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2 13:42:48成熟的女僕
鴻海讓日本人 又恨又怕
為了搶攻今年下半年的商機,日本各家消費性電子廠商如任天堂與新力,最近分別推出遊戲機「Wii」與「PS3」展開正面對決,而Wii 與PS3背後的代工廠,就是多數日本人沒聽過的Hon Hai——來自台灣的鴻海精密。
這早已不是新聞,從美國蘋果電腦(Apple)iPod的nano系列、摩托羅拉(Motorola)的Razr手機、戴爾(Dell)電腦、日本任天堂(Nintendo)DS、新力PSP,到芬蘭的諾基亞(Nokia)手機,雖然掛的是不同品牌,但都是由鴻海代工。
日本人害怕鴻海的四個理由
在日本,許多人還搞不清楚鴻海(Hon Hai)或富士康(Foxconn),但是鴻海集團總營業額已經超越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Sharp)與三洋電機(Sanyo)。究竟鴻海有什麼本事,讓日本廠商摸不清究竟鴻海是敵人還是朋友?日本人為什麼怕鴻海?
理由一:鴻海威脅日本的製造優勢
日本人害怕鴻海的理由之一,是鴻海擁有製造高階精密模具與金屬加工大量生產能力,嚴重威脅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製造優勢。具體的例子,是蘋果電腦iPod機身背後的金屬鏡面框體,原本是日本新潟縣燕市(Tsubame)的金屬加工廠,由「專精技術的職人們」少量生產,當年獲得iPod代工時,對於這一個從江戶時代就具有金屬加工絕活的工業小鎮,不疑是最大的鼓勵。
但是鴻海就像開著「割稻機」的全球軍團,讓拿著鐮刀的日本農夫不知所措。過去技術職人的工作模式,就像一畝畝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結穗之後,農人歡喜拿著鐮刀收割成果。但是鴻海的作法是運用自動化機械耕田,結穗時使用割稻機,最重要的是,大量生產的品質跟技術職人的心血結晶不相上下。
這個情景說明鴻海以人海戰術二十四小時輪班、大量生產、快速交貨的優勢,對於日本精雕細琢、限量生產的技術職人造成威脅。原本鏡面框體加工的手感技術竟然成為大量生產,這種衝擊不能說不大。
鴻海讓日本人害怕的,還不僅於金屬加工量產而已,模具也是另一個衝擊。新力PSP機身的框體有兩種樹脂,鴻海擁有的「兩色成型」技術,讓不同種類的兩種樹脂,可以在同一個模具裡鑄模成型,這種高難度的技術不是由日本而是台灣的廠商實現。
理由二:鴻海有效壓低管銷費用
鴻海的管銷費用僅占營業額的四%,比日系企業的平均值二二%低出許多。因為鴻海以代工為主,因此鴻海的管銷費用不必耗在品牌上。此外,鴻海壓低管銷費用的訣竅,在於公司上下徹底發揮郭台銘「魔鬼都在細節裡」的精神,例如包括要求員工爬樓梯別搭電梯等。
理由三:鴻海的世界知名度極高
鴻海的世界級能見度,近幾年勝過日系企業。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今年發表的「世界科技一百強」(The Info Tech 100)中,二○○五與二○○六年鴻海都是第二名。日本企業最高的名次,二○○五年是第四十二名的日本電產(NIDEC)、二○○六年是第五名的軟體銀行(Softbank)。
理由四:鴻海的年成長率太驚人
