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8 19:28:26圓恩

【書摘91】《沒有果實的秋天》


之於我生活中最快樂的事之一,大概就是逛舊書攤時,買到才剛出爐的新書吧!
(也許作者或出版社和我的感受不同,這樣算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身上嗎?)

 

最近在解說時,我常常帶入關於蜜蜂的話題。我會問學員說:「你們有讀到關於世界上的蜜蜂越來越少的新聞嗎?」他們大多都會點點頭。「那你們知道蜜蜂為什麼會生病嗎?」他們開始說著那些很容易聯想到的理由:農藥噴太多、氣候變遷、有人懷疑手機電磁波也有影響、細菌感染…….。「那麼,如果這世界上完全沒有蜜蜂了,你們知道人類還可以活多久嗎?」

 

通常聽到最後一個問題,有些人會愣住。我們慣常以人為主體,作為出發想事情,一些蜜蜂的消失跟「萬物之尊」的偉大人類有什麼關係?──答案是「四年」!WHY?答案你們自己應該想得到。人是無法脫離自然的貢獻而存活的。試想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哪一樣不是得之於自然,只是包裝了,換了個樣貌,精粹了,就不被認出來了嗎?(一旦利益受損,我們才會在乎。)

 

我丟出了那些關於蜜蜂的問題,但我自己仍舊疑惑。於是當遇見這本書時,我開心的馬上買下,緊接著就栽入書裏,追索著蜜蜂的航線。

 

讀完後,還藉著幫同事上昆蟲課的機會,分享了一些段落。書闔上了,卻仍有疑惑。但結束有時也代表出發,「學」、「問」之間,貴在有好奇心,及不怕訕笑,你,要加入對生活周遭生命的探索了嗎?給自己一個開始去為自己的疑惑解答吧!100617

 

【片段摘錄】

2007年,北半球四分之一的蜜蜂都無故缺席了。當2007年冬天高達百分之四十的蜜蜂損失後,全球糧食價格在同一時間勁揚了百分之三十七。」

 

「一億五千萬年以來,昆蟲一直是開花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幕後推手,今日地球上的大部分植物得靠昆蟲才能繁殖。上千種昆蟲以花蜜和花粉為食,大約在八千萬年前,其中一群昆蟲,也就是蜂,成為之中的專家。在兩萬種蜂裏頭,只有一種蜂演變成真正的花蜜專家,世界各地也發展出與之相關的人類文化,那就是肩負起現代糧食產業食物鏈重擔的蜜蜂。

 

「為了順利採蜜,蜜蜂發展出舞蹈、磁場導航、費洛蒙溝通等技巧。並用自己的身體,製造出各式各樣的產品。」

 

「一個蜂箱─可容納五萬隻蜜蜂。一窩蜜蜂一天能為兩千五百萬朵花授粉。」

 

「移地養蜂業──於數千年前,埃及人便隨著開花期, 帶著蜂巢、乘坐駁船往返航行於尼羅河上。歐洲人則利用多瑙河、騾子和他們自己的背,隨著季節的變化遷徙。只有在美國,才能經常見到大拖車跑一趟全程八千多公里的巡迴路線。(2月加州杏仁授粉,3月華盛頓州蘋果授粉),五月中部南達科塔州替向日葵和油菜授粉,六月緬因州為藍莓授粉,七月則是賓州的南瓜。)

 

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為CCD 。蜜蜂授粉體系崩解了──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蜂箱數量 大約是六百萬個,2005年有兩百六十萬,到了2006年首 次掉到兩百萬以下。 2004年每蜂箱50美元,2007150美元。光為杏仁授粉,便為養蜂人帶來兩億美元的年收入。相較之下,全美蜂蜜產量產值只有一億五千萬美元。

 

2008年, Haagen-Dazs體認到,他們有大約一半的口味(從杏仁到櫻桃),都要靠蜜蜂幫忙(別忘了奶油來自吃苜蓿的乳牛)。於是捐了二十五萬美元做蜜蜂研究。同時推出新口味「香草蜜蜂」,來推廣他們的初衷。」

 

「我們吃下肚的食物當中,百分之八十都依賴蜜蜂授粉。」

 

「要製造一瓶五百公克左右的蜂蜜,大約需要兩百萬朵花的花蜜。」

 

「地球上的二十五萬種植物當中,有四分之三依賴野生的傳粉者幫忙繁殖。但蜜蜂對於其他的二十四萬九千九百種開花植物,卻愛莫能助──那些植物需要當地

的昆蟲,雖無明確證據,但許多植物在「棲地喪失」、「殺蟲劑毒害」、「外來種侵入」三重威脅下,逐漸消失。」

 

