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4 21:20:34大城小隱

「我的天才噩夢」讀後感(二)

長大後我們有幾次與爸媽聊到求學歷程的事,後來我們才知道我大弟應該算是有中文學障的孩子,他的寫作問題在上大學後得以使用電腦,得到很大的改善。我爸媽回想到教育我們的過程,有時候還是會覺得心驚肉跳。我爸說,如果當時認同外界的判斷,大肆宣揚老大與老三的成就,而對老二有過多不合理的要求,恐怕今天老二沒辦法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如果對老大的表現感到理所當然,而不給他更多的挑戰與刺激,可能長大後的一次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如果給老三更多的期待,可能今天早就又過多的壓力而發瘋了。

在美國的社會裏,框框較少,但是書中很多資優還是覺得學校並不能提供他們在心智上該有的挑戰,出了社會,一般人也很難了解他們追求自我成長的衝勁。很多老師或是上司覺得他們是很難伺候的一群,意見超多,又不容易得到滿足。台灣的教育與社會環境,框框更多,對於這些資優生而言,想要追尋自我的衝力遇到的阻力更大。

台灣學校常有所謂「學生該如何如何」的標準,這個標準對超級明星而言並不難,但是對特立獨行份子,卻是很大的牢籠,尤其是社會重理工輕人文的價值觀,一個具有人文方面資優的孩子,在成長過程遇到的障礙更大,求學過程可能也無法如此的一帆風順。像資優生普遍比較敏感早熟,容易看到生活中黑暗的一面,但是我們總有一個刻板印象,小孩子就該天真活潑,有這些想法的孩子,往往得不到支持。像我認識一個小二的孩子,他可以為了解決一個方塊的著色問題,坐著思考好幾個小時而不理外界。這個孩子有一回國語課要求以「事」造詞,一般學生不是造「事情」就是「故事」…等。這個孩子造了一個「事變」,老師覺得太灰暗,不是小二該造的詞,就要求他重造一個。下面的詩是學校小六一個女孩的作品,我蠻喜歡這首詩的。她也是一個資優的孩子,在一般學校功課很好,但是因為太尖銳了,所以人緣不好。

看見的

看見什麼
看不見什麼
看見的
有多少看透
看不見的
消失在四周
記起什麼
遺忘什麼
記起昨日的夕陽
忘不掉心頭的痛
走過的
留不住痕跡
離開的
找不到理由
看不見路的盡頭
為什麼
還要一直走

一般人也許會覺得小學生為什麼會有如此灰暗的詩,但是這是孩子的一面,大人應該接受孩子有這樣的想法,不能以對小孩的刻板印象來壓抑或否定。

很多特立獨行的資優生,求學過程不是如此的一帆風順,如果父母再不給予支持,這些資優生要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可能就得碰運氣,或是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找尋。如果遇到標準過高的父母,可能還沒找到自己的路就陣亡了。我老公有個好朋友,讀高中換了不下四、五所學校,從高中念到五專、高職,後來去當兵,當兵回來考上了插大。在大學因為社團活動,了解自己具有交涉與說服別人的本事,他常自豪自己為社團找到的錢都是以十萬為單位的。他畢業後,換工作比換衣服還勤快,每回都是跟老闆鬧翻,他總覺得進公司沒多久就看透了上司與共事的人。他母親也是很豁達的人,他也是上有傑出到不行的姐姐,但是母親一點也不會要求他要走一般人走的路。

其實就算超級明星型在台灣的教育環境容易獲勝,但是超級明星型往往陷入追求外在成功的陷井,與沈溺與他人肯定的光環中,卻失去了真正面對自我的機會。我讀「台灣才女粟耀瑩」,她很閃亮,高中跳級、大學跳級,後來又進了加州理工學院,令所有人羨慕不已。但是如果看了費曼的傳記、威爾森的自傳、或是華生的「雙螺旋」會發現書中大部份是外在的肯定,如她選讀物理是因為想拿諾貝爾獎。書中少有看到她因為做實驗,或是從是研究工作得到那種出自內心的喜悅,或是為追尋自我的成長而去做某件事,都是為了外在的挑戰去做某些事、轉換跑道,所有回饋也是外在的。像她提到後來與高盛的經理見面,在他前面彈琴,還會提到小時候參加舊金山傑出兒童選拔的鋼琴才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