在郭台銘的領導下,二○○六到二○○八年的營業額每年要有三○%的成長率,如果順利的話,到了二○○八年,鴻海的營業額會達到二兆元台幣,將超越現在東芝的營業額,並緊追在新力之後。
日本人看鴻海四種核心能力
在《日經電子》的報導中,鴻海有辦法大量而且多品種的生產關鍵有四:
第一、模具IT化——鴻海因為有二十四小時輪班的體制,與模具資料庫化相輔相成,只要一星期就能將模具量產化,但是同業需要一個月。鴻海用人海戰術,讓模具的研發生產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甚至在中國成立三所精密模具職訓學校,一年培養二千名左右的技術人員,學生經過一年的模具設計與製造訓練,只要畢業考試合格,就直接送入「戰場」——鴻海位於中國各地的工廠二十四小時輪班。
第二、零件內製化——從材料到零件,鴻海內製化零件降低成本。以價格取勝的答案就在於零件內製化。以偉創力(Flextronics)為例,出貨額內製率約在一○到一五%,但是鴻海高達到三○%,這充分展現鴻海零件內製化所掌握的低成本優勢。
第三、交貨快速化——關於速度這一點,鴻海是絕對不會讓客戶失望的。 從接單到交貨一氣呵成,速度感讓客戶搶得先機。尤其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不長,能夠攻占市場供貨穩定的商品,往往取決於代工廠的交貨速度。
第四、事業多角化——投入數位相機、液晶電視之外,還跨足投資乙醇產業與鎂合金原料。
日本人看鴻海五個成功秘訣
《日經電子》認為,鴻海能夠如此成功,靠的是五個秘訣:
秘訣一:活用汽車業的know-how架構生產線
不侷限於電腦代工,凡能有大量台數的產品,就積極爭取訂單。因此,遊戲機、MP3也成為鴻海的代工項目—這和以電腦代工為主的廣達與華碩,或以手機、數位相機代工為主的偉創力有很大的不同。
鴻海代工PS2的時代,由日本協助建立生產線;到了PS3,鴻海自行建構生產線,這表示鴻海具有自行建構生產線的能力。事實上,鴻海除了請來民生用機器製造業的日籍技術者之外,還活用汽車業生產線的know-how,特別從汽車界挖角,例如富士康總經理戴豐樹,就是郭台銘親自從汽車零件大廠AISIN精機公司挖角過來,請他將汽車業的know-how活用在生產線上。
秘訣二:所需材料零件軟體,都透過垂直整合內製
鴻海代工所需要的零件幾乎全都內製化,包括連軟體都能內製,購併「奇美通訊」以建立內製化軟體研發與資訊流。垂直整合,連材料都自行生產,讓鴻海成為世界第一。 鴻海超越了一般EMS企業的事業範圍,除了零件的研發之外,研發的重點向上游延伸,包括鏡頭等光學儀器的製造、汽車零件的製造技術、生產線的無人化技術,都是未來內製化的重點。
這早已不是新聞,從美國蘋果電腦(Apple)iPod的nano系列、摩托羅拉(Motorola)的Razr手機、戴爾(Dell)電腦、日本任天堂(Nintendo)DS、新力PSP,到芬蘭的諾基亞(Nokia)手機,雖然掛的是不同品牌,但都是由鴻海代工。
日本人害怕鴻海的四個理由
在日本,許多人還搞不清楚鴻海(Hon Hai)或富士康(Foxconn),但是鴻海集團總營業額已經超越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Sharp)與三洋電機(Sanyo)。究竟鴻海有什麼本事,讓日本廠商摸不清究竟鴻海是敵人還是朋友?日本人為什麼怕鴻海?
