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9 23:54:22貝爾

《世界名饌錄》



        



《世界名饌錄》

作者:蔡瀾

 

  眾所周知,蔡瀾識食,他寫有關飲食的文章,看著就叫人垂涎,然而跟著他的提示到相關食店去,感覺大多只是「不錯」,這許是期待﹑想像過高,或是口味各異,又或者店出名了,客人來的多了,菜的質素未能維持。不過這本《世界名饌錄》並沒有專門介紹某家店舖,而是就著世界各地的著名菜餚,作簡單的介紹,包括菜餚應有的味道﹑主要材料﹑製法和演變,偶爾還附帶小故事。

  既然是世界名饌,自然以在當地的味道為正宗,這個「正宗」,未必合乎所有人口味(例如蔡瀾說泰國的冬蔭貢的酸辣味道,喝不慣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像肥皂水,喝了即吐),但蔡瀾指出菜餚原來的味道如何,流傳到外國時可能有什麼變化,有什麼是不可缺乏的要素,當中有些他說的我不以為然﹑沒有考究(再以冬蔭貢為例,蔡瀾指需用河蝦而忌用海蝦,老實說,平時吃著實在分不清楚),也有的深表贊同(蔡瀾指沙嗲串燒,其醬汁必須大量,可是由街頭小吃化身成為餐廳的菜餚,很多餐廳只配給一小碟沙嗲醬,未能把肉串沾勻,違反了吃沙嗲的原則),而更多的是未嚐滋味,無法評論。

  香港這個國際都會,似乎我們想吃哪國的菜色,都能吃到,但吃的是否正宗﹑是否美味,卻未必清楚,始終菜色一旦流傳異地,就有太多的變數。我並不認為正宗才是好吃,但起碼看了介紹,知道各國名菜的基本調子,也算長點知識。

  同時,蔡瀾主張各地名菜本來都是些家常菜色,只要知曉主要材料和烹調方法,其他都是「從失敗中學習」,像烤焗蛋糕的溫度﹑時間,往往因為材料不同﹑烤箱大小不同而有異,無法完全依據菜譜就保證弄成美味。好吃的菜餚,必須要在熟悉的環境﹑用上當地時令的食材﹑慣用的廚具,透過多次的嘗試得出經驗,然後才燒出各家那一鍋惹人垂涎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