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30 20:13:52springtree

新老人~做田囝仔

如果絕望了,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在七嘴八舌討論農業困境後,王宗敬淡淡的丟下這句話,周遭相處數十個年頭的老伙伴們,個個說「對啦!對啦!」,話鋒立刻轉往誰家小孩又怎麼了,這是典型的台灣鄉間場景,守著家園的老農們,扯著嗓門罵政府,罵環境,可就是不敢罵賞口飯吃的老天爺,轉個身又照常過日子,農村社會的可愛之處,就在於靠著土地過活的心靈,直接、坦白,像晴空萬里的天空,清澈的很。

一輩子住在高雄縣內門鄉的王宗敬,家中世代務農,農家子弟的他,國小畢業後就留在家裡幫忙,像那個年代的農村社會長子,快快長大,早早投入生產行列,減輕家裡負擔,也作弟妹的好榜樣。

對於這種安排,王宗敬甘之如飴,民國七十年間,遇上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那時建築業蓬勃發展,扮演火車頭的房地產業帶領台灣經濟一路往前衝,鄉村子弟紛紛前往都市發展,王宗敬也趕上這一波潮流,到都市當起賣勞力的水泥工,雖然捨下家裡的農地,但王宗敬並沒有離開故鄉,往返於不同工地,卻每天通勤回到內門家中。

沒有南二高的時代,位於偏遠山區的內門鄉溝坪社區,不管是往旗山或往關廟,都是一個遠字,更別提其他大都市,但對家庭的眷念與放不下祖傳土地,王宗敬總是風塵僕僕,通勤回家,假日時還幫忙下田務農,這一段藕斷絲連,埋下了日後他洄流農村的因緣。

民國八十八年,台灣產業外移,建築業漸漸不景氣,王宗敬發覺景氣轉變,於是放棄水泥工作,留在家鄉當起全職農夫,那一年他剛滿五十歲,揮別田地十多年,王宗敬笑著說,別人的五十歲,已經盤算著退休生涯,但對他而言,卻是職場生涯的轉型關卡,天生的做田仔子,心態與技術,難不倒他,反而是重新投入農作的資本,讓他花光了之前的積蓄。

只聽過投資經商,極少聽到花錢在農作上,傳統的務農觀念中,有一塊田地,灑上種子,只要老天爺賞臉,農村生活,是這麼的安穩妥當,花光積蓄經營農作,把從農當作大事,王宗敬自我解嘲說,大雞慢啼總是比較「憨慢」。
(本文登於鄉間小路月刊97.12)
所幸,子女皆長大成人,不用他操心,篤信基督的他,將猶疑的心交給上帝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盡本分的當起農夫,提起宗教信仰,王家三代都是虔誠的基督教教徒,王宗敬更是長老教會長老,除了農事外,上教堂以及投入教會事務,是王宗敬生活中的另一個重心。

王宗敬居住的溝坪社區,永興教會成立於清光緒三年,迄今超過百年,是全省歷史悠久的教會之一,也因為歷史悠久,內門鄉的基督徒約占全鄉人口的四分之一。

剛投入農業時,光是祖傳的兩公頃田地,就讓王宗敬忙碌得很,但在老伴的幫助下,越做越順手,近年來王宗敬還承租了國有財產局土地,將近六公頃的土地,種滿內門三寶:鳳梨、荔枝、番石榴,兩夫妻依時序下田耕作、採收,日子在平淡中有著滿滿的溫馨。

雖然歲歲年年與粗野務農活兒為伍,但王宗敬對待妻子卻有細心的一面,不似台灣老一輩的大男人,生活裡唯我獨尊,吃碗麵前,王宗敬會詢問老婆餓不餓,人前把發言權交給丈夫的老伴,在提及農業慘澹現況時,激動的抒發連珠砲牢騷,而王宗敬總是微笑著聽老婆說完,再補充個幾句。

不是有人說,婚姻要像跳華爾滋,一人前進,另一人就要退後,不然就等著踩痛彼此,我在王宗敬夫妻身上,看到了美麗的農村夫妻華爾滋,不擅言語的王太太,也在訪客稱羨言語中,低低的說了聲,他很照顧我,是傳統婚姻的牽手扶持,也是對生活的感恩與知足。

王宗敬的子女成家立業後,均遠赴外地打拼,家裡就剩條老狗陪著夫妻,果樹成熟時,夫妻兩一大清早四點不到,就摸黑到離家百公尺外的園裡採收,果園位在山坡一隅,面對著山谷,隨著四季更迭,空氣裡瀰漫不同的果香。

別小看老人工,王宗敬笑著說,兩個小時可以採收一千公斤的鳳梨,滿滿一卡車的鳳梨都是兩人傑作,訪客驚訝的稱讚手腳俐落,不輸年輕小伙子,王宗敬嘴裡說,普普啦,眼角的魚尾紋卻不禁上揚。
王家的田地位於山坡地上,坡度不大,面對著遠山耕作,山裡人家雞犬相聞,跟前跟後的老狗,懂人性似的幫訪客看路,在訪客即將走錯路的前一刻奔到車前狂吠,原來鄉間不只有濃濃的人情,還有貼心的狗兒。