理由一:鴻海威脅日本的製造優勢
日本人害怕鴻海的理由之一,是鴻海擁有製造高階精密模具與金屬加工大量生產能力,嚴重威脅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製造優勢。具體的例子,是蘋果電腦iPod機身背後的金屬鏡面框體,原本是日本新潟縣燕市(Tsubame)的金屬加工廠,由「專精技術的職人們」少量生產,當年獲得iPod代工時,對於這一個從江戶時代就具有金屬加工絕活的工業小鎮,不疑是最大的鼓勵。
但是鴻海就像開著「割稻機」的全球軍團,讓拿著鐮刀的日本農夫不知所措。過去技術職人的工作模式,就像一畝畝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結穗之後,農人歡喜拿著鐮刀收割成果。但是鴻海的作法是運用自動化機械耕田,結穗時使用割稻機,最重要的是,大量生產的品質跟技術職人的心血結晶不相上下。
這個情景說明鴻海以人海戰術二十四小時輪班、大量生產、快速交貨的優勢,對於日本精雕細琢、限量生產的技術職人造成威脅。原本鏡面框體加工的手感技術竟然成為大量生產,這種衝擊不能說不大。
鴻海讓日本人害怕的,還不僅於金屬加工量產而已,模具也是另一個衝擊。新力PSP機身的框體有兩種樹脂,鴻海擁有的「兩色成型」技術,讓不同種類的兩種樹脂,可以在同一個模具裡鑄模成型,這種高難度的技術不是由日本而是台灣的廠商實現。
理由二:鴻海有效壓低管銷費用
鴻海的管銷費用僅占營業額的四%,比日系企業的平均值二二%低出許多。因為鴻海以代工為主,因此鴻海的管銷費用不必耗在品牌上。此外,鴻海壓低管銷費用的訣竅,在於公司上下徹底發揮郭台銘「魔鬼都在細節裡」的精神,例如包括要求員工爬樓梯別搭電梯等。
理由三:鴻海的世界知名度極高
鴻海的世界級能見度,近幾年勝過日系企業。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今年發表的「世界科技一百強」(The Info Tech 100)中,二○○五與二○○六年鴻海都是第二名。日本企業最高的名次,二○○五年是第四十二名的日本電產(NIDEC)、二○○六年是第五名的軟體銀行(Softbank)。
理由四:鴻海的年成長率太驚人
在郭台銘的領導下,二○○六到二○○八年的營業額每年要有三○%的成長率,如果順利的話,到了二○○八年,鴻海的營業額會達到二兆元台幣,將超越現在東芝的營業額,並緊追在新力之後。
日本人看鴻海四種核心能力
在《日經電子》的報導中,鴻海有辦法大量而且多品種的生產關鍵有四:
第一、模具IT化——鴻海因為有二十四小時輪班的體制,與模具資料庫化相輔相成,只要一星期就能將模具量產化,但是同業需要一個月。鴻海用人海戰術,讓模具的研發生產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甚至在中國成立三所精密模具職訓學校,一年培養二千名左右的技術人員,學生經過一年的模具設計與製造訓練,只要畢業考試合格,就直接送入「戰場」——鴻海位於中國各地的工廠二十四小時輪班。
第二、零件內製化——從材料到零件,鴻海內製化零件降低成本。以價格取勝的答案就在於零件內製化。以偉創力(Flextronics)為例,出貨額內製率約在一○到一五%,但是鴻海高達到三○%,這充分展現鴻海零件內製化所掌握的低成本優勢。
第三、交貨快速化——關於速度這一點,鴻海是絕對不會讓客戶失望的。 從接單到交貨一氣呵成,速度感讓客戶搶得先機。尤其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不長,能夠攻占市場供貨穩定的商品,往往取決於代工廠的交貨速度。
第四、事業多角化——投入數位相機、液晶電視之外,還跨足投資乙醇產業與鎂合金原料。
日本人看鴻海五個成功秘訣
《日經電子》認為,鴻海能夠如此成功,靠的是五個秘訣:
秘訣一:活用汽車業的know-how架構生產線
不侷限於電腦代工,凡能有大量台數的產品,就積極爭取訂單。因此,遊戲機、MP3也成為鴻海的代工項目—這和以電腦代工為主的廣達與華碩,或以手機、數位相機代工為主的偉創力有很大的不同。
鴻海代工PS2的時代,由日本協助建立生產線;到了PS3,鴻海自行建構生產線,這表示鴻海具有自行建構生產線的能力。事實上,鴻海除了請來民生用機器製造業的日籍技術者之外,還活用汽車業生產線的know-how,特別從汽車界挖角,例如富士康總經理戴豐樹,就是郭台銘親自從汽車零件大廠AISIN精機公司挖角過來,請他將汽車業的know-how活用在生產線上。
