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與內在
前文論及包裝﹐意猶未盡﹐多談一點點。
1) 不要僵化地把包裝看成「次要」﹐內在(或本體)最「重要」。包裝和內在是根據情況而言﹐非一成不變。一支筆﹐書寫流暢是本體﹐外型是否漂亮是次要。相反﹐在包裝工藝界﹐包裝品是主體﹐其他是配套。CatWalk中, model是包裝﹐身上的服裝才是主角﹑是內在。我們要懂得分辨在甚麼是「包裝」﹑甚麼是「內在」﹐不要墮入「包裝陷阱」中(下述)。
2) 基本上﹐物品的內在價值在於其「用途」。用途是物件的內在﹐其他一概是包裝。要知道用途﹐簡單問「這件物品能為人類生活提供甚麼方便?」電話﹑相機﹑汽車﹑房屋帶來生活的無窮方便﹐這是它們的內在價值﹔同樣﹐陽光﹑海景﹑甚至清新空氣都有用途。它們的用途反映在其市場價值中。
3) 同樣﹐人都有市場價值。各種職業﹐對人類社會各有貢獻﹐這是職業的內在價值。我對香港樂壇感到失望﹐由於唱片公司把五音不全的年輕人包裝成型男索女﹐名之為「歌星」。唱好歌﹐是歌手的基本責任﹐搞形象﹐是次要的包裝。老師的內在價值在於傳授知識和道德﹐打扮潮不潮﹑手勢有無型﹑爛gag好笑與否﹐都是屬於包裝的枝節了。
4) 物品只有市場價值﹐沒有其他了。不能便利生活的物品是沒有內在價值的——壞了的電腦沒有用﹔一隻不能賺錢的股票同樣沒用。與物品不同﹐除了市場價值外﹐人還有其他存在價值。同一個人﹐不單有經濟身份﹐還有多重的身份﹐兒女﹑學生﹑消費者﹑市民﹑公民﹑世界的一員﹑歷史的一部分﹑宇宙的一份子。多重的身份﹐賦予人多重的內在價值。
試談談作為人的最基本價值吧。我對人的判斷標準是「善」﹐這是作為「人」最原始的內在價值。與人為善﹐是我衡量一個人是否「好人」的標準﹐其餘的條件都屬於較為外在的包裝了(例如: 外型是否討好﹑打扮能否顯出品味﹑愛好是否高雅﹑財政狀況是否充裕﹑是否位高權重﹑有否過人的才能等等)。與人為善﹐指心態上希望別人好﹐行為上不會損人利己。
5) 最要留神是「包裝陷阱」: 把包裝誤當為內在。一件物品和一個人的內在價值都源於其本體﹐不是包裝。「商人」的市場價值(即第一重內在價值)在於賺錢能力﹐不是異常的嗜好。著眼於某富商的嗜好﹐紅酒Ball場﹐高球晚宴﹐這是捨本逐末了——評價標準在於他的賺錢能力﹐不是這些旁支末節。當然﹐我們還可以評價這名商人的第二重﹑第三重價值﹐例如他是否一名稱職的父親?是否一名好上司?是否一名履行社會責任的商人? 是否一名奉公守法的市民?是否「與人為善」﹐好人一名?
很遺憾﹐市場價值與其他身份的價值沒有甚麼關連。現實社會中﹐「市場價值」奇高的人﹐可能在第二重﹑第三重﹑甚至在人最基本的價值中﹐都不合格。可惜的是﹐不少人都把包裝及內在混淆了﹐熱衷崇拜或模仿富商們的奇特嗜好﹐要學應該學習他們的賺錢能力吧?更可惜的是﹐眾人的視線只停留在經濟身份上——市場價值﹐忘記了我們比物件多出了第二重﹑第三重的價值﹐一個賺錢能力不高的人依然可以是一名好父親﹑好朋友﹑好鄰居﹑好市民﹑和好人。畢竟﹐我們活著的意義不僅僅限於市場價值而已。
上一篇:香港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