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1-25 10:12:53葉諼/bee/彭弼聲
知識果真能融通嗎20020125
Edward O. Wilson 的一本Consilience中譯為知識大融通。我非常同意這樣的書絕對是有非常好的啟發性,原因是這樣一本書,面面俱到—各種人類智識領域皆有深度涉入,卻淺白說明,或者是來自於Wilson想表達知識不應有對立,而未來要走向融通。但是我的疑問是,所謂融通—會不會只是這本書事先設定好的目標?然後我們看到了所有的內容,都指向知識有一種統一性,(這和物理學的大一統理論或者福山提的歷史之終結可有不同?)也就是如本文的題目所提的,這麼多目前已經粲如星河的知識,果真能融通嗎?
Snow (英國人不是我們那個snow)在1959年出了一本”兩種文化”(我簡略了書名的全文),點出了科學/技術(一般就稱為科技)影響人的生活(文化),遠比當時被重視的人文學科要來的重,卻被輕視的多。後來,1995年,John Brockman(我可能拼錯字)出版一本The Third Culture主要以幾個學域(宇宙學,生物演化,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特別是心智與語言研究)的專家闡述他們的觀點。談的是關於科技的研究,使得有一種新解釋有別於過去傳統文化觀點 (如神話與宗教),以及未來,科學家們或新技術可能如何改變(我傾向於用建造來說明)世界。
好,重點來了,上述所提到的人,都是堪稱大師(雖然我一向不喜歡用這麼恭維的詞,但是他們真的影響力甚大),而一般人閱讀他們的著作,仍然不可能一點就通,雖然他們已經非常努力地想以”普通語言”來陳述(原諒我這個括弧,我是指許多觀念以科普書籍的身分出現),但是,一般人可能還是會在面對援引的觀念,大多是科學界的研究結果,往往是一個比較無法直觀的觀念,或者是一個無法直觀的詞阻。其實大多數的陳述都很簡單,只要初步的數理概念,如統計學和物理就夠了,但是一定要是正確的數理概念才
我曾經聽過一個高中生問我何謂渾沌,教他英文的老師說 chaos 就是一團亂,是創世之前的宇宙狀態,他向老師說這好像是一門學問,那老師答,超出我的範圍,我不想浪費時間去了解科學怎麼定義它。
天哪,這時候你一定要想到,不知道何時開始,人已經在問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但是不斷地不斷地有不同答案,正是因為問不出答案或者對答案的質詢,就怕一下子阻斷了問的動機—就像我問了10個朋友何謂revolution,真巧沒有人知道,這個使用為革命的字是來自於天體運轉,地球不是中心,這樣的觀念大轉變,(我也是32歲才知道,慚愧)。如果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強調本土化,可千萬不要忽視了科技的角色,而科技並不在於我們多能計算或解題而已,而是每一項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都有一些了不起的過程,我以前常說,我們讀的地理是歷史,我們讀的歷史是神(過分一點說法是鬼話,有些史觀過於簡略!),我們讀的神話,又都是文學,我們讀的文學呀,嘿嘿,不知道是什麼。就不曾看過電視機發明的過程—就難道因為它不知如何歸類嗎?大部分成年人買了一本時間簡史(這個音要好好發正確一點),翻翻滿足好奇心之後,不可能再和別人討論。
這使我又想起一個極其悲哀的例子,教過我的某一位數學老師,常用達爾文說過”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來鼓勵(或者鄙棄)學生,但是這絕對不是達爾文的原來意思,也更不適達爾文主義或者其他演化論學者的意思。把學說的結論簡化是非常需要小心處理的,只是這是必須從教育著手,還包括教育我們的教育,現今不斷強調本土化的教材,著重形(學會)而忽略內涵(任何一種領域用的語言或者整體環境,整體文化塑造都是),甚至我鄰居讀國三的小妹妹,老師教的是講義而不是課本,她回家做的功課是背題型而不是和人家討論。經濟學家諾斯說的制度可不是要我們這樣自己創立一些沒有效率的系統。
相同的,放在知識融通這樣的觀念或大標題下,我認為讀這本書之前要能夠有很大的勇氣和事後的準備,在讀完其中某一部份之後,必須以挑戰Wilson所敘述的領域為目標,在那個領域找出一些對與不對的說法,然後轉向挑戰下一部份,你會發現一本好書是不夠的,更何況Wilson 是在70歲寫下這本書,而他學術生涯的周遭(哈佛大學),更是學養充裕的各類人士。
另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Ernst Cassier 1940年代替美國學界寫了一本An essay on Man中譯書名為人論,堪稱是他三本符號學巨著的濃縮版,對人是什麼,各種知識域的深究,也頗為可觀。他們兩位的特點都是極度推崇啟蒙時代的精神。在啟蒙時代那個時代,什麼都是互相影響的,學術對立不像現在這麼明(顯然正是經濟學說的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每個學域都要強調自己存在的正當性與高尚),網際網路興起,如Eather Dyson的觀察(我不確信她跟Freemen Dyson有無關係,因為這位Freemen Dyson70幾歲的學者也相同地認為),是全面性的改變。既然如此,更期望看到網際網路的啟蒙時代精神出現,或許知識不是融通在一個人身上,而是尊重以及推進科技文明的基石。
文明當然不分高低尊卑,但是這是資訊流通快速的新世紀,搜尋,接收,接受,過濾,整合,都很重要。但是網際網路不能替代寒冷的感覺,登高的喘息與豁然開朗,貓毛的輕柔,以及很多。
註—岱朋回國時,我問他可有聽過Freemen Dyson,他說他常常在IAS看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