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8 13:51:45圓恩

【書摘66】《排灣族民族植物》



不可否認的,我們習以本位主義看待世界。我們站在漢人、科學、西方教育的角度,把理所當然視為圭臬。民族植物很輕易的就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觀,有著發現的欣喜。誠如作者王相華所言:「或許你也是偶然機會下看到這本書,希望你珍惜這偶然的機會,開啟對於民族植物的興趣。」我的確是偶然借宿前同事惠娟家,又剛好有一整天的空檔看書和整理照片,就把一些片段抄錄在這。希望也可以與您分享屬於排灣族看待植物及世界的眼光。(↑照片為 前往立鷹山路上的圓葉鑽地風)

 

我想我除了喜愛這樣解讀生活與植物的趣味性和新鮮感外,這本書脫除傳統植物書強調植物細部說明而擴及與人相關的面向,很適合我這種不專業的喜愛植物者。

 

排灣族民族植物介紹

九芎──九者多也,芎者弓身也。適合做生活用具短料,如刀把、鋤頭柄等,也是木炭最好材料(不需陰乾即可直接拿來燒)。胸徑較大的九芎樹幹容易中空,排灣族人常利用製作貯粟桶和飼養蜜蜂的蜂箱。樹幹也是狩獵時陷阱吊木的好材料。九芎新芽則提醒族人,拔小米田雜草的時候到了。

 

傳統上,九芎的嫩葉搗碎後,可以消炎、治療外傷,飛鼠喜食。果實可做竹槍子彈。

 

大花咸豐草─這類雜草除之不盡,又喜歡黏人,排灣族人以「愛人草」相稱。排灣族俗名亦指咸豐草就像苦楝小苗一樣。

 

山枇杷──賽夏族人與小黑人的恩怨便是在山枇杷樹上了結的。山枇杷木材堅硬、不易腐朽、抗蟲耐蟻性強,枝幹常用來當房柱及製作刀把。排灣族男女,過去都會把牙齒染黑,方法就是砍一截山枇杷、直接放入柴堆中,當枝幹燃燒時,將末端冒出的小水泡塗抹在鏽蝕的刀刃或其他鐵器上,然後再用手指塗抹牙齒,除了染黑牙齒之外,據說還有固牙功效。白鼻心喜食花瓣及果實。

 

山芙蓉──花朵於每年入冬時節盛開,朝白、午紅、晚嫣紫的花色變化,又被暱稱為千面美人。當其含苞待放時,是拉氏清溪蟹飽含蟹黃的時候;當花快謝時,則是澤蟹及紅蟹最肥的時候。可是,花開的時候,也是排灣族人擔驚受怕的時候,因為北方的布農族人會在這個季節南下出草。水鹿喜食樹皮,排灣族人用樹皮做繩索,樹皮亦可包裹煙草貯存。

 

山桐子──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及日本中部,台灣則見於中海拔山區,這種不連續的分布狀態,在生物地理上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排灣族也用作人名。

 

山菜豆──排灣族用來製作連杯的材料。

 

木賊──富含矽質,早期排灣族用為潔牙牙刷代用品。

 

木荷──排灣族人用以形容長得高大的人。木荷有兩個特性,一為毒性:如果不慎搓磨到木荷樹皮,會引起皮膚的強烈刺痛。為了讓小孩了解這種特性,年長者有時會刻意要小孩抬一段木荷回家;木荷的毒性對河裡的生物來說相當強,如將其木屑倒到河裡,魚、蝦、蟹、鰻都會死亡(用木荷毒過魚的地方,五年內該地區將無法再有生物資源可供運用)。二是木荷材質易腐,即使砍來種香菇也沒人要。木荷葉片含水量高且植株高大,可成為防火牆,且生命力旺盛,大火紋身後,隔年照常發芽。

 

木蠟樹──又名山漆,其種子可以取蠟,汁液會引起眼睛及皮膚紅腫。相傳可利用相思樹葉片燒開水洗澡,或臭辣樹都可減輕症狀。

 

火炭母草──汁液可治療眼睛紅腫。

 

冇骨消──熨熱摘下來的葉片,壓貼在扭傷的患處。如工作過於勞累、或是感冒引起的頭痛,也可以敷在前額。生病初癒時,摘其葉煮熱水洗濯身體,有助康復。由於其葉片富含水分,為了避免菸草過度乾燥、使得燃燒過快且不易塞入煙斗,老人家會將要用的煙草包在冇骨消的葉片裡使之變軟,然後再一點點地放在煙斗裡,享受生活的樂趣。

 

台灣朴樹──會在冬天褪去所有葉片,等到初春新芽初上時,就是種小米的時機,也是彩艷吉丁蟲集結在樹上的時候。這時婦女會把蟲抓來,將翅鞘拆下,ㄧ片片地插在斗笠或工作帽上,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生光。飛鼠喜食嫩葉,樹材易腐,只適合做木板。

 

台灣蘋果──排灣族人將其果實燒烤過後食用,以去除生物鹼。

 