採收的水果,要趁著新鮮送到集貨場分級包裝,約莫清早八點多,集貨場裡陸續湧進班員,不同於西部鄉鎮的集貨場,偏遠的內門溝坪社區,農民年齡偏大,肩負內門農會果樹產銷班第八班班長的王宗敬,可稱得上是年輕。

集貨場裡的老伙伴相熟一輩子,並肩守著田園守著祖產,諾大的場子裡,你幫我裝箱,我幫你封釘,你眼睛不好,我手腳慢,彼此別嫌棄,互相幫襯,早早裝完箱,聚集在一旁的茶桌,泡上一湖熱騰騰的烏龍,談天說地,務農除了是生計,也是鄉間老農晚年樂趣所在。

老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對話也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是最貼近生活的脈動,在這裡追求的不是效率,卻多了一點舊式社會緩慢步調的趣味,王宗敬夫妻分工合作,你折紙箱,我來封裝,熟稔的動作間,不忘閒話家常,對話很簡單,卻很幸福。

八年前,王宗敬響應農委會無毒農業政策,嘗試減少化學肥料,以半有機的方式種植果樹,不僅品質提高,產量增加三成,市場反應也比預期好,接連在高雄縣的鳳荔節及民國九十一年的傑出農民等多項比賽中獲獎,去年旗美社區大學創辦假日農市,王宗敬更在內門農會推薦下,擔任有機農業講師並不定期前往假日農市展售。

種了一輩子的水果,頭一遭親自上火線面對消費者,王宗敬內心的緊張不在話下,一年多來的經驗,王宗敬發現消費者希望買到高品質的水果,並且吃的安心,價格倒是其次,這樣的發現,打破越便宜越好賣的刻板觀念,讓他更有信心,堅定腳步朝有機農業發展。

也因為假日農市的經驗,王宗敬發現台灣農民的瓶頸,他以自身的例子而言,雖然六年前他就想推動網路行銷,但礙於自己年紀已大,不會打電腦,也無力再投資,網路行銷的夢想終究無疾而終,王宗敬說,台灣的老農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無情年歲的增長,或者說體力的衰退,而是缺乏銷售的能力,才是讓農民最著急。

不諳銷售,帶來的恐慌,隨著知識管理浪潮來臨越來越大,尤其是今年的農產價格,遭受石油價格攀升帶動的物價上漲,讓王宗敬明顯感受到農業寒冬冷颼颼。
王宗敬說,今年因石油價格不斷飆高,物價漲聲不斷,連帶使得農業所需的肥料、農藥或各種資材價格攀高歷史新點,從去年到現在,保守估計農業資材已經漲了近五成,但因經濟不景氣,大家看緊荷包,農產品呈現滯銷,今年平均高峰期售價比去年下降五成,這一來一往收入銳減近一倍,王宗敬說,以鳳梨為例,去年交易價最高一公斤四十五元,今年最好也不過三十元,但更多時候,每公斤拍賣價只有個位數。

提及現實的生存問題,集貨場裡的老農民全聚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王宗敬說,如果不算運費,鳳梨一公斤成本最少要10元,雖然不敷成本,但還是不能不賣,多少貼補一點,不然全家要喝西北風,提及農業困境,氣氛不免陷入凝重與嚴肅,「叫政府多重視一點啦」,有人丟出這樣的結論,立刻引起眾人附和,進一步追問,要重視哪一些呢?「補助阿!」農民直率的回答,對農民而言,政府最實際的作法,除了補助,還是補助。

農業今非昔比有多大的落差呢?王宗敬舉了最簡單的例子,他說,農村有句俗語,「歹吃氣」,意思是說,以往非當季時令的水果,雖然口感稍遜一籌,但因為稀少,物稀為貴,價格及買氣反而比較好,但現在不一樣囉,王宗敬說,即使農業研發改良技術升級,透過調節產季,打破當令限制,一年到頭都可以吃到品質不錯的水果,但買氣卻仍舊無起色。

王宗敬說,對農民而言,日日是好日,已經是遙遠的夢想,語氣平淡,話中的無奈卻讓人辛酸。

不是沒想過賣掉田地含飴弄孫享清福,但位居水源保護區內的溝坪社區,滿山遍野田地都是嚴格的環保法規規範下,不僅買賣受限,土地利用也難以施展,對於世居當地的農民而言,田地是老本,是珍貴的家傳之寶,但放在社會價值的天秤上,卻是不文一值,這樣的真相更是殘忍與不堪,於是農民們只能用更多的汗水與努力種出甘甜鮮美的水果,用實力證明這塊田地的寶藏。

