像是搖籃曲。這一部份的旋律,移用在第1交響曲的第3楽章。此曲轉弱結束的韻味,會令人想到後來的「大地之歌」的終曲。
此曲的全部歌詞,在維基百科的網頁有中文翻譯。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5%B9%B4%E6%B5%81%E6%B5%AA%E4%B9%8B%E6%AD%8C
這網頁的解說部份有許多錯誤,不像是出於懂得音樂者之筆,歌詞翻譯部份又寫得很好,好像不是出於同一人之手。讀者在聆聽此曲時,用來對照歌詞就是了。
在youtube的網頁http://www.youtube.com/watch?v=qU-g6DeFMm0上,可以看到1991年現場錄影的此歌曲集全曲。演唱的是Sir Thomas Allen,指揮Vlacav Neumann,樂團不詳,是不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這網頁分成4段收錄全曲。在畫面上會看到女豎琴家彈奏豎琴的很有韻律的優美手勢。
另外同樣在youtube的網頁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prMveXbY上可看到男中音Thomas Hampson,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錄影。可惜只有第4曲。在這段錄影中,除能欣賞到Hampson的歌唱外,還看到伯恩斯坦怎麼樣構築音樂。馬勒在1898年到1901年之間擔任維也納愛樂的首席指揮,維也納愛樂當然具有馬勒的影子,而指揮又是擅長於演奏馬勒的伯恩斯坦,因此演奏極為出色。
我第1次聽到「流浪青年之歌」,是費瑟迪斯考演唱,佛特溫格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唱片(如最上圖),已經有幾十年了。這唱片現在還是此曲的名唱片。
費瑟迪斯考演唱的「今早我走過田野」也可以在youtube的網頁上聽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tRombx5DM 指揮是Paul Kletzki,NHK交響樂團,1960年錄影。在youtube的網頁上還有不少此曲的演奏錄影,讀者可慢慢尋求。
到這首終曲(譜4),青年才正式提到他的流浪。沒有前奏,樂曲一開始,青年就唱出被送往異鄉者的悲哀。沉重而像送葬似的節奏一直陪伴著。其和聲法常常呈現讚美歌的風格。旋律的移動不多。那憂鬱的同音連續出現的格局,有點讓人想起「冬之旅」。到第2段後半出現「菩提樹(Lindenbaum)」時,樂曲的表情轉為追夢似的柔情,唱出安祥的安息與忘情。從這裡開始的音樂很美,即使出現在尾聲部份的送葬節奏,現在聽來也像是搖籃曲。這一部份的旋律,移用在第1交響曲的第3楽章。此曲轉弱結束的韻味,會令人想到後來的「大地之歌」的終曲。
此曲的全部歌詞,在維基百科的網頁有中文翻譯。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5%B9%B4%E6%B5%81%E6%B5%AA%E4%B9%8B%E6%AD%8C
這網頁的解說部份有許多錯誤,不像是出於懂得音樂者之筆,歌詞翻譯部份又寫得很好,好像不是出於同一人之手。讀者在聆聽此曲時,用來對照歌詞就是了。
在youtube的網頁http://www.youtube.com/watch?v=qU-g6DeFMm0上,可以看到1991年現場錄影的此歌曲集全曲。演唱的是Sir Thomas Allen,指揮Vlacav Neumann,樂團不詳,是不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這網頁分成4段收錄全曲。在畫面上會看到女豎琴家彈奏豎琴的很有韻律的優美手勢。
另外同樣在youtube的網頁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prMveXbY上可看到男中音Thomas Hampson,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錄影。可惜只有第4曲。在這段錄影中,除能欣賞到Hampson的歌唱外,還看到伯恩斯坦怎麼樣構築音樂。馬勒在1898年到1901年之間擔任維也納愛樂的首席指揮,維也納愛樂當然具有馬勒的影子,而指揮又是擅長於演奏馬勒的伯恩斯坦,因此演奏極為出色。
我第1次聽到「流浪青年之歌」,是費瑟迪斯考演唱,佛特溫格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唱片(如最上圖),已經有幾十年了。這唱片現在還是此曲的名唱片。
費瑟迪斯考演唱的「今早我走過田野」也可以在youtube的網頁上聽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tRombx5DM 指揮是Paul Kletzki,NHK交響樂團,1960年錄影。在youtube的網頁上還有不少此曲的演奏錄影,讀者可慢慢尋求。
下一篇:馬勒─「悼念亡兒之歌」
很難得看到那麼細膩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