台灣欒樹──苦楝的發芽透漏著初春生物活動的訊息。台灣欒樹的花期,則是秋天到來的指標。每當田根子草花穗飛揚、台灣欒樹開花的時候,也就是紅尾伯勞過境台灣或遠來度冬的時候,也提示排灣族人燒墾、種地瓜和芋頭的時候到了。

 

白雞油(台灣光蠟樹)──雲狀剝皮為擺脫附生植物的最佳方式。

 

全緣卷柏──排灣族人用來判定土地溼度的指標植物。族人也喜歡將整株枝條編成頭花,戴在頭上,讓頭部覺得涼快。他們也利用全緣卷柏治療刀傷、止血,或水煮清茶消暑用;南排灣族人也用來當做治療牛隻的藥物,當牛被牛芒咬傷時,用全缘卷柏塗上鍋灰、石灰及煤油加以治療。

 

艾納香──排灣族俗名是指「美」或「葉子似香蕉之意」。排灣族人製作酒麴時,摘取月橘、艾納香、菊花放入鍋中水煮後瀝乾,再放到屋頂晒乾。傳統上為主要藥用植物,婦女生產時,丈夫會去砍取艾納香煮熱水,供婦女洗浴時搓揉身體,平時也可用來治療身體酸痛。

 

杜虹花──又稱「毛將軍」,排灣族人取杜虹花樹皮與海州骨碎補的莖混合充當檳榔食用。

 

芒萁──孩子會取其葉軸,放到口中,用牙齒及舌頭頂住,使其發出te te的聲音。

 

角桐草──是水鹿最喜歡的食草,也是排灣族人喜愛的野菜。

 

車桑子──以枝條做掃把。

 

杯狀蓋骨碎補──其橫走根莖可治療跌打損傷,甚至可治癒碎裂骨頭。相傳神農採藥不慎跌落山谷,跌斷骨頭,一群猴子取了一截骨碎補給他,咀嚼之後將汁液吞入,殘渣敷在傷口,不久就痊癒了。

 

南洋山蘇花──排灣俗名是「圍繞」、「低頭」之意。排灣族頭目貴族家庭,迎娶時,到了女方家之後,會在竹子的末端綁上山蘇,然後將竹竿高高豎起。有的說法是祝福新娘能像山蘇一樣為頭目家庭繁衍不斷,有的說是象徵頭目家庭的人,應該低頭俯視關愛他的子民。

 

相思樹──開花時,代表蟹黃成熟。貧脊的旱地,或種植相思樹以使土壤肥沃。

 

紅果薹──根莖可替代檳榔嚼食,成熟果實是竹雞喜愛的食物。銳利的葉片是上山工作砍草時需特別提防的植物。

 

風藤──果實供鳥類食用,莖葉誤食會導致嘴巴癢癢的。當排灣族人要採蜜時,會揉搓其莖葉塗抹在蜂巢的入口處及捕蜂人的手臂及身上,以避免蜜蜂螫咬。

 

食茱萸──根部切片,可用來治療牙痛。另外,食茱萸樹幹心材呈白色且質地輕,髓心部分中空易於挖洞,因此與蟲屎、江某等樹種都是製作刀鞘的好材料。

 

海州常山──將葉片熨熱後貼在額頭治頭痛,風濕痛時則熨熱烤貼在患處;烤葉加生薑熱敷,也可治扭傷。用葉片擦屁股,但越擦越臭。產婦產後用來湯浴,能促使身體復原。日治時期,海州常山也被用來治療瘧疾;莖葉煮開水後,可用來殺牛或馬身上的蝨子。可說是排灣族的藥王之王。

 

海金沙──嫩葉治療刀傷。

 

桶鉤藤──又名台灣鼠李,特產於台灣本島,早期被用來作為木桶的木鉤,因而得名。排灣族人取其較粗的莖做陀螺,其材質紅褐色,且轉起來響聲很大,因而深受喜愛。

 

野牡丹──吃果實,滿嘴會變黑黑的。

 

通脫木──與稻米、樟腦同為早期主要輸出物品。

 

野棉花──又名「虱母子」,堅韌樹皮可為麻代用品,根可入藥,果實會黏人。

 

棕葉狗尾草──排灣族語俗名與「跟你一起睡覺」語音相近,因此不可拔取這種植物作為岔路上提醒婦女的指標,容易被視為輕浮。在山上閒著無事時,摘取葉柄輕敲刀刃,會發出嘟嘟聲,且傳得很遠。

 

筆筒樹──排灣俗名為「敬禮」之意,係指其嫩葉會呈捲曲狀,彷彿向人鞠躬一般。其樹幹不易腐爛,可用來當柱子。嫩髓砍下來可煮熟食用,需換水多煮幾遍,吃起來口感才不會不舒服。過去鐵器不發達的年代裡,排灣族人以筆筒樹的主幹切成小片加以削尖,成為三角柱型的箭鏃,做為野外打獵之用。由於此樹樹形優雅,排灣族人亦以此樹為女子名,或乳名稱呼。

