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2 09:27:31理耘

青幫壓境(轉載) 圖黃金榮

「青幫?」姜雄吃了一驚,「青幫的勢力不是在上海嗎?」
  「不單在上海,一段長時期以來,青幫的勢力範圍主要在大運河和武漢到上海的長江沿岸及沿海廣大地區。今天全國多個省份,京、津、東北等地都有青幫的勢力,大小不同而已。過去有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說法,一般人以為這個『理』是道理的『理』,其實這是一句青幫裡的話,青幫也叫『家理』,入青幫叫『在家理』。當然,這句話有誇大之處,但也可見其勢力分佈之廣。據說過去犯了官法,或被山大王捉住,或途遇劫匪,若能露出『家理』,便有可能轉危為安。」
  「如何露法?」
  「據說是唱上一段『西北乾天一塊雲,一朵蓮花開滿盆。
  上打君,下打臣,不打安清一家人』,又或念上一段『老大不必把我訊,三老四少請聽真,金銀財寶我沒有,快刀不殺一家人』。這就露出家理,對方若是同門,便認了『自家人』。同時青幫裡有不少暗號,摘帽,鞠躬,遞茶,接杯等,都有各種或探訊,或表明身份的手勢或姿態。要對付這個幫派,要有詳盡的籌劃,不得不小心。」
  「小弟也曾聽說過青幫的厲害,城哥,它的來龍去脈究竟如何?」
  「青幫可以說是洪門的一個分支。至於它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有好幾種說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青幫的勢力原來起於漕運。」
  「話說在清朝雍正三年,距今差兩年就正好是二百年了,清政府懸榜招賢,加強漕運。有三個異姓兄弟在河南撫署揭了皇榜,他們都是天地會(洪門)道友,名翁巖、錢堅、潘清。揭榜後,他們向撫台田文鏡談了他們將如何整頓漕運的辦法,田文鏡與漕督就同上奏本,得到雍正的批准。三人於是聯絡了舊有糧幫和天地會的人,統一了糧幫組織,並被推為首領,組成了一個『道友會』,奉達摩為始祖,金幼玫為第一代祖師,羅清為第二代祖師,陸逵為第三代祖師,青幫裡的人稱這三代祖師為『前三祖』。」
  
「城哥,等等,達摩不是什麼佛禪宗嗎?這青幫怎麼跟佛教拉上關係?這前三祖又是何方神聖?」
  「達摩是我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傳說他南朝宋末年時到了廣州,在現在的西來初地登陸,後一葦渡江,往北魏洛陽,在蒿山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創立禪宗。後來授予慧可《楞伽經》四卷,禪宗從此得以流傳。
  「金幼玫是明洪武時進士,曾奉明成祖命都督糧運。後見仕途險惡,又仰慕達摩,便辭官到江蘇棲霞山紫雲洞修煉,後又轉至五台山受戒,拜禪宗臨濟派三十六傳鵝頭禪為師,取名清源,也就是說,他的祖師是達摩。後又再回紫雲洞隱居,並在那裡圓寂。」
  「什麼圓寂?」姜雄不懂。
  「高僧魂歸西天,便叫圓寂。」金城頓了頓,「有沒有興趣聽下去?」
  「有意思有意思。城哥請繼續說,小弟不打岔就是。」
  「羅清是金幼玫的徒弟,不過他是『自拜』的。他本是明嘉靖恩科舉人,後賜進士,擢任監察御史及戶部侍郎。吐魯番犯邊時,嘉靖帝任命他為閻外都督,他率兵征番,傳說經過一番血戰後,被困於兩狼山下,糧盡三日,殺馬充飢。
  忽然來了一個和尚,說石崖下有本朝清源禪師北征時所儲藏的糧食,羅清即令兵士往取,全軍飽餐一頓,次日出擊番營,斬番將,一直追至番都。番主出降,表示以後永不叛明。羅受了降書,大獲全勝而回,歸途中經過五台山,想起金幼玫曾挽救全軍的恩典,便訪求這位清源禪師的遺跡,看到其遺物,並悉嘉靖帝曾封金為護國禪師,不覺大為感動,便在金的塔下,拜金為師。後人在師父死後拜師,稱為『靈前拜祖』,據說就是起源於此。後來羅清被嚴蒿父子陷害,入獄十二年,萬曆年間獲釋,遁往棲霞山紫雲洞金幼玫修煉處修道,在那裡終了一生。
  「羅清拜金幼玫為師,而陸逵則拜羅清為師。陸逵曾當過江右總兵,明亡後隱居茅山。後到五台山求道。雲遊西北時,看到回民跟漢人因宗教不同而爭執械鬥,便向清廷上條陳用感化的策略,被康熙接納,賜他為『西北宣化法師』,訂立『回漢約法』。回京後,康熙本要給他官做,但他乞歸學道,便封了他為靖國尊人,又加封其師羅清為一清佛祖。
  晚年時,陸逵在杭州武林門外寶華山劉氏庵講經說法,翁巖、錢堅、潘清當時已是結拜兄弟,聽了非常佩服,就投拜於門下。
  
