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 20:48:55beya

山地飯

Pinuljacenjan,排灣族語意為有加菜的飯,對外我們通常稱為山地飯,也就是我們原住民的飯,這是傳統排灣族族人上山工作時的煮食法,排灣族稱為Raosla,簡便的利用3個石頭立柱成灶後,上面放一個鐵鍋,鐵鍋裝水適量起火燒煮,等水沸後加小米(現今都以白米取代)繼續將米熟煮成像粥,再加入野菜並以木製之鍋鏟(Kadjan)翻炒至與米粥融合既可將木火取出完成,另外主食完成後,Ina會以自種的辣椒壓碎後加山水、鹽做成湯(Shiyao),並以自種的生薑切成片以鹽醃製攪拌成現做醃薑片當成伴菜,簡單的一餐在農忙時卻是特別好吃,不僅快速方便,亦下飯能吃飽,對於在山中耕作缺乏物質的族人來說最適合不過[1]

前述是傳統作法,後來國民政府治台後,耕者有其田使每家都有其土地[2],固定的耕作地便有固定的臨時工寮,排灣稱為「搭保」;「搭保」通常會選擇在土地的入口處搭建,先整理一塊小平地後,前門立兩根柱子為面,後則依坡為柱、為牆,上則以竹子或細木為樑,鋪上芒草為頂,簡易工寮完成,內中則必須有灶,需靠牆為防雨,灶上必有菜鍋、湯鍋、鹽、鍋鏟、湯瓢等必備品,兒時的記憶是母親從「搭保」叫大家吃飯的呼喚聲,嘎奴(吃飯)聲的故意拉長,是配合山的韻迴效應,遠在山頂的阿嗎(爸爸),收到便以嗚拉長聲表示收到,默契如夫妻。



[1] 蔣毓英所著(台灣府志)紀載:粥….,熱則環向鍋前,各執椰瓢汲食。

[2] 具北里老人家羅口述,有登記者才有。

小米田




上一篇:排灣與上帝

下一篇: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