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9 14:32:37波西米亞貓

[紐約.藝術] Meredith Monk- Mercy

[紐約.藝術] Meredith Monk

陳志宇 文/攝


Mercy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BAM 20th Next Wave Festival
7:30 pm; Dec. 5, 2002
(BAMdialogues with Meredith Monk & Ann Hamilton follow the performance)


今晚這場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BAM)的演出,是以兩位坐在木質餐桌前女人的對話展開的。她們兩個人的餐桌對話,或許沒有Judy Chicago和一群女性藝術家在1974-1979年之間,那件每邊14.4公尺長的巨型正三角餐桌,且各邊都擺了13位歷史上的女神、作家和藝術家的餐其以及桌巾的集合裝置作品"晚宴"那麼驚人(The Dinner Party; 附帶一提'她'目前正在布魯克林美術館展出至2003年1月份,且從2004年起將成為那裡的永久館藏作品,如果妳正好在紐約,千萬不要錯過這件當代藝術史上最要的女性作品),但卻鮮活地將近三十年前所有女主人均缺席的"晚宴"的創作精神,向前帶進到一個更具意涵的性別政治訴求:人類在邁向第三個千禧年的同時,生理上的女人-不管是異性戀,雙性戀,或者同性戀-終於有機會坐在公共領域之中,自然大方的開口對話。而且最重要的是,就像我一樣,有許許多多的男人願意買票進場花一個半小時專心地聽完她們究竟想說些什麼,如何說,以及到底說出了什麼故事。

另一方面,從作品"Mercy"的本身來看,其實是相當難去定義它的屬性的,我們可以說它是前衛劇場,是實驗音樂會,是行動藝術,也可以是多媒体裝置作品。而個作品所呈現的,則有趣的反映出了Monk和Hamilton這兩位在不同藝術領域均已各霸山頭的女人的對話過程以及成果。

要以簡單的篇幅來介紹Meredith Monk這位在許多異質性甚大的藝術領域中,均有所長的多棲藝術家,說實在的有其困難之處,而這也是為何有西方學者願意花時間為她著書及寫論文的最大原因了,她的個人魅力不僅只止於表演、戲劇及藝術系,甚至音樂學、人類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系都有人在研究她的作品。而有的甚至直接為她的多元藝術成就另闢一類型,並定名為跨界表演藝術(interdisciplinary performance)。

而從Monk的作品來看,她可以是作曲家,是歌者,是劇場導演,是電影工作者,也可以是編舞家。另外,從Monk最擅長的作曲來看,她則是當代實驗音樂中,所謂"延音技術(extended vocal technique)"的旗手之一。簡單地說,延音技術是一種超越語言,或者就是在巔覆語言疆界的一種表演型式,大部份的延音作品都是沒有語言的,只有從人們軀体內發出最原始的聲音,可以是喉音,是口哨聲,是嘆息,是呢喃,是吹氣,是擊掌,或是踏步聲。因為在許多狀況下,語言成為抽象權力運作的最有效轉喻(英語的普及和英美兩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政治力之間的關係,就是最好的例子),另一方面也成為異文化之間的對話障礙- 強勢的語言即建構出強勢的對話思維以及邏輯。

若世界上所有的語言系統都被暫時抽離,只留下最單純的聲帶發音以及肢体動作這兩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那麼在那個空間之中,人類究竟會在什麼樣的環境心理狀況下進行對話呢?而這個母題即是延音技術長久以來不停在探索的領域,而近年來延音則開始和其它藝術形式做結合,成為一種交織了音樂以及肢体運動、想像力以及實体性、記憶以及虛構、光線以及聲音的全新藝術創作模式和心理互動認知。

從劇場及電影來看,她的作品,像是早期的"Juice: A Theatre Cantata in 3 Installments (1969)", "Ellis Island (1981)", "Atlas: An Opera in 3 Parts (1993)"到近期的"American Archeology #1: Roosevelt Island (1994)"等,均獲得觀眾以及藝評的高度肯定,並成為美國當代藝術史中動人的一部份。而從影像及裝置藝術來看,她的作品則曾在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 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林肯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以及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等世界知名場地展覽過。