「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幫是一種師承關係。祖師爺是達摩,所以尊他為始祖。前三祖依次是師徒,而翁、錢、潘三人又是陸逵的徒弟。這留給青幫一個傳統,便是重視縱的關係,即師徒關係、父子關係;講究輩份,所謂『論資排輩,倚老賣老』;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如父子,兄弟如手足』。後一句的意思是,凡同拜一個師父的徒眾便為同參兄弟,因而嚴格地說,父與子是不能同拜一個師父的。他們稱幫內的前輩為師『父』,而不是師『傅』。洪門則重視橫的關係,即兄弟關係,以兄弟相稱,最高的為『大哥』。比如,我們稱林老大做『林大哥』,不稱『林師父』。這是我國兩大幫派一個很大的不同點。而且,青幫有佛門的色彩,也是淵源於此。」
  金城說到這裡,喝了口茶,見姜雄聽得聚精匯神,便繼續道:「其實,青幫的真正創始人是『後三祖』,也就是翁、錢、潘三人。他們得了聖旨,開辦糧運,首先設廠造船,統一尺寸,繪成圖樣,並親自監工。傳說一共造了9999只半——所謂『無半不成幫』,半隻是腳劃子;當然,這個數字肯定是誇張了。同時動員山東民夫十六萬五千人,用銀一百一十萬兩,開浚河道,打通南北水運。佈置完成,便大開香堂,廣收門徒——這是欽准的。翁巖按八仙之數收八名,錢堅按二十八宿之數收二十八名,潘清按天罡之數收三十六名,三人按七十二地煞之數共收徒七十二名。下立三堂:翁佑堂、潘安堂、錢保堂。此後徒弟又收徒弟,青幫組織便擴大發展起來。
  「隨後,翁等三人向師父陸逵請字,討教如何收徒立譜。
  陸便以祖傳的二十四字的字輩相授,作為傳統的幫內『家譜』。這二十四字是:『清淨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悲,本來自性,圓明興理,大通悟覺。』其中『清淨道』三字是『前三祖』的號頭——金幼玫號清源,羅清號清淨,陸逵號道元——實際便是教派,從『德』字起才是正式立幫。此後,這幫人在杭州武林門外寶華山建立『家庵』及十二座『家廟』——後三祖的十二高徒家庵,承運漕糧事務所就設在家廟內,並公議訂立了十大幫規、香堂儀式、孝祖規則、十禁十戒、家法禮節等規則。
  「後來翁、錢二人去了青海、蒙古朝佛,再無音訊,幫務由潘清一人主持。雍正十三年,潘在黃河大風事故中身死,由王德降繼任。這個王德降,青幫中稱為小祖師,他見幫內徒眾越來越多,怕陸逵定下的二十四字輩不夠用,便續訂下二十四字,那就是:『萬象皈依,戒律傳寶,化度心回,臨持廣泰,普門開放,光照乾坤。』但
這些字到現在還沒有用到,只是這個青幫就一直發展下來了。」
  「河運,漕糧,」姜雄搔搔頭,「那為什麼不乾脆叫『糧幫』而叫做「青幫』呢?」
  「這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說翁、錢、潘承辦漕運,非常賣力,效忠清廷,故稱『清幫』,年代久了,訛傳為『青幫』。另一種說法是,在翁等三人揭皇榜的時候,安慶地方的糧幫水手中出現了一種旨在『反清復明』的秘密結社。過了七八十年,也就是嘉慶年間,在這個結社外又秘密成立了一個組織更為健全的秘密結社,叫『安慶道友會』,簡稱『安慶道友』、『安慶幫』、『慶幫』,同時發明了『香堂』儀式,各種隱語、手勢、暗號,所謂『切口』、『令子』,以利於幫內人聯絡,當時的青幫不是公開的。
