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8 17:18:49bamaboy
陳芳明:歷史共業 我們都是受難者
孫慶餘和陳芳明都是以前黨外時代的評論家
陳芳明更擔任過民進黨文宣部主任
看看他們對228這件事的看法
陳芳明更擔任過民進黨文宣部主任
看看他們對228這件事的看法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7.02.28 03:34 am
「我們都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都在承擔歷史留下來的問題!」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認為,二二八在政治的操弄下,被曲解為族群衝突,藉此將台灣人強分成加害者與受害者兩派,造成更大裂縫。
陳芳明說,如今唯有以「共業」的歷史觀解讀二二八,把它當成台灣人共同的傷痕與錯誤,才能消弭台灣的族群裂縫,也才能找到紀念二二八的最終意義。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周年,台灣舉辦了多項紀念活動、大量關於二二八的歷史文章與書籍也跟著出爐。然而早在二二八四十周年、二二八還是政治禁忌的年代,陳芳明便在美國編寫「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台灣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一書,是台灣第一批研究二二八的歷史學者。
生於一九四七年的陳芳明,和二二八一起邁入六十歲。自己雖未親身經歷二二八,二二八卻是他成長過程中一道巨大的陰影。從小,他便感覺到父親避談某些事情,這種沉默在他的童年投下幽暗的影子。
一直到負笈美國,陳芳明才在英文書中讀到二二八,「當晚我便睡不著覺!」他感歎身為歷史學者與高雄人的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二二八。這個衝擊促使他動手撰寫以二二八為背景的「謝雪紅評傳」。「寫這本書,讓我走出歷史的陰影!」陳芳明認為,如果台灣能早點面對二二八,歷史的創傷不會這麼深。
就算到了今天,台灣人還是無法好好面對二二八。陳芳明說,執政者老把二二八當選票的「印票機」,強調本省人的「受害者」悲情以換取選票;而在野黨則拒絕認錯,怕的也是讓外省人戴上「加害者」的黑帽流失選票。籠罩在政治陰影下的二二八,因而成為一道難以癒合的歷史傷口。
「我們都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都在承擔歷史留下來的問題!」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認為,二二八在政治的操弄下,被曲解為族群衝突,藉此將台灣人強分成加害者與受害者兩派,造成更大裂縫。
陳芳明說,如今唯有以「共業」的歷史觀解讀二二八,把它當成台灣人共同的傷痕與錯誤,才能消弭台灣的族群裂縫,也才能找到紀念二二八的最終意義。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周年,台灣舉辦了多項紀念活動、大量關於二二八的歷史文章與書籍也跟著出爐。然而早在二二八四十周年、二二八還是政治禁忌的年代,陳芳明便在美國編寫「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台灣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一書,是台灣第一批研究二二八的歷史學者。
生於一九四七年的陳芳明,和二二八一起邁入六十歲。自己雖未親身經歷二二八,二二八卻是他成長過程中一道巨大的陰影。從小,他便感覺到父親避談某些事情,這種沉默在他的童年投下幽暗的影子。
一直到負笈美國,陳芳明才在英文書中讀到二二八,「當晚我便睡不著覺!」他感歎身為歷史學者與高雄人的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二二八。這個衝擊促使他動手撰寫以二二八為背景的「謝雪紅評傳」。「寫這本書,讓我走出歷史的陰影!」陳芳明認為,如果台灣能早點面對二二八,歷史的創傷不會這麼深。
就算到了今天,台灣人還是無法好好面對二二八。陳芳明說,執政者老把二二八當選票的「印票機」,強調本省人的「受害者」悲情以換取選票;而在野黨則拒絕認錯,怕的也是讓外省人戴上「加害者」的黑帽流失選票。籠罩在政治陰影下的二二八,因而成為一道難以癒合的歷史傷口。
「歷史不是找元兇、立紀念碑!」廿年前陳芳明研究二二八時,只能依賴少數的英文資料與台灣舊報紙;如今多數檔案已解密,二二八的歷史觀點卻仍在原地打轉。最近提「蔣介石是二二八元兇」,相同觀點陳芳明廿年前早已提出。「找到責任歸屬了,再來要做什麼?」陳芳明說,下一步才是真正面對二二八的開始。
陳芳明認為,如今執政黨的政權是以民主方式取得,民進黨是「繼承」而非「推翻」國民黨政權,便該以寬容的心概括承受威權時代留下的歷史錯誤,而不是用「革命者」的語言控訴國民黨。他說,執政黨明明權力在握,還要強化自己「受難者」的悲情形象,「把錯都怪到過去」,如何向人民展示執政的信心?
「二二八不是族群問題,而是文化誤解。」陳芳明說,接收台灣後,陳儀大量起用同鄉人擔任公務人員,與習於日式行政文化的台灣人產生衝突,二二八的導火線是這兩種文化的碰撞,而不是族群衝突。
之後台灣鄉紳組成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提出「卅二條處理大綱」,裡頭蘊含的理念如族群融合、和平改革,是台灣民主運動精神的濫觴。「可惜,他們面對危機所激發的政治智慧,都被後人忽略了!」陳芳明說,如今談二二八只彰顯這些鄉紳之後被清算的悲情,甚至把二二八當成二月「革命」,全然忽略他們所提出的和平理念。
「政治緊張,歷史也跟著緊張!」陳芳明感慨,在撕裂的社會、劍拔弩張的政治環境中,台灣史家很難以客觀超然的角度寫二二八史。研究二二八長達二十年的他,有心在幾年後重寫二二八。他打算凸顯二二八犧牲者提出的和平理念、加強研究女性在「後二二八」時代扮演的角色,並以「歷史共業」的角度解讀二二八。
陳芳明認為,如今執政黨的政權是以民主方式取得,民進黨是「繼承」而非「推翻」國民黨政權,便該以寬容的心概括承受威權時代留下的歷史錯誤,而不是用「革命者」的語言控訴國民黨。他說,執政黨明明權力在握,還要強化自己「受難者」的悲情形象,「把錯都怪到過去」,如何向人民展示執政的信心?
「二二八不是族群問題,而是文化誤解。」陳芳明說,接收台灣後,陳儀大量起用同鄉人擔任公務人員,與習於日式行政文化的台灣人產生衝突,二二八的導火線是這兩種文化的碰撞,而不是族群衝突。
之後台灣鄉紳組成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提出「卅二條處理大綱」,裡頭蘊含的理念如族群融合、和平改革,是台灣民主運動精神的濫觴。「可惜,他們面對危機所激發的政治智慧,都被後人忽略了!」陳芳明說,如今談二二八只彰顯這些鄉紳之後被清算的悲情,甚至把二二八當成二月「革命」,全然忽略他們所提出的和平理念。
「政治緊張,歷史也跟著緊張!」陳芳明感慨,在撕裂的社會、劍拔弩張的政治環境中,台灣史家很難以客觀超然的角度寫二二八史。研究二二八長達二十年的他,有心在幾年後重寫二二八。他打算凸顯二二八犧牲者提出的和平理念、加強研究女性在「後二二八」時代扮演的角色,並以「歷史共業」的角度解讀二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