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6 21:14:05圓恩
【書摘14】一先令蠟燭
中午前寫完一篇文章後,決定把自己丟到淡水的文化中心去沾點藝術氣息。淡水的文化中心很好,至少已經可以滿足我了。望出去是一百八十度的觀音山景和河景,你可以安靜的在裡頭看報、讀雜誌或看書。
收穫是講義雜誌上的一小則文章〈透過文學思考生命〉──蔡詩萍。「閱讀的源頭,多少要來自對生活的感受,假如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僅會失去閱讀的興趣,同時也會失去面對自己、鼓勵自己向前走的能力。因為日常生活通常是重複的,很容易淡忘生活中戲劇化的情節。一個人生活的感受力越強,越可能去接近文學。從觀察生活細節開始,很多人都已經用最簡單的方式,去接納文學的可能。從中得到生活的宣洩,及感同身受的投射。透過精緻的文學,可以讓我們對生命有更深度的思考空間。」──有時候我也無法明白闡釋「文學」到底是什麼?不過我覺得他這段寫得不錯。
然後我借了幾本書,躺回自己床上耗掉了大半個下午。第一本是英國女作家約瑟芬‧鐵伊的《一先令蠟燭》。偵探小說,我最愛的讀物之ㄧ,但通常我都會限制自己別看太多。她一生只寫過八部作品,無一失敗。迄今為止,我只看過兩部,但是很喜歡她的作品,詩意、親切、有一種隱然挖苦的幽默。在我讀過很多偵探小說,看到一半都能猜出結局的功力推薦下,喜歡偵探小說的朋友,也可以去找來看看。但是我更喜歡的,是她每部作品前,「唐諾」的導讀。我看書,通常都把內文讀完,才會小心翼翼的回頭翻讀引言或導讀。那樣可以驗證我讀懂了多少,或是有沒有和導讀者相同的意會收穫,而重要的是,有的不負責任的導讀者,老早就把結局寫出來了,那還有什麼樂趣?
但是唐諾的導讀,我覺得非常有功力。以「旅程的終點」為題。他開頭先舉例一個當代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是個喜歡英國的美國人所言,說英國人有一種美國人所沒有的幽默特質,他稱之為「挖苦」──包括他買火車票要求開立一張收據時,賣票的老英把這兩樣丟給他冷冷的說:「車票免費,收據十八點五英鎊。」而後帶入約瑟芬鐵伊的創作基調。
接著,他又以比爾‧布萊森的旅遊方式,強調了約瑟芬‧鐵伊的創作內涵:「布萊森的旅遊方式及其哲學,有一點特別深獲我心,那就是他不喜歡租車開車,城鄉之間的連絡,他寧可選擇最好是火車,其次是巴士,再用雙腳密密實實的把期間填滿。因此,他的行程總是一站一站的──這一站一站不是過夜休息的工具性目的,而是旅程的主體,以停逗、駐留、親近、凝視來完成。『因為旅遊並不是你真的一定要到哪裡去,而是你到那裡究竟想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甚至吃到什麼買到什麼,否則目的地不過就是另一個地名而已,你尋求的是自身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只供拿來跟別人講我去過哪裡哪裡的空洞炫耀與征服』」雙擴號那段深得我心!
而旅程的終點是什麼呢?唐諾以此段話作結:「李維─史陀在反省自身的人類學志業,寫過這麼一段話:『我會不會是唯一的除了一把灰燼以外什麼也沒帶回來的人呢?我會不會是替逃避主義根本不可能這件事做見證的唯一聲音呢?像神話中的印地安人那樣,我走到地球允許我走的最遠處,當我抵達大地的盡頭時,我詢問那裏的人,看見那裏的動物和其他東西,所得到的却是同樣的失望:『他筆直』站立著,痛苦的哭泣,祈禱,嚎叫,但還是聽不到什麼神秘的聲音。他睡覺的時候,也並沒有被帶往有各種神祕動物的廟堂去,他已完全明白確定:沒有人會賦予他任何力量、權力……』直到這一刻我抄寫這段文字的當下,仍會激動悲傷。日暮途窮,放聲大哭,人類的諸多歷史好像一直在反覆著同樣的事。」這一大段我並不是全然讀得懂的。可是挺有感覺的。遇到好導讀不容易。很幸運的是我今天與一本好小說和一篇好導讀相遇。
精句分享:
1. 小說家馮內果喜歡引述美國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對畢業生致辭的雋永話語:「我以為重要的話應該分四年講完,而不是等到最後一天才說。」不過我們好像都習慣這樣呀!
