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9 14:27:45白行

英瑪褒曼的假面 (Persona)

見識或造詣所限,本人所心悅誠服能稱為電影大師的只有3人,,第一位是Stanley Kubrick,他每一部的電影(2001 Space Odyssey, The Shining, Clockwork Orange,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猶如人生的新一頁,或另一個世界一樣。

第二位是Fedrico Fellini,他一部新的電影則是之前一部的謄文般,每部也看得出之前的影子,但Fellini真的是個永遠向前的大師,8部半這樣 “今日的我打低昨天的我”的電影相信只可能出自 Fellini的手筆。

最後一位是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我看過他六部電影,我很喜歡他的電影,但我好像從來未明白過,或許我看過的,只是另一部份的假面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電影假面 (Persona)是我人生中其中曼震撼的經歷,看電影有如斯體驗的相信只有David Lynch的Eraserhead。

假面的Intro是一個從有了光開始的電影之歷史故事,首先看到的是一些舊電影片段,然後是一個男孩在牆上的投射營幕上補足一個浮動變幻的臉孔……

電影假面就是這樣開始

假面有兩個女主角,Liv Ullman和Bibi Andersson。Liv Ullman是一個女演員,她在拍戲途中突然不能說話,經診斷後發現她physically 和mentally都正常,相信她有可能是刻意決定不再說話。


Bibi Andersson是一名女護士,負責照顧不再說話的Liv Ullman。為了打破沉默,Bibi Andersson開始道出自己的工作婚姻等的問題,及對演藝事業的暇想,慢慢永遠沉默的Liv Ullman成為了其最好傾訴對象,雖然永遠沉默的Liv Ullman只懂以微笑作回應二人護士和病人應有的身份開始混淆…


故事的發展,Liv Ullman依舊永遠的沉默,無從判斷她是病了或健康; Bibi Andersson 對著一個啞巴,她慢慢了解Liv Ullman的背景,Liv Ullman的婚姻,當Bibi Andersen好像越來越了解永遠沉默的Liv Ullman,慢慢發現自己好像越來越跟Liv Ullman相似…


導演英瑪褒曼一方面以故事及電影技巧 (包括將兩人一半的臉平排一起) 以表達二人可能是同一個人,或者二人身份調換,或者是像廣島之戀般的故事…等等,但英瑪褒曼另一方面又不斷重覆故事的虛構性,Intro是一個有關電影歷史的故事; 到中段有菲林被燒融,Bibi Andersson 及 Liv Ullman樣貌變成模糊一片; 結尾是Liv Ullman於影場拍攝電影,再次強調Liv Ullman 戲內戲外都是一名演員,以配合片中身份混淆的主題。


“Is it really important not to lie, to speak so that everything rings true? Can one live without lying and quibbling and making excuses? Isn’t it better to be lazy and lax and deceitful? Perhaps you even improve by staying as you are. (No response) My words mean nothing to you. People like you can’t be reached. I wonder whether your madness isn’t the worst kind. You act healthy, act it so well that everyone believes you--everyone except me, because I know how rotten you are.” – Bibi Andersson


英瑪褒曼的假面,一部 to pretend or not to pretend的大師級傑作。








P.S. 英瑪褒曼的假面在DVD版中,Intro有一剎那陽具脖起的畫面; 這跟Fight Club 結局大廈倒塌中閃出的陽具畫面互相呼應,大家都是有關身份探討的電影。


“To change oneself. My trouble is laziness.” – Bibi Andersson