「花蜜平均含有百分之十六的糖份,跟果汁一樣甜,目的在吸引傳粉媒介。蜜蜂從採集花蜜到儲存在蜂巢裡,過程中會利用到身體與翅膀,使得花蜜的水份減少,直到糖分 到達百分之七十,釀成了所謂的蜂蜜。」

 

「地球上的蜂約有兩萬種,僅有某些種類能造出濃稠蜂蜜,因為擁有嚴密社會組織。大部分的蜂都是獨來獨往的或是跟熊蜂一樣,住在簡單的地下「村莊」,裏頭有大約一百名成員。 熊峰也會製造蜂蜜,但產量少,僅供幼蟲食用。不建

蜂巢,一窩熊蜂家族的所有成員,包括年長的蜂王,幾乎都會在秋天死亡。然後新的處女蜂王往四面八方飛散,跟熊蜂交配,找尋地下窩穴冬眠,等春天到了

,再開始繁衍下一代。」

 

「熊蜂在「蜂界」屬「彪形大漢」,相當獨立自主,而且不好欺負。不過牠們沒有互助合作的天性。一旦蜂群到達一定數目,除非蜂王在旁看守剛產下的新卵,不然工蜂會吃掉這些峰卵。」

 

「氣溫在冰點以下時,熊蜂和其他一些獨來獨往的蜂類仍可在外頭闖蕩。但蜜蜂在低於攝氏十五度時,就不願意飛行。蜜蜂也不喜歡在雨中飛行,而且和其他蜂類比起來,牠們每天早晨開始工作的時間比較晚,傍晚會提早結束工作回家。假如狀況不符合條件,就罷工一天。為有“工會”支持的勞工。」

 

「一個天然的蜂巢,大約是由十萬個左右的六邊形柱體組成。」

 

「目前歐美養蜂業常用的一種蜜蜂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緣自於非洲。」

 

「蜜蜂只是把食物(蜂蜜)濃縮成體積最小、最容易儲存的形式。糖會吸收水份,因此將東西包覆在糖裡可以去除水分,也可預防讓食物腐敗的微生物在上頭孳生。蜂蜜裡還含有些微的過氧化氫,那是蜂蜜釀造過程中的天然副產物。所以蜂蜜早 已經過天然的防腐處理,保存期限比人類的壽命還長,隔絕傷口的功效一流,還能用來保存木乃伊的內臟。蜂蜜這種高濃度的糖漿,像藥物一樣,可以讓大腦充滿巴多胺,刺激我們做出各種創意十足的舉動。」

 

義大利蜂──1840年代,一位瑞士陸軍上校注意到,從義大利越過邊界來的蜜蜂特別溫煦且勤勞,牠們可以製造上噸的蜂蜜、不常螫人,並且能夠培育出大量後代。」

 

「蜂王每天可產卵超過兩千顆。(在這之前蜂王經過數次交配飛行,接受十到三十六個追求者的貢獻後,才停止交配)兩、三年後卵排完,就被無情的女兒們謀殺了。」

 

By Rowan jacobsen  陳芝儀  天下文化出版

 

薄雪草 2010-07-29 09:57:12

很巧地 我也買了這本書
不過我看書的速度很慢 大多是在小朋友熟睡的清晨 阿德則是利用深夜 他先看完了
我們都覺得這本書寫的很多 也很深入

我想 當自己咀嚼著杏仁等堅果的時候(可能是來自美國 大規模的開墾種植) 心情會有點五味雜陳 感覺著也許做為消費者的自己 或許也是助長蜜蜂消失的人之ㄧ?

版主回應
:)我其實也羨慕著讀書讀得慢的人
彷彿文字也會因為速度而有不同的韻律

消費者的確可以影響一些事,但我們通常輕忽。
不過有時候也不用如此嚴肅
只要我們依然關心。
2010-07-29 11:45:49
茄子 2010-07-21 18:45:08

嗯, 你這樣一講也有道理!!

版主回應
這篇書摘的回應超出我想像
其實我也是從書裡讀來的想法
有空可以去找來看看哦!
2010-07-22 11:09:02
茄子 2010-07-21 00:23:09

如果沒記錯的話, 美國EPA在審核殺蟲劑的產品或原體登記時,也會要廠商提供產品或原體會不會傷害蜜蜂的實驗報告, 所以應該有把降低蜜蜂危害的因素納入了.
自己之前也有接觸一些農業, 沒有蜂蜜幫忙(授粉不完全的瓜類長的很不好, 所以他們後來有特地去買蜜蜂回來幫作物授粉, 後來瓜類都長的很好!)

版主回應
不過,就算很多殺蟲劑檢驗沒問題,卻在混合使用或使用過多等複雜的交替之下,也仍舊對蜜蜂會產生危害。

無法總是分得一清二楚,會傷害或不會傷害。但我們總是習慣這樣判斷。
2010-07-21 14: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