從音樂來看,她早期的作品,像是"Dolmen Music"以及"Our Lady of Late: The Vanguard Tapes"獲選為1981年以及1986年德國樂評大獎的年度專輯。另外她也替許多的實驗電影作過配樂,像是Jean-Luc Godard的"La Nouvelle Vague"以及Joel Coen的"The BIg Lebowski"等。而從八零年代初期開始,Monk和德國獨立廠牌ECM老闆Manfred Eicher的音樂理念不謀而合,自此起的二十年Monk成為該廠牌下New Series系列下的大將之一(作品被收入該系的當代作曲家尚有Arvo Part, Steve Reich, Karlheinz Stockhausen, John Cage, Keith Jarrett以及 John Adams, 等人),許多震撼音樂及劇場界的配樂均是出現在ECM該系列之中,像是"Book of Days"、"Facing North"以及上個月在Monk六十大壽發行的"Mercy"。而她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的首部交響樂作品,也將於2003年4月5日在美國的邁阿密首演。

而"Mercy"的另一位創作者及演出者Ann Hamilton,則是一位彫塑家暨多媒体裝置藝術家,她目前也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藝術系的正職教授。Hamilton在堪隡斯大學(Univ. of Kansas)獲得織品設計學士學位,並隨後於1985年在耶魯大學(Yale)獲頒藝術碩士。而她創作的特色之一,就是極擅長於構築出一個充滿大量並置物品的臨時性虛構空間,可以是書本,是鉛筆,是樹木,是人体,或甚至是光線以及聲音。而Hamilton的作品則曾在1991年的Sao Paulo雙年展、1999年的Venice雙年展、洛杉磯當代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等地展出過。而她和其它舞蹈家、音樂家及劇場工作者的合作,則出現在"Caught in the Middle (1986)", "The Earth Never Gets Flat (1987)", "Appetite (1998)"以及今晚的"Mercy (2001)"之中。而和Meredith Monk的合作,則促使Hamilton有機會重新探索她長久以來一直感興趣的主題: 即絕對的聲音、行為-接受-認知-反應以及源自人体的語言和影像結構等。

至於什麼是所謂的Mercy呢? 是慈悲,憐憫,寬恕,恩惠,還是感謝呢? 是國中歷史課本中戰後的以德報怨,是企業每年捐出一億元的營收給宗教團体,是總統就職後實行司法大赦,是開放大學教育機會成為人人有獎的制度,是為弱勢團体爭取福利,是每週自願做社會義工,還是收養街頭的流浪動物呢? 它們可能都是Mercy,但也可能都不是。

而對音樂家Meredith Monk以及藝術家Ann Hamilton來說,所謂的Mercy,則是人類存活在社會之中,與環繞在我們生活四週的陌生人之間,所進行的不停溝通、對話以及協調- 不論是肢体上的,情緒上的,語言上的,文化上的,種族上的,政治上的,信仰上的,還是情慾上的。 而整個對話過程,或許有紛掙,有衝突,有怨懟,有失序,有剝削,有角力,但其最終的目的仍是希望能達到一個均衡的超穩定狀態。而簡單地說,每則對話在它的時空文本中來看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為定定的母題進行對話,而在這些起起浮浮的對話之間,則建構出了我們所謂的歷史- 不論是微觀的,或是鉅觀的。

而這裡所特別強調出的陌生人(Stranger),而非傳統農業社會中的親屬關係,則因為這個概念是現代社會中特有的現象之一。當都市化的群居行為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從社會結構的觀點來看,這種趨勢將人類從游牧的流浪部落制度推向定居的都市生活;而從個人的觀點來看,有趣的是,都市化卻將人類反向的從和固定親屬所組織的團体中解放出來(既便是游牧社會),成為一個以都市為單位,在其之間擺盪的浪人。

舉例來說,今天我們可以住台北,明天住台中,後天住台南,下週住上海,下月住紐約...。所以我們可以借用齊穆爾(George Simmel)的話來說所謂的"流浪就是從空間中某個既定的點上得到解放,那麼,在這樣一個點上與固定對立的概念'陌生人'的社會學形式仿佛呈現了這兩個特質的一致性。這個現象也顯現出,空間關係一方面不只是人際關係的條件,另一方面也是人際關係的象徵。"

換句話說,雖然游牧社會的本質是流動的,但由於它是由所有的親屬以及關係人所組成的,所以內部卻是均質一致的。相反的,都市生活的本質是固定的,但它卻是由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所組成的,所以內部卻是異質不一的。所以在現代化都市生活中,每個人對我們而言都是陌生人,而同理,我們本身對所有其它人而言,也都是陌生人。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都市生活之中- 從學校,職場,娛樂,工作,交昜,消費,到休閑,我們和陌生人相處的時間和裙帶關係,有時候甚至超過我們和親屬之間的。而這種新型態-不論是自願,還是被迫-與陌生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則成為Meredith Monk以及Ann Hamilton詮釋她們心中所謂Mercy的出發點。