秘訣二:所需材料零件軟體,都透過垂直整合內製
鴻海代工所需要的零件幾乎全都內製化,包括連軟體都能內製,購併「奇美通訊」以建立內製化軟體研發與資訊流。垂直整合,連材料都自行生產,讓鴻海成為世界第一。 鴻海超越了一般EMS企業的事業範圍,除了零件的研發之外,研發的重點向上游延伸,包括鏡頭等光學儀器的製造、汽車零件的製造技術、生產線的無人化技術,都是未來內製化的重點。
秘訣三:模具設計力與速度優勢
鴻海從樹脂的塑膠組件起家,對於模具的開發,有相當深厚的基礎,再加上二○○○年在東京成立關係企業Fine Tech公司,並交給對於精密模具與鑄型相當有研究的東大名譽教授中川威雄(Takeo Nakagawa)來管理。
手機的塑膠框體射出成型用的金屬模具,鴻海一星期就能交貨,金屬框體的金屬模具十天就能交貨,在最緊急的狀況下,甚至三天就交貨,讓其他同業望塵莫及。資料庫的支援也是鴻海具有模具優勢的原因,郭台銘在接受日籍記者採訪時表示,模具不受景氣影響,掌握模具的生產速度,就是掌握領先時間(lead time)。因此,自行開發FRT(Foxconn Rapid Tooling)軟體,讓模具研發與生產可以二十四小時運作。
秘訣四:短期交貨的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在鴻海的深圳工廠中,有報關人員長駐,讓報關手續盡速辦理,因為中國政府給予鴻海的報關上方便,因此,鴻海目前是中國出口額最高的企業。
秘訣五:郭台銘獨特的領導力
郭台銘曾說,與其非效率的民主主義,不如合理的集權主義。這是鴻海成功的秘訣所在。大家所熟知軍事化管理的另一面,是為員工保有股息配額;輪班制與長時間工作的另一面,則是挖角與廣徵人才,這些亦柔亦剛的作法,都顯現出郭台銘的領導力。
日本公司和企業家看鴻海
對某些日系企業來說,不認為鴻海是敵人,是因為鴻海除了以富士康為名,並沒有消費性產品的品牌。但有些日系企業不認為鴻海是朋友,那是因為看到迪士尼與LG合作手機、Napster以免費或超便宜的價格推銷MP3。這樣的結合,難保哪一天沒有硬體的內容服務產業,與沒有內容服務也沒有品牌的EMS企業聯手出擊。
新力中金本 良治(Ryoji Chubachi)社長表示,新力與鴻海的關係是「合作」而非「競爭」。相對於中 良治的友善,當然也有與EMS企業保持距離的企業。
今年六月才剛上任的佳能(Canon)社長內田恒二(Tsuneji Uchida)則表示,台灣與中國有許多EMS企業,但並不代表佳能沒有這些EMS企業所擁有的技術,日本企業和EMS企業合作,不過就是活用EMS企業提供的便宜成本。但是佳能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這樣一來,並不需要與EMS企業合作,原因在於考量整體的成本,EMS企業並非最佳的選擇。
一位在鴻海工作的日籍資深技術者,在被問到鴻海對於日本企業來說究竟是敵是友時說:「背後有人笑我走私日本技術,不過,正因有鴻海這樣大的企業,才能對於規模利益(Scale merit)有所期待,我也終於能盡情施展以前在日本時的理想。而且因為鴻海的規模愈來愈大,將來日本企業與鴻海進行合作,也是我對日本有所貢獻的方式之一。」
郭台銘給日本企業的意見
郭台銘表示:「日本企業想獲得世界市場,就要和台灣合作。」他認為鴻海沒有品牌,並不會造成日本企業的威脅,兩者是合作關係。郭台銘認為當前日本企業經營者缺少整合的判斷力,應該學習過去新力盛田昭夫(Akio Morita)即斷即決(迅速做決策)的能力。
相較於日本企業要有九九%的把握才會放手去做,郭台銘表示,過去的他,只要有三○%成功率的投資案,他就放手做了。現在有六○%的成功率,他也照做不誤。
郭台銘給日本技術專業工作者的建議則是,學習思考如何縮短開發時間,如何提升供應鏈管理的效率。郭台銘建議日本公司應該嘗試跟國外的技術工作者合作,也許有一天日本技術人員要學的外文不是英文,而是中文。
*郭台銘創業30年最困難的挑戰--鴻海的危機:接班人問題
郭台銘強硬的鐵血領導風格,正是鴻海在每個事業部門的營業額維持30%年成長率的主要原因,成為世界第一的EMS企業。