  「這個組織在以後幾十年裡日益壯大,大約到了光緒年間,各地糧幫的秘密結社——據說共有128幫半,到光緒末年則只剩下「興武四」、「江淮泗」、「興五六」、「嘉海衛」、「嘉百」和「杭三」等六大親幫——便為它所統一。名稱也從『安慶道友會』改為『安清道友會』、『安清道義會』,原來的簡稱『安慶幫』、『慶幫」便相應成為『安清幫』、『清幫』,還有稱『清門』的,便如同稱『洪幫』為『洪門』一樣。這個『清』明顯是『慶』的音變,但無可否認含有『大清』、『清朝』的意思,青幫也逐步走向公開。幫會組織逐步爭取合法化,這大概是一種通例。另外一種說法是,青幫內流傳的『通草」秘籍《安慶粗成》,認為『清』字的來源是因為幫內二十四字輩『清』字居首之故。」
  「那為何『清』又成了『青』呢?」
  「明顯是因為同音,如同『洪幫』又稱『紅幫』一樣。
  此外,大概也是『青』、『紅』相對稱,簡稱便是『青紅幫』。
  還有一個原因是,糧幫在秘密結社期間就自稱為『青皮』。
  道光年間他們『自號青皮』,到光緒、宣統處間就自號『青幫』。又據說他們用青布包頭。
金城頓了頓,輕輕把手一揮,道:
  「不過,窮究這些在今天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想當年,洪門曾怒斥青幫是『漢族叛徒』,『投靠滿清』,兩派結下很深的怨恨,為爭奪碼頭,時相仇殺。到光緒年間,青幫興武泗幫首領、『理』字輩的徐寶山跟在洪門中位列『四大江湖』的任春山結為異姓兄弟,互相加入對方門派,並共同開了『春保山』,兩人同為山主。同時號召『青紅聯合』,得到了廣泛響應,那大概便是兩派合作的起點。不過,徐寶山後來協助清廷剿除不屬於自己派系的幫派,致使很多幫會人士逃進上海租界避難,他自己則在民國二年被國民黨人暗殺。
  「推翻清朝,洪門出了大力,青幫也有出力,但不大。
  孫中山自己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加入了洪門致公堂,被封為『紅棍』,後來又改組致公堂,開設『大陸山』。當年黃興開設的『同仇會』,陶成章、章太炎組織的『光復會』,都屬於洪門。辛亥革命後湘省獨立,便是由洪門頭目焦達峰出任都督,整個湖南一時間成了洪門的天下。不過,民國建立後,政府對所有幫會組織都採取限制,打擊的辦法了。在政治上,青紅兩幫再也沒有什麼區別。一句話,今天的不管是什麼幫、什麼派、什麼堂、什麼會,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山頭,自己的利益,並沒有多少政治目的。現在我們要對付這伙青幫徒眾,就是因為他們打進了我們的地盤,我們要在他們還未立穩腳根時把他們清除出去。」
  「青幫在省城有沒有什麼勢力?」
  「看來沒有,哪怕有,至少在目前來說也是不成氣候。
  以歷史淵源來說,南方和西南方,主要是洪門的勢力。」
  「說了這麼多,」姜雄看看牆上的掛鐘,已深夜兩點,「不知城哥為什麼說這夥人極可能是青幫的徒眾?」
  「我主要是從他們的作案手法來判斷。這些案件,大多是什麼『套棺材』、『剝豬玀』、『拋頂公』、『仙人跳』、『放白鴿』、『倒脫靴』、『帶線行劫』等手法,都是些青幫下三欄的勾當。」
  「這是些什麼鬼名堂?」姜雄聽得有點吃驚。
  金城看看桌上攤開的各式「筆錄訴狀」,指指其中的一疊,道:「這些人在車站丟了行李,便是被人『套棺材』。作案人自備一個沒底的行李箱,趁旅客不注意,把箱套到旅客的箱上拖走,由於從外表看,他的箱跟旅客的箱往往一樣,致使旅客一時間也不敢去追問。」說著,又指指其中幾張訴狀,「這是『剝豬玀』,就是三五成群在夜間行劫,躲在沒什麼行人的角落裡,看哪個衣著光鮮的,有財劫財,場所若合適,連色一起劫。」

上一篇:安清箴言

下一篇:安親家園南部同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