不斷自我挑戰的王宗敬語重心長的說,農業不能盲目栽種,投入要認真、用心,過去傳統種作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而且政府對於農藥殘留愈來愈重視,使用有機肥料,保持品質穩定,建立消費者的信心,另外,生產履歷是時代趨勢,雖然剛在起步,但其實以前農民也有生產紀錄,例如何時灑藥,用什麼肥料都有紀錄,現在,有了生產履歷,電腦一打開,所有事情都攤在陽光下,資訊透明化,對用心的農民及消費者都是保障。
王宗敬採半有機栽種,鳳梨吐小果時有用藥,長大就沒有了,時間長達3、4個月,中間只用兩次營養劑(氨基酸),讓果長大,但他不鼓勵用賀爾蒙,除了不耐儲存外,下雨時很容易發酵爛掉。

內門鄉四周環山,中間是盆地,唯一出口處是二行曾溪流入田寮相交界的地方,兩岸青灰岩山地,高聳入雲,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能栽種的農作物有限,山多平原少,青灰岩惡地形盤據鄉境,典型的地貧民瘠,地方上流傳著一句俗諺「內門的土粘,內門的水鹹,內門的查某賢慧又勤儉」,一句話道盡開庄以來鄉民面臨的惡劣環境。

內門除了三寶鳳梨、芭樂及荔枝外,還有兩大傳統農村型態特色,那就是外燴業者之多,平均每五戶就有一戶從事外燴,讓此地擁有總鋪師故鄉美稱,另一向則是民俗技藝陣頭密度居全省之冠。小小的內門鄉,人口數僅一萬八千多人,卻有四十三支藝陣隊伍,平均每個家庭都有成員曾是民俗技藝表演者,四十三支隊伍中,光是武陣如宋江陣、龍陣、跳鼓陣、獅陣等就有二十七支,王宗敬居住的溝坪社區更是宋江陣的示範社區。

番石榴、荔枝與鳳梨是內門最重要的三項,2000年時,得到「國產優良品牌水果蔬菜品質認證委員會」的肯定,而贏得三劍客之稱,也因此有了共同的品牌─羅漢門。三劍客共同最大的特色,就是甜,而且是與眾不同的甜,甜得讓人愛吃不膩,也讓長年乾旱缺水,不適合農作的內門鄉經濟嘗到甜蜜蜜的滋味。

民國七十五年後,內門鄉農會積極尋找適合當地摘種的果樹,經過多次嘗試後,沒想到原先不利於作物生長的青灰岩土壤,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可以哉種出與其他產地不同的番石榴,雖然只是平凡水果,但王宗敬信心十足的說,內門種的就是不一樣,不信你吃吃看。
現在的內門,善用不同的地形,種植不同農產,例如在河谷平原種稻米,番石榴、荔枝、香蕉、木瓜等熱帶水果,除此也有一些畜牧業,崎嶇的丘陵地種刺竹,較緩和之處種龍眼、荔枝、芒果。

王宗敬說,一般番石榴甜度大約在10度就算很甜,內門的羅漢門番石榴最基本的及格標準卻高達12度,同時經過嚴格篩選後,完整豐滿的番石榴,每粒重達300公克以上,不僅如此,還通過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保證沒有農藥殘留,希望消費者吃得開心也安心。

內門近幾年也開始栽種鳳梨,一開始的品種有蘋果梨及冬蜜(俗稱甘蔗鳳梨),近期則以甜蜜蜜鳳梨及春蜜(又稱金鑽)為主,吃過內門鳳梨,一定會對它從頭甜到尾的印象深刻,王宗敬說,一般普通鳳梨,頭尾甜度大約差6~8度左右,但內門的鳳梨從頭到尾的甜度,相差不超過3度,整顆平均甜度也比一般鳳梨高,超過16度都是正常的,最高甚至有高達23度,不只甜度高,內門的鳳梨肉質纖細,口感極佳。

同樣水又甜的還有荔枝,內門的荔枝有黑葉及竹葉黑兩種,外觀都呈鮮紅色,果型飽滿,甜度達到18~20度左右,王宗敬說,荔枝在開花時,需要晴朗的氣候配合,才能結出好的果實,內門的氣侯條件正好符合,夏天時,別忘了找機會嘗試這果中天后的美味。

打開話匣子就停不了,王宗敬說,農村有很多可愛的地方,在農村不會餓死,
不愁吃,季節到了,有竹筍、野菜,換下一個季節,大地自然孕育出另一種個食物,農村空氣好,啥米都免驚,但在城市,眼睛張開就要用錢,王宗敬補上一句,除了太陽比較大之外,實在想不出農村哪裡不好,幽默的結語,逗得集貨場裡大夥開懷大笑,笑聲迴盪在鄉間,那聲音,真是好聽!
路人甲 2008-01-23 22:30:11

農民是天真的!!!!!

版主回應
還是單純的 2008-01-24 19: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