而在今晚的表演之中,我們則看見了Monk以及Hamilton將所有上述抽象概念和議題具体化的嚐試。像第一幕她們對坐一會兒之後,Hamilton則突然將一個微型攝影機強迫地伸入Monk的口腔之中,對此突如其來不合社會互動行為的舉動,Monk不但沒有反擊,反而是開始發聲唱歌,非常單純的口腔聲,像是每個平常人早晚在漱口的那種音調,但隨後則交叉地將狀似正統歌劇的驚人高音唱腔,置放在漱口聲之間。而同時舞台背後的超大型瑩幕則投射出放在Monk口腔中那個攝影機所捕捉到的景觀- 一個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只要發聲就會振動但卻很少有機會自己看到的器官- 舞動中的口腔結構。

此外,像是長達十分鐘在無限長軸的紙面上滑行的鉛筆頭特寫及其刺耳聲、兩組人合作協調下從四條約從八層樓高度下垂的尼龍繩所拉出的超大型垂直泡沬介面(和我們小時侯用洗衣粉水吹泡泡的物理原理一樣。隨後Monk和Hamilton則對站在泡沬面兩側,並輕輕的用喉音做對話同時這也震動了泡沬面,而在高反差的背景和燈光之下,波動中的波沬面則不停地像有水晶泡泡由舞台底面向天空飄去)、裝在演員身上的攝影機,則在大型瑩幕上不停地轉換出從不同演員角度所看見的其它演員特寫- 一種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凝視方法以及人際關係結構、從舞台上方散落的千百張白紙等各式像裝置藝術的場景,也都再再的詮釋了對話、協調、聲音結構、肢体語言、身体邊界、人為環境 、人際網絡、空間心理、以及科技等這幾個母題。

而坐在坐位席上的觀眾們,不僅只是在觀照,或者說窺視Monk以及Mamilton所体現的影音嘉年華,同時她們也是在回顧自己與她人的- 從永遠不夠完美的身体構造、錯縱的人際關係、浮動的記憶、完美的呻吟、到潛沈的慾望。而願意誠心的傾聽所有陌生的語言以及聲音,並在平等的狀態下與其溝通對話,就是當代社會生活中,最完美的慈悲以及恩惠。

Mercy!

===
[Ann Hamilton]
www.pbs.org/art21/artists/hamilton/card1.html

[Meredith Monk]
www.meredithmonk.org

[延伸音樂]
2002, Mercy, ECM
1997, Volcano Songs, ECM
1993, Atlas: An Opera in 3 Parts, ECM
1992, Facing North, ECM
1991, Book of Days, ECM
1987, Do You Be, ECM
1985, Our Lady of Late: Music for Voice and Glass, Wergo
1983, Turtle Dreams, ECM
1980, Dolmen Music, ECM
1977, Key, Lovely Music


[延伸影像]
Bessie: A Portrait of Bessie Sch?nberg. New York: Pennebaker Hegedus Films, Inc., 1998.

Musica Sacra (Musical Group) Monk and the Abbess: Music of Hildegard von Bingen and Meredith Monk. New York: Catalyst, 1996.

Greenway, Peter (director) Meredith Monk: Composer, Singer, Dancer, Film-Maker, Choreographer, Performance Artist (Four American Composers Box Set: John Cage, Robert Ashley, Philip Glass and Meredith Monk). South Burlington, VT.: Mystic Fire Video, 1989.

Dwyer, Rich & Ralph Vituccio. Performance: The Living Art. Chicago, IL : Video Data Bank, 1988.

Simon, Andrea et. al. The Fayum Portraits: Funerary Painting of Roman Egypt.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1988.

Zappa, Frank. Uncle Meat: The Mothers of Invention Movie. California: MPI Home Video, 1988.
Meredith Monk's Paris. St. Paul, MN: KTCA-TV, 1982.

Logue, Joan (director). 30 Second Spots: TV Commecials for Artists. New York: Electronic Arts Intermix, 1982.

Blackwood, Michael (director) Making Dances: seven Post-Modern Cheoreographers. New York: Blackwood Productions, 1980.


[延伸閱讀]
Bremser, Martha. Fifty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ers. London: Routledge, 1999.

Art Performs Life: Merce Cunningham/ Meredith Monk/ Bill T. Jones. Minneapolis: Walker Art Center, 1998.

Jowitt, Deborah (ed.) Meredith Mon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iscoe, James R. (ed.) Contemporary anthology of music by wome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Schloss, Myrna Frances. Ou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ree Composers, Three Musics, One Feminity.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oi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