2. 「在談到痛恨某個人時,書中女明星跟她服裝師說的是:『仇恨真的很耗體力,妳說對不對?』」我也覺得。
3. 「一件事只有當人們不再去想他時,才算真正的過去了。」──摘自《臭臉》
4. 「生活就是冒險,比如你走向某人,他卻不想要你,或者當你展示真實的一面,就離你而去。」──摘自《臭臉》
5.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即使他不喜歡,也不去干涉別人的方式。」──摘自《臭臉》
臭臉是一本書,沒寫書摘的。不過就幾個句子同大家分享。
PS照片為小蘖的果實,據說會由黃轉紅,我沒看過黃色的
收穫是講義雜誌上的一小則文章〈透過文學思考生命〉──蔡詩萍。「閱讀的源頭,多少要來自對生活的感受,假如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僅會失去閱讀的興趣,同時也會失去面對自己、鼓勵自己向前走的能力。因為日常生活通常是重複的,很容易淡忘生活中戲劇化的情節。一個人生活的感受力越強,越可能去接近文學。從觀察生活細節開始,很多人都已經用最簡單的方式,去接納文學的可能。從中得到生活的宣洩,及感同身受的投射。透過精緻的文學,可以讓我們對生命有更深度的思考空間。」──有時候我也無法明白闡釋「文學」到底是什麼?不過我覺得他這段寫得不錯。
然後我借了幾本書,躺回自己床上耗掉了大半個下午。第一本是英國女作家約瑟芬‧鐵伊的《一先令蠟燭》。偵探小說,我最愛的讀物之ㄧ,但通常我都會限制自己別看太多。她一生只寫過八部作品,無一失敗。迄今為止,我只看過兩部,但是很喜歡她的作品,詩意、親切、有一種隱然挖苦的幽默。在我讀過很多偵探小說,看到一半都能猜出結局的功力推薦下,喜歡偵探小說的朋友,也可以去找來看看。但是我更喜歡的,是她每部作品前,「唐諾」的導讀。我看書,通常都把內文讀完,才會小心翼翼的回頭翻讀引言或導讀。那樣可以驗證我讀懂了多少,或是有沒有和導讀者相同的意會收穫,而重要的是,有的不負責任的導讀者,老早就把結局寫出來了,那還有什麼樂趣?
但是唐諾的導讀,我覺得非常有功力。以「旅程的終點」為題。他開頭先舉例一個當代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是個喜歡英國的美國人所言,說英國人有一種美國人所沒有的幽默特質,他稱之為「挖苦」──包括他買火車票要求開立一張收據時,賣票的老英把這兩樣丟給他冷冷的說:「車票免費,收據十八點五英鎊。」而後帶入約瑟芬鐵伊的創作基調。
接著,他又以比爾‧布萊森的旅遊方式,強調了約瑟芬‧鐵伊的創作內涵:「布萊森的旅遊方式及其哲學,有一點特別深獲我心,那就是他不喜歡租車開車,城鄉之間的連絡,他寧可選擇最好是火車,其次是巴士,再用雙腳密密實實的把期間填滿。因此,他的行程總是一站一站的──這一站一站不是過夜休息的工具性目的,而是旅程的主體,以停逗、駐留、親近、凝視來完成。『因為旅遊並不是你真的一定要到哪裡去,而是你到那裡究竟想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甚至吃到什麼買到什麼,否則目的地不過就是另一個地名而已,你尋求的是自身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只供拿來跟別人講我去過哪裡哪裡的空洞炫耀與征服』」雙擴號那段深得我心!
而旅程的終點是什麼呢?唐諾以此段話作結:「李維─史陀在反省自身的人類學志業,寫過這麼一段話:『我會不會是唯一的除了一把灰燼以外什麼也沒帶回來的人呢?我會不會是替逃避主義根本不可能這件事做見證的唯一聲音呢?像神話中的印地安人那樣,我走到地球允許我走的最遠處,當我抵達大地的盡頭時,我詢問那裏的人,看見那裏的動物和其他東西,所得到的却是同樣的失望:『他筆直』站立著,痛苦的哭泣,祈禱,嚎叫,但還是聽不到什麼神秘的聲音。他睡覺的時候,也並沒有被帶往有各種神祕動物的廟堂去,他已完全明白確定:沒有人會賦予他任何力量、權力……』直到這一刻我抄寫這段文字的當下,仍會激動悲傷。日暮途窮,放聲大哭,人類的諸多歷史好像一直在反覆著同樣的事。」這一大段我並不是全然讀得懂的。可是挺有感覺的。遇到好導讀不容易。很幸運的是我今天與一本好小說和一篇好導讀相遇。
精句分享:
1. 小說家馮內果喜歡引述美國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對畢業生致辭的雋永話語:「我以為重要的話應該分四年講完,而不是等到最後一天才說。」不過我們好像都習慣這樣呀!
2. 「在談到痛恨某個人時,書中女明星跟她服裝師說的是:『仇恨真的很耗體力,妳說對不對?』」我也覺得。
3. 「一件事只有當人們不再去想他時,才算真正的過去了。」──摘自《臭臉》
4. 「生活就是冒險,比如你走向某人,他卻不想要你,或者當你展示真實的一面,就離你而去。」──摘自《臭臉》
5.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即使他不喜歡,也不去干涉別人的方式。」──摘自《臭臉》
臭臉是一本書,沒寫書摘的。不過就幾個句子同大家分享。
PS照片為小蘖的果實,據說會由黃轉紅,我沒看過黃色的
上一篇:【書摘13】種樹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