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0 08:35:31圓恩

【褓抱筆記14】兒語

在寶寶會講話前,大概從一個月左右,就會發出一些咿咿呀呀的聲音,被稱為「兒語」。大人無從知曉其意,小樹發出的大多是像「ㄟ哦」、「ㄏㄟˋ」、「ㄜ」…….這類的聲音,組合起來的話,排列及音調起伏都太過複雜,除了請看官們憑靠想像,大概就只能透過錄影一窺片段,但唯有與寶寶朝夕相處,才能盡得其藏。

 

從音調起伏則可以大致判斷他的平和與否及喜怒之別,我特別喜愛聆聽他彷彿自言自語或是正在對著空氣中隱形的誰訴說著天荒地老的「咿哦」聲,聽起來那麼自然及不經意,還透著一股溫暖。儘管不解其義,但又何須什麼事都要弄個明白呢?另外當他「表示」了很久,我卻一再誤判(有點像在玩「比手畫腳」遊戲的感覺),等到我終於「猜」對了,或是當他肚子餓而可以吸吮乳房時,他就會發出一種好聽的嘆息,讓人聽了連心都整個酥麻了起來。這些,揭露了文字的侷限,也可能是我使用文字的功力不足,以至於找不到適當的詞語讓兒語再現。

 

我一直記得梅峰小鳥隊的A曾在帶著孩子來農場時,說自己用「動物行為學」的方式在觀察孩子的行為。於是我也是採用觀察法去歸納小樹的需求,兩者的確是很相似的,而人常常忘了自己也是動物。

 

浸淫在兒語中,每天仍盡量對著寶寶說話、唱歌,希望他的「語彙銀行」寶藏豐足,等到會說話時,可以自由運用,一點都不匱乏。雖然很期待小樹會講話後,可以比較精確的理解他的表達。卻也思及,精確不代表完整、圓滿,語言有時卻是極其匱乏、狹隘、多餘、負面且傷人的。

 

因個性關係,印象中,自高中以來,我就常因為說錯話、批評、講人家八卦、罵人、抱怨等,傷到了許多人。儘管我也經常被他人的言語刺傷,但後來我發現,儘管說者無意,卻是聽者有心,而且你說出的那些話,終究會回到你身上的。於是我試著不把別人無意識的話語放在心上或過度解讀;且練習說好話、少說話或乾脆不說話。這非常難,一點都不簡單,但加了自我覺察在裏頭,至少我現在幾乎不用再為把誰的秘密講出去、大嘴巴傷了誰、傳話傳出誤會等而懊悔傷神了,更何況那根本無從補救起。因此我著實非常感謝之前願意原諒我的那許多人,造成你們的困擾及傷害實在非常抱歉。

 

而關於說話這件事,最近身邊即有一例。A自制力極強,雖然她仍是個孩子,而因健康關係,她不能吃太多某物。有一晚餐桌上有某物剩餘,有一段時間大人們都離開只剩我和A在,後來B回來剛好A從餐桌上某物附近離開,B就對A說:「妳偷吃某物嗎?」A回以:「我沒吃!」後來覺得這樣的質問對A不好的我詢問B為何要那樣詢問AB則回以他忘記自己說過這樣的話了。我沒有要責怪B的意思,因為我自己以前講過比他還糟糕的話,但我很驚訝的是,B那麼快就忘記了自己說過那樣的話,既然那麼快就忘掉,表示這話對B來說不甚重要,那又為什麼要講呢?我們的一輩子,又耗費了多少時間在這些他人說過即忘的話語裡掙扎求生呢?

 

話說出來了,就有力量,且影響超乎我們想像。思及此,看來,我還是好好享受小樹的兒語階段吧!畢竟這一階段對其解讀可以擁有各種想像及可能,且永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