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08:34:43圓恩

《見樹又見林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我們日復一日,過著生活。就像冰塊要融化成水那樣的過程中,這一日,和另一日,都還是冰塊,似乎無甚差別。只有到了冰塊變成水的那個瞬間,也許是那樣巨大的差異,才讓我們知覺到不同。但這樣的瞬間,其實也是許許多多冰塊變成水的「過程」的積累,儘管我們無感,但積累是默默持續在進行的。

 

我讀這本書時,就像是冰塊遇到水的那個瞬間,有許多的收穫。但我也試著追問自己,也許是在此之前,我讀了更多的書,堆疊了可以銜接這本書中提及概念的高度;在生活中我也經歷了更多,讓自己擁有可以讀懂這本書的累積。

 

不是讀每一本書都有類似的感受,但如何好好、擁有深刻體會地把一本書讀懂,是我在參加了大腳小腳彰化親子共學假日團的讀書會後,現下最想進行的事之一!

 

這本書提醒了我們,我們總是參與在比本身更大的事物之中。也經常選擇了「阻力最小的路」。與社會結構產生關係的我們擁有許多「角色」,而其實許多歸咎於個人的觀點,卻不脫整體社會結構的影響。此外,在社會學實踐的層面上,意識到各種事物如何彼此關聯,是我們要常常去提醒自己的。書中有提及頗多有關家庭、孩子等的不同觀點,跳脫了我許多習以為常的認知。

 

讀到「我的教師角色中同時也包含了影響我抉擇的各種價值,例如成長與學習的重要性、我的行為舉止所必須遵守的規範,像是參加系務會議、不得對學生性騷擾等,其中還包括某些態度,例如應該尊重學生、認真對待他們。」p.106-107在譯註的部分,提及「這裡似乎和台灣有些文化差距,台灣校園中對於師生角色的想像仍然有些是比較權威的;有些則是相當溫情的照顧學生、把學生當成小孩一般關照、指導,這並不是認真對待。」我不是很了解怎樣才是認真對待?

 

另外讀到p.123的譯註「在台灣,媳婦在夫家的角色也反映了這種家庭體系結構設計下的個人處境。婚後,女性新的家庭角色─夫家的媳婦─經常要求她必須「將丈夫的父母親為自己的父母親」,與丈夫一同(或者代替丈夫)盡孝道,然而,這種孝道是完全缺乏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長期親情交濡所培養的感情基礎的,在缺乏為人子的感情基礎下,要以人子的身分對公婆盡孝道就成為一個長期而艱難的挑戰。婆媳關係的緊張則是另一個家庭體系結構下的產物。」

 

在台灣有許多女性苦於婆媳的緊張關係,要跳脫這類「神話」,往往勞心傷神。但原來它是社會結構下的產物,能夠轉換成這個角度觀看,也許對身在其中的女性都有一種接近救贖之感。

 

「根據韋伯的定義,權力是一種不管對方是否同意,權力擁有者都能夠控制事件、資源與人們的能力;權力是一種掌控、強迫、窄制的工具。當然這種定義的權力是當前各社會中最被欽羨的權力型態,不過這並非唯一的權力型態。

 

舉例來說,在此之外還有合作與分享的權力,照顧和促進那些我們所不能控制的事物過程的權力。

 

助產士在生產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充滿權力的角色,但是她們並不會控制或主宰那些參與生產過程中的人。還有另外一些充滿權力的經驗,像是在宗教儀式或社群意識中,與其他人聚首時所強化的歸屬感和生命的意義感。和此有關的,是那種通常來自於生命中深刻感動經驗的精神力量,以及人們在各種宗教形式或其他實踐形式中,所經驗到的超凡力量,這些力量都極具權力感,可是卻並不是一種強制性、操控性的權力。

 

然而,人們掌控的能力已經被提高到一個程度,使「權力」和「有權力的」形象,千篇一律地都像韋伯所說的那樣,反而很少像前面所提到的這些另類權力形式。當世界大多根據這種權力形式來組織,並且因而對社會造成重大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以社會壓迫的形式出現─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明白,何以這是社會學中最常用到的權力定義。」p.126-127

 

看到這段,讓我想到大人習於對孩子展現的權力樣態。

 

算是不會很難讀,甚至有時可以說有趣的一本書。


 

Allan G. Johnson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

群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