 

腎蕨──可由拉起地下球莖,判斷未來會生幾個孩子。

 

黃連木──歇後語中的「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中的黃連,是指黃連木的根切片後製成的中藥,其種子還可以拿來榨油點燈。但排灣人只將此種樹的材利用來做為鋸把。

 

菝契──此屬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及溫帶地區。排灣族語指「葉乾時變褐色」,嫩葉可煮湯食用,嫩葉及捲鬚加以咀嚼咬碎後,可用來治療嬰兒舌苔過多、

苧瘡及皮膚癬等。

 

過山龍──東排灣語意「小猴子的手」;北排灣意指「山豬很喜歡去玩的地方」,因為生長的地方大多是潮濕的泥濘地。排灣族用來製作頭飾,及玩猜謎遊戲:折斷一小節,再插回去猜哪一節是斷的。

 

漢氏山葡萄──排灣族人用法,為砍取一節食指般粗細、長約20公分的藤莖,對著病患的耳朵用力吹出汁液來治療中耳化膿發炎的症狀。因為吹出的汁液會產生一個個的泡泡,像雞蛋似的,因此排灣俗名稱其為「雞蛋」。

 

銀合歡──原產於南美洲,經荷蘭人引進後,現已盤據台灣低海拔山麓及海岸地帶的大面積地區。排灣族因其太陽下山後葉片自然閉合成下垂狀,稱為「睡覺樹」。其枝葉可餵養動物,包括非洲大蝸牛,樹幹砍來當柴火。

 

廣葉鋸齒雙蓋蕨──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原住民高砂義勇軍在諸多戰役中令日本軍官大感佩服,除了英勇表現、適應環境能力,還有豐富的野外求生經驗。在戰役末期,靠著傳統智慧,才得以生存到被美軍找到、俘虜,送回台灣。其中一位高砂義勇軍曾回憶說:「那時我們的生活真苦啊!就像生吃廣葉鋸齒雙蓋蕨的嫩芽一樣苦。」這種植物分佈在台灣、蘭嶼、菲律賓一帶,不只是野菜,同時也是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筆紀錄。

 

樟樹──分佈在長江以南及台灣地區,為台灣中低海拔的常綠闊葉喬木。全株可用來蒸餾提煉樟腦,因此與甘蔗、茶葉同被譽為台灣三寶。排灣族除將木材廣泛應用,也將果實和根部的樹皮加到檳榔中一起嚼食,風味會特別香。在野外工作時,採摘樹枝放入火堆中一起燃燒,可以驅趕蚊蚋。腐爛的樹幹會長出一種真菌,也就是俗稱的一種靈芝。

 

燈稱花──分布於中國大陸及台灣全島山麓的灌木。其樹皮光滑,上面有白色皮孔,一如早期商人所用的桿秤,因此得名。排灣族語意指「黃昏」,有絃外之音,指用燈稱花來遮醜或性暗示,因此不能用這種植物當有婦女或心儀女朋友要從岔路經過的路標,免得有污辱之意。

 

雙面刺──又稱崖椒,主要分布中國大陸南部及台灣闊葉林帶下部。在醫藥用途方面,廣泛運用於鎮咳、消炎。排灣族當小孩長水痘時,將全株水煮,用於擦澡或泡澡,有助於減輕疼痛及痊癒。

 

羅氏鹽膚木──廣泛分布於台灣地區的乾旱地、河床、山麓邊坡,而分佈於中國大陸的鹽膚木更是名聞遐邇,在十七、十八世紀被引至美國及歐洲等地栽植,成為主要庭園植物,甚至已成為除之不去的外來植物。排灣族除食鹽外,亦取其樹幹做柴火,燃燒時,會不時竄出火舌,發出「vus福斯」的火焰聲,因此便以這種特別的聲音為此樹命名。但也因為這樣,習俗上不可砍此類柴火給女性,因為這暗示著這位婦女的脾氣非常「火爆」。另可將燒過的黑色灰燼打碎,加上硫磺、硝酸,研製傳統火藥,用來打獵。老人家以前在山上工作時,如下起雷陣雨,會摘葉片插在斗笠或工作帽上,避免被雷擊。每當秋季花朵盛開時,也是族人將蜂后分封,以便將來能收取更多蜂蜜的時候。

 

 

作者:鄭漢文 王相華 鄭惠芬 賴紅炎 林業叢刊第16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發行

(悄悄話) 2013-03-24 11:36:20
M 2009-08-03 22:03:07

會在冬天褪去所有葉片指的應該是朴樹,在台灣北部,台灣朴樹的落葉時間,根據個人之觀察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版主回應
?排灣族在南部耶 2009-08-07 21:03:13
M 2009-08-03 21:13:38

「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中的黃連乃指毛茛科草本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的根部。

版主回應
哦 所以這本書還是有錯誤,
謝謝。
好像欒樹開花時間也寫錯了。
2009-08-07 2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