企業的存續與接班人有極大的關係,鴻海最大的危機,在於創業者郭台銘仍在第一線上,誰可能成為下一個接班人?情勢並不明朗。
雖說郭台銘曾經對外宣稱2008年即將退休,不過,一件投資案可以在短短30分鐘內決定,而且事必躬親的領導人萬一退休,對於企業的影響不能說不大。
在風光的背後,郭台銘自己也面臨到創業30年來,第一回遇到的問題──接班人危機。
關於這一點,郭台銘本身也清楚,他說:「現在的鴻海稱不上是成功的企業,因為我仍然必須在公司拚命努力工作。」
鴻海將從年成長率50到60%的高度成長期,漸漸邁入30%的安定成長期,也就是說,鴻海如何從一個高度成長企業過度到安定成長企業,恐怕對於動輒怒吼開罵、晚上11點叫幹部來開會的郭台銘,是一項很大的考驗。
到目前為止,郭台銘的鐵血政策與高成長率為前提,因此能維持巨額的投資與高額的分紅。不過,鴻海想要持續成長,就必須超越EMS企業的格局,嘗試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宣布投入液晶電視與金磚四國(BRICs)的手機市場,以及成立車用零件部門,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下一波值得關注的焦點。
*鴻海與日本品牌的價格競爭力:
2005年毛利率為5.6%的鴻海,雖以富士康(Foxconn)為品牌名稱販賣電腦主機板,除此之外,並沒有自有品牌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正因如此,讓鴻海的管銷費占連結營業額的比例僅有4%,相較於擁有自有品牌的日系企業,管銷費用占連結營業額的比例平均值高達22%,連在日本定位類似鴻海的船井電機(Funai Electric),也比鴻海高出許多。
換句話說,如果今天鴻海自創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品牌,絕對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將管銷費用壓低到這麼具有競爭優勢。
轉至數位時代
7月31日最新出版的《日經電子》(Nikkei Electronics),以「鴻海,究竟是敵?是友?」做為封面故事,分析鴻海的優勢,以及日系企業應如何看待鴻海。 資料來源=2006年7月31日出版之《日經電子》(Nikkei Electronics) 整理.
鴻海從樹脂的塑膠組件起家,對於模具的開發,有相當深厚的基礎,再加上二○○○年在東京成立關係企業Fine Tech公司,並交給對於精密模具與鑄型相當有研究的東大名譽教授中川威雄(Takeo Nakagawa)來管理。
手機的塑膠框體射出成型用的金屬模具,鴻海一星期就能交貨,金屬框體的金屬模具十天就能交貨,在最緊急的狀況下,甚至三天就交貨,讓其他同業望塵莫及。資料庫的支援也是鴻海具有模具優勢的原因,郭台銘在接受日籍記者採訪時表示,模具不受景氣影響,掌握模具的生產速度,就是掌握領先時間(lead time)。因此,自行開發FRT(Foxconn Rapid Tooling)軟體,讓模具研發與生產可以二十四小時運作。
秘訣四:短期交貨的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在鴻海的深圳工廠中,有報關人員長駐,讓報關手續盡速辦理,因為中國政府給予鴻海的報關上方便,因此,鴻海目前是中國出口額最高的企業。
秘訣五:郭台銘獨特的領導力
郭台銘曾說,與其非效率的民主主義,不如合理的集權主義。這是鴻海成功的秘訣所在。大家所熟知軍事化管理的另一面,是為員工保有股息配額;輪班制與長時間工作的另一面,則是挖角與廣徵人才,這些亦柔亦剛的作法,都顯現出郭台銘的領導力。
日本公司和企業家看鴻海
對某些日系企業來說,不認為鴻海是敵人,是因為鴻海除了以富士康為名,並沒有消費性產品的品牌。但有些日系企業不認為鴻海是朋友,那是因為看到迪士尼與LG合作手機、Napster以免費或超便宜的價格推銷MP3。這樣的結合,難保哪一天沒有硬體的內容服務產業,與沒有內容服務也沒有品牌的EMS企業聯手出擊。
新力中金本 良治(Ryoji Chubachi)社長表示,新力與鴻海的關係是「合作」而非「競爭」。相對於中 良治的友善,當然也有與EMS企業保持距離的企業。
今年六月才剛上任的佳能(Canon)社長內田恒二(Tsuneji Uchida)則表示,台灣與中國有許多EMS企業,但並不代表佳能沒有這些EMS企業所擁有的技術,日本企業和EMS企業合作,不過就是活用EMS企業提供的便宜成本。但是佳能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這樣一來,並不需要與EMS企業合作,原因在於考量整體的成本,EMS企業並非最佳的選擇。
一位在鴻海工作的日籍資深技術者,在被問到鴻海對於日本企業來說究竟是敵是友時說:「背後有人笑我走私日本技術,不過,正因有鴻海這樣大的企業,才能對於規模利益(Scale merit)有所期待,我也終於能盡情施展以前在日本時的理想。而且因為鴻海的規模愈來愈大,將來日本企業與鴻海進行合作,也是我對日本有所貢獻的方式之一。」
郭台銘給日本企業的意見
郭台銘表示:「日本企業想獲得世界市場,就要和台灣合作。」他認為鴻海沒有品牌,並不會造成日本企業的威脅,兩者是合作關係。郭台銘認為當前日本企業經營者缺少整合的判斷力,應該學習過去新力盛田昭夫(Akio Morita)即斷即決(迅速做決策)的能力。
相較於日本企業要有九九%的把握才會放手去做,郭台銘表示,過去的他,只要有三○%成功率的投資案,他就放手做了。現在有六○%的成功率,他也照做不誤。
郭台銘給日本技術專業工作者的建議則是,學習思考如何縮短開發時間,如何提升供應鏈管理的效率。郭台銘建議日本公司應該嘗試跟國外的技術工作者合作,也許有一天日本技術人員要學的外文不是英文,而是中文。
*郭台銘創業30年最困難的挑戰--鴻海的危機:接班人問題
郭台銘強硬的鐵血領導風格,正是鴻海在每個事業部門的營業額維持30%年成長率的主要原因,成為世界第一的EMS企業。
企業的存續與接班人有極大的關係,鴻海最大的危機,在於創業者郭台銘仍在第一線上,誰可能成為下一個接班人?情勢並不明朗。
雖說郭台銘曾經對外宣稱2008年即將退休,不過,一件投資案可以在短短30分鐘內決定,而且事必躬親的領導人萬一退休,對於企業的影響不能說不大。
在風光的背後,郭台銘自己也面臨到創業30年來,第一回遇到的問題──接班人危機。
關於這一點,郭台銘本身也清楚,他說:「現在的鴻海稱不上是成功的企業,因為我仍然必須在公司拚命努力工作。」
鴻海將從年成長率50到60%的高度成長期,漸漸邁入30%的安定成長期,也就是說,鴻海如何從一個高度成長企業過度到安定成長企業,恐怕對於動輒怒吼開罵、晚上11點叫幹部來開會的郭台銘,是一項很大的考驗。
到目前為止,郭台銘的鐵血政策與高成長率為前提,因此能維持巨額的投資與高額的分紅。不過,鴻海想要持續成長,就必須超越EMS企業的格局,嘗試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宣布投入液晶電視與金磚四國(BRICs)的手機市場,以及成立車用零件部門,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下一波值得關注的焦點。
*鴻海與日本品牌的價格競爭力:
2005年毛利率為5.6%的鴻海,雖以富士康(Foxconn)為品牌名稱販賣電腦主機板,除此之外,並沒有自有品牌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正因如此,讓鴻海的管銷費占連結營業額的比例僅有4%,相較於擁有自有品牌的日系企業,管銷費用占連結營業額的比例平均值高達22%,連在日本定位類似鴻海的船井電機(Funai Electric),也比鴻海高出許多。
換句話說,如果今天鴻海自創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品牌,絕對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將管銷費用壓低到這麼具有競爭優勢。
轉至數位時代
7月31日最新出版的《日經電子》(Nikkei Electronics),以「鴻海,究竟是敵?是友?」做為封面故事,分析鴻海的優勢,以及日系企業應如何看待鴻海。 資料來源=2006年7月31日出版之《日經電子》(Nikkei Electronics) 整理.
上一篇:好人緣,讓工作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